-
徐晓风:红遍华人世界的“大眼妹”
-
作者:罗至
期号:第12期
来源:开心老年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在1995年的15场个唱后,则差不多退隐乐坛,仅偶然出现在一些慈善活动中。2000年,徐小凤在美国大西洋城开了3场演唱会,据悉复出价打破了历年香港歌手在海外开演唱会纪录。其后,在2005年的一片怀旧热潮
-
THE TIME OF SUJIA WEI
-
作者:暂无
期号:第8期
来源:焦点·风土中国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成了客家人的身份证?苏家围这本厚重的书,也许能提供十分有价值的答案。一部苏氏族谱,记载了苏氏宗族的历史渊源,也是客家人迁徙史的辅证。这里的18座府第式的明清民居,隐含了客家人对阴阳风水学的理解和对
-
专为宝宝洗尿布月赚万元
-
作者:尹静
期号:第21期
来源:生意经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最初,董菊珍每天每户只安排1个小时的上门服务。可是后来,排在下午和晚上服务的顾客纷纷开始抱怨,都不希望脏尿布在家里过夜。这让董菊珍很犯愁:怎么可能同时满足每个顾客的要求呢?她琢磨了好几天,终于想出了一个
-
走近世博 精彩世博之尽显中华美食
-
作者:宋雯
期号:第5期
来源:食品与生活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食,可基本满足参观者一般步行5分钟左右可到达就餐点。 世博轴西侧的餐饮购物中心是园区内最大的餐饮点,设有中华美食城、中国八大菜系、巷里风情、世界美食林等美食区域,是集各国特色餐饮于一体
-
粤人视“务实”二字力重千钧
-
作者:暂无
期号:第8期
来源:黄金时代(社会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民的尊重,又不掩饰自己的观点,给人印象深刻,其“广东人优点是务实,缺点是太务实”之论,不也是求真务实作风的真情流露吗? 法国史学家、哲学家丹纳认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 吾粤务实之风由来已久,“务实”作为粤入主要价值观,吸收了中华文化实事求是的养分,且受欧风美雨浸润,有自身的地理环境、历史和传统之根撑着。 离开缔造文化的人群而谈论文化特性,无异于在沙滩上建造高楼大厦。追溯岭南文化务实之风的根源,最好从人的因素开始说起。 岭南的第一代移民,无疑是岭南文化的“开山祖师”。这群“开山祖师”,就是2200多年前秦始皇的数十万南征大军。他们绝大多数是来自中原的赳赳武夫,少数人是随军文书、官吏、工匠、工程技术人员,而非耍笔杆子的文人雅士或者著书立说的诸子门生;他们远离故土,深入当时生产力十分落后的野莽之地岭南,秦朝灭亡后他们归家无望,只能跟随统帅赵佗在岭南落地生根:他们白手起家,首要任务便是解决生存问题,也就是解决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问题。 我们不妨设身处地,站在南下秦军的角度去思考其处境,当时岭南地区的物质条件之恶劣,让广东最早的移民们深深体会到生存的艰难,因而这帮军人只能务实而不可能务虚,他们只能讲究实在,而根本不可能追求游离于物质之外的一切“虚”的东西。 所谓物质决定精神,创始岭南文化的人群和岭南文化的基因,从一开始就打上了“务实”的烙印。 务实精神为粤人骄傲 2200多年来,岭南文化的血管里顽强地流淌着“务实”的血液。不管环境和时代如何变迁,粤人始终固守着务实之风。 古时交通落后,岭南与中原天各一方,且有五岭阻隔,一道皇帝圣旨从京师加急送到广州,中途不知要累死多少骏马。这种“山高皇帝远”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岭南受中原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像其它地域那样深且广,加上岭南文化在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之前便己成雏形,因而“儒性”相对淡薄,儒家文化中注重形式、讲究等级出身等“务虚”观念对粤人的影响不大,也自始至终没有成为粤人的思想枷锁。 从明清到近代,因广东处于大陆与海洋的交接点,又由于对外贸易频繁,西方人的坚船利炮总是从这里打开缺口。饱受屈辱的经历,也使粤人更懂得“务实”的价值远在“务虚”之上。 粤人信奉并践行务实精神,实在是人群、环境与时代相互作用的结果。粤人的务实,既是环境与时代造就的,也是血泪熬出来的。 有人认为,粤人天生缺乏一种务虚的“政治素质”,而搞经济建设、商品经济,务实的粤人个个是无师自通的行家。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在近代与现代,中国的变化,总是从南粤开始,不管变化是政治的还是经济的。