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族群迁徙与文化认同:第十届人类学高级论坛会议综述
作者:温春香  期号:第1期 来源:广西民族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人类学  文化认同  客家文化  客家人  族群研究  历史迁徙  青年论坛  族群认同  师范学院  离散 
描述:举办的盛会,论坛下设“主题演讲”、“青年论坛”、“海峡两岸圆桌会议”、“客家文化高级论坛”,与会代表就共同关心的学术议题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 一、主题演讲 会议主题发言分上下两个半场,学者们围绕文化认同
钟肇政与客家文化认同:以《沉沦》为重点的考察
作者:曹亚男  期号:第1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钟肇政  《沉沦》  客家情怀  文化认同 
描述:巨大的推动作用。
社会记忆与族群认同:潭溪社区的实证研究
作者:陈心林  期号:第3期 来源: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潭溪土家族  族群认同  社会记忆 
描述:通过对族群起源的建构性解释,阐明了潭溪三大族群——土家、苗家、客家之间的两种关系模式:同胞三兄弟和分化的三兄弟;前者隐喻着三大族群共生共存、平等竞争的族群关系,后者则隐喻着三大族群间的不平等关系。
婚姻对女性族群认同的影响-以台湾闽客通婚为例
作者:王雯君  期号:第2期 来源:思与言·人文与社会科学杂志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族群认同  闽客通婚  族群情境论  族群边界  多重认同 
描述:下一代的族群認同以及語言教育的觀感。本研究針對12位閩客通婚的婦女(閩嫁客,客嫁閩各6位)進行半結構式的訪談,藉由她們的生命敘事來探索婚前與婚後的族群認同以及適應,並且藉由他們的思惟理念來分析她們對子女未來的族群認同與方言教育。研究結果發現:受訪者皆以血緣命定爲基礎來認定自我的族群認同,但是通婚卻可能成爲受訪者多重認同的依據,或成爲受訪者不同的情境下改變族群認同表達的可能。此外,受訪者普遍受到閩客交融的文化影響,特別是女性在家庭的生活適應上要做較多的犧牲,以順從夫家,而閩客族群在文化影響層面上不同,族群邊界移動的方式也有差異,特別與傳統客家族群的負面刻板印象或現今社會結構的閩客族群情勢有關。最後,受訪者普遍認爲子女的族群認同應該從父認定,至於方言教育則以市場取向爲主,閩語比客語重要,然而方言皆不及英語重要。所以,通婚對女性的族群認同的確會因爲不同情境而考量不同因素,進而有不同或多面的影響。
客家堂号、堂联:强烈的中原文化认同
作者:王濯巾 肖文评  期号:第5期 来源:神州民俗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堂号  文化认同  堂联  客家  中原  郡望  先祖  宗祠 
描述:客家堂号的来历可分为两类,一是“郡望”,以标明本姓本族的渊源所自,二是为纪念先祖的官衔、业绩、德行、嘉言等伟业与美德而自立的堂号。堂联,是贴或刻在宗祠或住宅大门左右两侧的对联.一般是四字联。堂联与堂号是相互关联的、互为表里的。
“三山国王”与客家文化认同
作者:张应斌  期号:第6期 来源: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三山国王”与客家文化认同
略论海外客家人的寻根意识与文化认同
作者:罗勇  期号:第5期 来源: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人  客家文化  寻根意识  中原文化  文化研究  客家民系  客家研究  文化认同  客家方言  血缘认同 
描述:国内外学者、侨胞愈来愈多。这均表明客家文化研究不仅已在众多学术研究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而且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联络海内外中华儿女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鉴于此,当第九届河洛文化研讨会召开之际,我刊特邀几位学者撰写特文,有目的的对中原文化与客家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以求促进中原文化及客家文化的再研究。
客家原生地在客家族群认同运动中的作用
作者:廖开顺  期号:第5期 来源: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寻根  族群认同 
描述:全球化背景下重构客家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族群互动、文化认同与「历史性」:客家研究的发展脉络
作者:庄英章  期号:第201期 来源:历史月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族群互动、文化认同与「历史性」:客家研究的发展脉络
族群通婚的身份认定与认同问题之研究-以花莲地区原客通婚为例
作者:谢若兰 彭尉榕  期号:第1期 来源:思与言·人文与社会科学杂志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身份认定  族群认同  族群通婚  双族裔 
描述:難以鬆動,所以大多數的客家男性在婚後並不願降低自己的族群位階去認同原住民。儘管如此,族群界線的鬆動卻出現在原客雙族裔身上。因為這些雙族裔在初級關係的基礎上,有更多機會接觸到原住民族群,較可能對原住民族群產生認同。 本研究更發現,原客雙族裔族群身份的變更會連帶地影響認同的「有意識」轉變,尤其是更改為原住民身份者,會較積極地尋回原住民認同,以使自己更符合受惠的族群角色。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原住民族群身份認定辦法,如改從母姓,並非每個原住民族所習慣的傳統,此舉除了等於落入中國式父權制度及思考邏輯外,也等於將族群歸屬與家族繼承混為一談。 因此,官方所制定的族群身份認定辦法,應回到個體的族群認同以及姓氏對於族群的意義層次作思考,族群身份才不至於失去認定的意義。
上页 1 2 3 ... 6 7 8 ... 20 21 22 下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