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华民间建屋“上梁”及“包跳”习俗
-
作者:张泉清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五华 民间建屋习俗 “上梁” “包跳” 仪式 工序
-
描述:五华,乃至梅州各县民间建屋有上梁、包跳习俗。五华,特别是五华北部一带。建国前在上梁时要制作“煎堆”(包括曾姓人制油禄里,下同)。就五华的所谓“上梁煎堆包跳板”习俗而言,是由“上梁天该包跳慢”的谐音缘起而成。反映了客家人向往吉利,追求幸福的心理。
-
彭启峰牧师与五经富客话《新约》
-
作者:田志军
期号:第7期
来源:宜春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长老会 客家 方言 新约 五经富
-
描述:细讨论了五经富客话土白《新约全书》的基本情况并详细考证了其编译者彭启峰牧师的籍贯、生平情况。以期复原五经富客话土白《新约全书》一书的编纂历史背景并解决其历史基础方言问题。
-
“五型”战舰 乘风扬帆:奋进中的宁都审计
-
作者:周小林
期号:第1期
来源:审计与理财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审计质量 党员干部 突出问题 审计机关 宁都县 深入开展 免疫系统 群众切身利益 新农村建设 审计局
-
描述:,1990年还荣获"全国审计机关先进集体"光荣称号,连续五年评为市级"学法用法先进单位",2009年被列为全省"学法用法示范单位",2008年评为"市级文明单位",2009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单位"光荣称号。
-
五华客家方言的词汇特点
-
作者:魏宇文
期号:第2期
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五华客家方言 词汇 特点 语言学
-
描述:五华话是客家方言的次方言之一,其语音、词汇和语法均与普通话和梅县话有比较明显的区别。本文试以五华县中部的横陂话为调查点,将一些常用词与普通话和梅县话进行对比,主要从词的外部结构和语义层面等几方面去揭示它们各自的规律,从而显示出五华话词汇的鲜明特点。
-
国民两党积极备战五都选举
-
作者:李贺
期号:第22期
来源:台湾周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提升整体作战能力,国民两党精心打造辅选团队。 国民党方面。在推出所谓五都参选人“黄金阵容”后,国民党的辅选作业不断加强。一是高层担任辅选重任。马英九确定将在此次选举中担任重要辅选角色,目前
-
五加五■午时茶 客家人的养生法
-
作者:远征
期号:第8期
来源:中国保健营养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人 午时茶 养生法 五加 生活方式 中华民族 养生方法 武夷山
-
描述:客家人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分支。源于中原,饱受天灾战乱,辗转南迁。扎根于闽粤赣交界的武夷山脉和南岭山脉广袤山区中。历代生生不息,艰苦的生活,形成了客家独特的生活方式,创造了优秀的客家文化。特别是在食补、食疗方面、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形成了自己完整全面的中草药养生方法。
-
石匠之乡:粤东五华县传统石雕工艺赏析
-
作者:林爱芳
期号:第13期
来源:芒种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五华县 石雕 工艺 花岗岩 侵入岩 客家民居 城市雕塑 艺术 构造运动 断裂构造带
-
描述:五华县不少人因地制宜,以石为宝,以打石为生,用石头为自己建造了美好家园。
-
刍议五缘文化与两岸客家交流
-
作者:黄晓伟
期号:第4期
来源:嘉应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客家社团 五缘文化
-
描述:近年来,两岸客家交流日益频繁。这种交流蕴含着五缘文化理论,"五缘"人际网络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促使两岸客家在经贸、文化、教育等领域展开交流与合作,有效地加强了两岸客家人的情感联络和客属台湾同胞的认同意识。
-
台湾福佬文化圈的五营文化景观及其流变
-
作者:吴进喜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化景观 台湾省 文化圈 历史流变 民间信仰 文化元素 人类世界 玉皇大帝 组织体
-
描述:可能入侵的魑魅魍魉的能力。这些由各个村庄主庙(简称庄庙)主祀神明指挥的神兵,一般都被编排成东、西、南、北、中五个营,各营分别再由一名元帅率领,或集结于庙中,或分头驻守于外,称为“五方”或“五营”。[第一段]
-
醇浓馨香的民间艺术——读《广西情歌》第五集
-
作者:高国扬
期号:第2期
来源:南方文坛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民歌 艺术欣赏 民族特色 客家情歌 民族风味 广西 生活中 民间歌手 民间艺术 刘三姐
-
描述:“情歌五集味道浓,如喝醉酒落肚中,酒味再醇味易过,歌味醇香永留胸。”我区诗人、民歌专家柯炽同志的《广西情歌》第五集,以精巧的艺术匠心,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人从中获得较广泛、较深刻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同时,也得到了一次较醇香的民歌的艺术欣赏。在此,笔者有感而至,对此书略作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