广东是中国近代先进思想、革命理论、文化、教育、科技、民族工业、民族资本主义的策源地、发源地、先驱、先行者和大本营! 近代以来,正是源自广东的先进文化思想、变革和革命,辐射全国,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中国,对中国的革命、思想、文化、科技、经济等方面的贡献之大,影响之深,任何一个省市不可比拟! 为什么中国近代政治的改造与思潮的变革由广东的有识之士掀起狂潮呢?不能不说,这种改造与变革是由务实精神推动的。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27年北伐,广东是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的前线、新事物传入的窗口、近现代维新、革命的策源地。近代中国被迫打开国门之后,一直被视为边缘文化的岭南文化显示出强大生命力。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粤人得风气之先,在中国大部分地区还受困于浓厚的封建思想时就已主动向西方学习现代科学与民主思想,寻找救国强国的真理,从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到孙中山,广东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得到革新发展的岭南文化从广东辐射全国,在近现代中国现代化民主化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务实”二字,力重千钧 在改革开放年代,粤人的务实精神更多地体现为“敢为天下先”。从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看来,广东变成什么样子,将是中国未来变化的重要指标。 广东文化名人徐南铁说过,广东的务实之风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吻合,是对虚夸时代的反驳,是社会从政治至上转向经济为先的需要,是破解计划经济困局的良药。由于广东在改革开放中所取得的突出成就,“务实”就作为广东的经验而成为整个中国对粤人的概括和赞赏。 粤人很少扎堆谈论国家事务,或关注和议论他人生活,他们脑中想的多是我得做什么,而不是我得去想什么。“务实”二字,力重千钧。欲当大任,须是笃实。搞建设,谋发展,须有实事求是之心,无哗众取宠之意,兴求真务实之风,戒形式主义之弊。在改革开放的最 大“实验场地”,粤人将岭南传统文化中的“务实”因素发挥到极致,创造了“多干少说”、“只干不说”、“先干后说”等发展经济的原则。 比如,当全国大小城镇纷纷大兴土木,兴建政府大楼、花园广场的时候,广东则忙着大搞工业。如今,若从城镇面貌上论断,广东的面子似乎挂不住。但广东人不在乎,只要真金白银到手,管他什么面子不面子。 不久前,一位作者在新民晚报发表了《说上海话是没有文化的表现》 一文,引来上海市领导过问此事,责任编辑被停职。有趣的是,广东省民革副主委、省政协常委刘纪显在广东省第十届二次会议上提出:30多年来,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节目总爱拿广东人的语言来取笑,这种通过语言丑化、矮化广东人的做法对广东人不公平。对此,不少非老广、在粤新客家纷纷为老广们打抱不平,认为春晚节目里的广东人形象偏于负面,若不是歧视,也是一种偏见。而大多数粤人则一笑了之,表示“无所谓”,他们并不在乎别人怎么说,而只在乎自己做成了什么。 这种现象,颇为传神地表现了粤人的务实精神。由于存在主义和实用主义明显地体现在粤人身上,他们的行事作风低调而务实,很少夸夸其谈,或就某件大事大加感慨或评论,也很少有闲情逸致的去抒发情怀,但却会一直关注和关心着。他们面对纷争的态度是用行动来表达,方式很清晰很实在,然后在外人的一片嘈杂声中继续做着实实在在的事情。 这就是粤人,视“务实”二字力重千钧的粤人。
-
MYSTERIOUS COUP-TUOCHENG
-
作者:暂无
期号:第8期
来源:焦点·风土中国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被称为“窃蛋龙”的恐龙化石,1万多枚恐龙蛋化石,其中最大的一枚白垩纪晚期的恐龙蛋化石直径22厘米,距今已有6500多万年,博物馆也因此获得“拥有世界最大恐龙蛋收藏”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河源恐龙
-
五都选战各方动作频频
-
作者:钟兴
期号:第32期
来源:台湾周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八八水灾”罹难者。由于高雄县长杨秋兴9日宣布参选,陈菊还将主要精力投入相关因应。 国、民两党中央还推动整体作战。国民党方面,7日,召开第18届“临全会”,将五都胜选列为“现阶段政治任务案
