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象 点画亭台,风霜摇落
-
作者:暂无
期号:第5期
来源:文学界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和贤者比肩,但南翔时加督促,自己亦能于兴之所至处,每思唱和,乐亦无穷。 我的案头,摆着南翔所赠的各种作品,大小相异,厚薄有别,自成气象。每当抽取一本打开细读,我总觉得又回到了江西大学那条煤渣跑道
-
浅谈中华新韵
-
作者:林之和
期号:第6期
来源:老年教育·老年大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音已与以前不同,一直努力按现代汉语读音,编一新韵,经多年很多诗家努力,于2004年5月在《中华诗词》第5期刊出中华新韵(十四韵)。刊出时,有个别地方有误,后更改,另发于第6期。 格律诗词的平仄是按照中古四声的类来区分的,由于时代发展、语音演变,中古四声和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四声已经不完全一样了。新声韵完全依照建国后,汉语拼音的规范读音确定,与汉语新辞典——新华字典的读音完全一致。 应用新韵部分为14部,在全国试行,基本按同韵母的字编为一韵;也有的把相近两三个韵母(如庚韵把eng、ing. ong编为同部),划为一韵。比较讲究的人,仍把它分别开,使朗读更通畅,用之并不失律。 由于古代汉语的平声在现代汉语里已经分化为阴平、阳平,入声已经消失。新韵最大特点,即按现代汉语读音,只分四声,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而无入声,原入声都按新声分别归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里去了。要辨别平仄,关键在于识别入声字。现代普通话,阴平、阳平都是平声,上声、去声都是仄声。古代的入声字,现在转到上声、去声的,也不成问题,因为上、去、入三声都是仄声。只有从入声转到阴平、阳平的字才需要记一下,而这类的字并不多。我国地域辽阔,地方方言较多,有北方方言区,吴方言区(江浙等),湘方言区(湖南),赣方言区(江西、湖北),客家方言区(广东等),粤方言区(广东等),闽方言区(福建等)。北方方言,是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基础方言(没有入声),以北京话作为代表,通行地域最广。福建、江浙、广东、湖南方言等区域的方言里仍然存着入声,原来人声为仄声,取消后就要注意克服原有使用习惯,严格按普通话的读音标准来区别平仄。经过一定的学习,各地方的人辨别平仄都不是很难的。 为了同时使用《水平韵》时更加方便,在每个韵部的后面标出该韵部平声字中所含的原入声字。仄声部分中的原入声字不再标出。 用新韵时,最重要的是用新韵也要用新声,不能字辞用旧声,韵用新韵;也不能字用新声,韵用旧韵,而要声韵都是新声韵。 由于“平水韵”流传年代很久远,有的人已习惯用平水韵,所以仍保留使用。我们既提倡用新声韵,使之与现代汉语读音完全一致;又不一刀切把旧韵禁绝,而采取双轨制,既提倡用新韵,又允许用旧韵;但关键要注意:在一首诗中不能新旧声韵混用,只能归一种,要么全部用旧声韵,要么全部采用新声韵。 用新声韵的诗词,要在题目后注明,不注明,可能有的编者会误认为是用旧韵,以出律、错韵审定。(因使用新声韵有相当时间,已渐被人们接受,现不少报刊发表时已不注明)。 我国一些文字可一字两读(或多读),因此遇到这种情况,必须注意弄清楚,因为有些字不同读音,平仄也就不同了;况且一字两读(或多读)的字,词性、意义也都不同。必要时可查阅《新华字典》(或《新华词典》)。 管见中华新韵(十四韵)发表以来受到诗词爱好者们的欢迎,“中华诗词”、“福建诗词”等都已开始使用新声韵。诗词变革创新在我国由来已久,唐代就有一次革命性的创新。唐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产生了新诗体——格律诗;唐人称为今体诗或近体诗。唐人把此前的诗称为古体诗。我国的旧体诗,从格律看,唐以来分为古体诗与近体诗两大类。可见,我国悠久的旧体诗也有个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过程。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文学艺术兴旺发达的动力,也是诗词(格律诗)有所作为,不断发展的源泉。没有创新,诗词就不能永葆生机。总之,“中华新韵”是当代格律诗词的一种变革创新,它删繁就简,仍保留了格律诗词最基本的平仄、对仗、押韵等基本要求,却更适合当代的人们学习与应用。