-
卖鸡的执业资格
-
作者:周建苗
期号:第10期
来源:中外故事·A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里面,位置很不好,我一直不看好他的生意。但是很奇怪,他的生意就是要比别的鸡档好。或许大家看中的是亲戚的实在与厚道吧! 亲戚说得一点也不错,档口的生意好得不得了,顾客都排起队来,称鸡杀鸡烫鸡等的忙也忙不完,手脚利索的他们恨不得多生出一双手。我的到来,亲戚十分高兴,没什么寒暄,便吩咐我帮忙拔鸡毛。 从早上忙到中午,大家休息一会儿,又从傍晚忙到深夜,一直没歇息,重复着称鸡、杀鸡、烫鸡、拔毛,这可把我累得够呛。作为生意人,见到如此好生意,再忙再累再苦,也是快乐的。收摊下来,我粗略估计,今天亲戚至少卖出1000只鸡,而按保守的计算,一只鸡的利润是5元钱,且有两元钱的杀鸡工钱,亲戚一天起码能赚7000元钱,一个月……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这小小的不起眼鸡档,一个月便能为亲戚带来20多万元的收入!像这样,亲戚要在深圳买楼,不是一件很为简单的事? 亲戚的生意好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他从不缺斤短两,价钱公道,这是恪守的经营宗旨。另一方面,深圳是个外来人口很多的城市,附近的居民就有不少潮州人、梅州人、福建人等。都市的年轻人要上班,都很忙,很少出来买菜。市场买菜的往往是那些上了年纪的中老年人。而这些中老年人大部分从乡下出来,文化不高,有的甚至都不会说、听不懂普通话。况且,市场里有的生意老板普通话也说不好,沟通起来就很难。所以,这些买菜的往往会选择说家乡话的“老乡”,这不仅仅因沟通方便,于“老乡”那里买东西也放心。见亲戚招呼顾客,我很惊奇,买鸡的说什么地方话,如潮州话、客家话、白话、闽南话等等,他都能用很纯正的地方方言流畅地跟他们沟通,就连外国人来这儿买鸡,亲戚还能跟外国人对话起英语…… 太神奇了,我惊诧佩服之余,连忙问:“您到底能说多少个地方的语言呢?”亲戚笑笑说:“我也不清楚,不过,像这儿居住人口较多的潮汕潮州仔、梅州客家仔、广州白话仔、福建闽南语我都能流畅应答,别的……说实在的,也只是懂一些皮毛而已。” 我又好奇地问: “这些您又是怎么学的?”亲戚解释: “慢慢地学,一点一滴地学,揣摩着学,大胆地说,久了便不自然地学会了。要知道我在这儿做了十几年生意了,十几年的时间又有什么学不会呢?” 我听着若有所思,难怪亲戚的生意做得这么好! 亲戚又补充说:“卖鸡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谁都可以做。但是,要想卖好鸡,这就不容易;要想卖鸡卖得出色,那又是难上加难。所以,要善于观察与改变,学习与进步,别看这称称杀杀鸡,其实学问很大,有谁何曾想到,做这样的生意还需要懂得那么多地方的语言,像一个翻译。” 说着,亲戚憨憨地笑着, “孩子,生意人最大的生意就是自己。做生意的人只要把自己当成一门最大的生意来经营,慢慢摸索,逐步完善,又哪会赚不到钱?况且,这信息社会,市场竞争十分残酷,生意越来越难做。做生意的人就应该赚超前的钱,赚别人不懂的钱,卖菜的会说英语,卖鸡的会多国语言,这已经不是什么稀奇事了。” 真是卖一天鸡胜读十年书啊!我恍然之余,也感慨着,人生何曾不是如此?
-
海丰擂茶
-
作者:暂无
期号:第11期
来源:健康天地·茶健康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观察,其一般的做法大约是:客人来了,主人遂洗净茶具,先将茶叶投进刻有锯纹的“牙钵”内,用木制的茶槌仔细擂之,直到将茶叶擂成粉状,加上适量的盐,等水浇上后,即开即冲,然后舀在碗里,再撒上炒熟的花生米、芝麻、炒米等,就成了一碗香喷喷的擂茶。举碗饮之,感到口中既有茶叶的芬芳,又有炒米的脆、花生的酥、芝麻的 香,真是别有一番风味。而适才黄伯那“品茶、净具、投茶、攉茶、冲茶、匀茶、投料、斟茶”等八道程序,又能使人感到海丰人的热情、好客与聪颖。 细说起来,这炒米自然是擂茶里最讲究的佐料。往往每年秋后忙完收割,各家的妇女们便挑选上等的油尖或红米稻谷,经过、晒、炒等程序,精心地将其变为白花花的炒米。据说前些年,倘若你秋后来到海丰农村,还会处处闻到悦耳的舂谷声。那些兴高采烈的妇女们你帮我,我帮你,忙得不亦乐乎。孩子们则欢天喜地地在周围嬉戏,剥那刚刚晒干又熟了的稻谷吃,满眼涌现的是一派农家康乐之景。 这擂茶,既是“迎客茶”,又是“情谊茶”、“团结茶”。平时,邻里之间,闲暇无事,便可边饮擂茶,边叙旧、聊天,身旁老人带着孩子玩耍,自然别有一番情趣。有时乡里之间偶生摩擦与隔阂,悔悟的一方便主动备好擂茶请对方光临舍下叙旧、道歉,于是很容易便能消除隔阂,和好如初。 至于人们在祝寿、婚嫁、添丁、病愈等喜庆的日子,更是每每要请朋友、亲戚、邻里等来饮擂茶,同时赠以茶叶、花生、芝麻等礼物。 饮罢擂茶,好客的黄伯又热情地说:“请再稍坐。我这里还有一道茶的品种呢!”于是,他搬出电动粉碎机,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操作。 海丰人有时还习惯在擂茶里再添加文/李梅一些剁碎的菠菜、白菜、芹菜、生菜、青蒜、荷兰豆、香菇、粉丝、虾米、瘦猪肉、香肠、鱿鱼等富有营养的东西,用骨头汤或鸡汤煨之,上面再撒以炒米、花生、胡椒等,做成一种极好的“点心”???菜茶。这“茶”吃起来又香、又甜、又滑,还带有些许辣味儿,让人常常会难免夸张地喊:“哇噻!我真是连舌头都要吞下去了。” 据说菜茶在海丰城乡很是普遍,每逢农历正月十三那天,这里都会处处张灯结彩,被五颜六色的灯光装点成灯的海洋。届时。你就能听到家家户户擂茶声四起,人们扶老携幼,成群结队,挨家逐户地竞品菜茶。每每饮完后,还要直言无忌地评是道非,看哪家推出了新花样,谁人的佐料更可口……而这时候,以贤惠著称的当地家庭主妇常常会悄悄地坐在一旁,耐心静听人们品头论足,好“总结经验,以利再战”。 海丰人饮用擂茶与菜茶的风俗,始于何时虽然似乎并无“正史”记载,但它代代相传,显然已经不知延续了多少年。如今,它不仅兴盛在广东海陆丰(汕尾)地区,而且随着当地居民的迁徙,还日益向广东、福建等其他沿海地区,乃至海外蔓延。据说,海丰籍的音乐巨匠马思聪,在病危临逝,对身边亲人喟然长叹的乃是:“可惜我再也不能回到海丰食擂茶了……”
-
俏花灯里面的学问
-
作者:姜堰
期号:第6期
来源:青春期健康·人口文化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元宵节 俏花灯 文化传统 风俗习惯
-
描述:中最尊贵的太一神,由于彻夜举行,必须终夜点灯照明,此为元宵节点灯的开端;在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土后,由于道教一些道法与佛教燃灯礼佛的虔诚互相结合,每到正月十五夜,城乡灯火通明,士族庶民,一律挂灯,形成一个独特的习俗。 花灯起源于汉代,盛于唐代,到了宋代遍及民间。我国历代花灯的制作十分讲究,品种繁多。如明朝画家唐寅有诗云:“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心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到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隋朝炀帝时,元宵节期间赏灯活动非常热闹,夜夜笙歌,通宵达旦,赏灯逐渐发展为元宵节的重要活动。 唐朝时,因四海升平,经济富庶,花灯更是大放异彩,盛极一时,活动规模相当浩大,观灯人潮万头攒动,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无不出外赏灯。玄宗时,京师长安更在元宵节前後三夜取消宵禁,方便人民赏灯,唐以后花灯便成为元宵节的重要标志。 两宋时期国势虽然弱,但此项文化因得到皇室的大力倡行而益加发扬光大,使宋朝成为花灯发展的另一重要历史阶段。明清两朝赏灯热潮未减,坊间更出现灯市,贩售各种花灯,式样繁多,争相竞秀。中国人元宵节迎花灯的习俗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全国各地种类繁多,灯式不一,各有流行。台湾花灯,俗称“鼓仔灯”,因早期制作时多形似锣鼓而得名,流行的种类有走马灯、骰子灯、圆灯、关刀灯等。由于闽南语“灯”与“丁”同音,故一般将提灯、闹灯视为人丁旺盛的佳兆。台湾习俗中,妇女在元宵节穿梭于灯下,祈求来年得子(男)、添丁;在台湾北部桃竹苗客家庄里,男丁从农历正月十一日起到家庙挂灯,称为“起灯”;谐音“起丁”,为新生男丁入族的仪式之一,含义深远流长。 花灯通常分为吊灯、座灯、壁灯、提灯几大类,它是用竹木、绫绢、明球、玉佩、丝穗、羽毛、贝壳等材料,经彩扎、裱糊、编结、刺绣、雕刻,再配以剪纸、书画、诗词等装饰制作而成的综合工艺品,也是我国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品。 花灯的制作 花灯的制作历史悠久,随著时代的变迁,在材质和造型上都有很大的变化。纸、竹、绸缎、木是很常见的传统素材,塑胶、玻璃纸、压克力等则是现代的材料。其实只要能透光,花灯的制作材料并没有限定,连水果、废弃纸盒、铝罐都可以做材料,所以花灯的变化有无限的想像空间。一盏盏的灯除了像是黑夜里的小萤火虫,不同的造型也诉说着提灯人在新年的愿望。可爱的小叮当和温馨的维尼熊等是现代文化的新造型,而传统的十二生肖则配合年节作替换,不断出现许多现代人较喜爱的新造型,足可荣登花灯造型的排行冠军,得到人们的喜爱。(编辑 刘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