-
乡情不改 合作双赢——台湾·广东周演绎“丰收之旅”
-
作者:暂无
期号:第9期
来源:人民画报(汉)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洋溢着更多的温馨"亲情"? 8月18日下午,黄华华率团抵达85%人口是客家人的新竹县,与世界客属总会理事长?新竹县县长邱镜淳一见面,就用客家话热络地聊了起来?黄华华不禁感慨地说:"千年榕树共条根
-
赤脚大仙专栏·喝一口客家娘酒,赞一赞客家文化 等三篇
-
作者:暂无
期号:第10期
来源:黄金时代(社会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智慧。 客家的围龙屋,布局对称,大写意的的弯曲,丝毫不亚于欧洲的巴洛克建筑风格。 还有用来发酵古代最牛的中国水泥的石漕,把石灰,细沙,黄土反复混合拍打后,盖上石板盖让混合物发酵,如是反复八次,铺成地板,历经数百年丝毫无损,据说故宫的地板也是这弹炼成的,神奇吧!老乡介绍说,里面没有加入传说中的糯米和蛋清。 二赞客家的教育 振成楼圆形土楼的两边分别是书斋和作坊,反映了客家人的精神和理念一吃苦耐劳,崇商尚文,耕读文化,学而优则仕。 书斋的横批是“醒庐”,两边是: “醒世金绳觉,庐山面目真”,上联的佛教典故出自李白的诗句:“金绳开觉路,宝筏渡迷川”;下联取苏轼的《题西林壁》厢,老三和父母住中间的主位,尊老爱幼不言自明,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在这里我们还知道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客家人出生时的胎盘,也要埋在土楼特定房间的地下一又名包衣房,象征认祖归宗。嘿嘿,前所未闻呢,我们当年出生的胎盘都不知扔到哪里去了。 神兽,毛笔,官帽一从左到右排列在客家祠三柱高香的顶端,接受客家子孙的顶礼膜拜。福寿康宁,修齐治平,儒释道精神文化融入了客家的的血液和灵魂。 三赞客家的语言 客家话应该是汉朝的普通话! 客家人门尔晋开始南迁,封闭的山区,世外桃源保留了中原文化干¨语.’有史为证,汉书里的人物自称为哀家,客家话的“我”也足读“哀”。 就连英语的我也是读“I”(哀),学汉人的,客家话!君不见,汉朝时的围际化程度多高啊,从长安剑罗马,当时的丝绸之路是畅通无阻的。 最后用“三二一”来总结,这次我们用三天时间,行程三千里,穿越三个省(粤闽赣)。历经两个季节(第二天是立秋),喝过两眼泉水,红井水,客天下泉水。一大包土特产满载而归。 打开,剥一颗客家姜糖,甜口,暖胃。 人生的苦难 诸行无常(一切的合实物皆无常)一切情绪皆苦,时会啼哭不止,是因为知道,从此以后人世间 十有八九。 有一个传说,讲的是人类以前是雌雄同体的,本领很大,傲视一切,终于有一天冒犯了上帝,上帝把人一分为,让人在茫茫人海中找不到自己的另外一半。爱情从此变成人类千古追求的美好愿望,却同时又是终生无法满足的长久困惑,这便是人类爱情悲哀的原罪。 世界上有你最爱的人,也有最爱你的人,但与你结婚的难得是这两者。大多数的婚姻要从幻想中回到现实,而现实的社会不像童话故事里讲的,王子和公主携手走进城堡,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现实的缘分便是,与其说是找一个自己欣赏与被对方欣赏的人,倒不如说是找一个自己包容与被对方包容的人。 事业有成的曹操感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才华盖世的李白更是借酒消愁,“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 就如《西游记》六十七回弥勒佛专程收服了自己的下走失的黄眉童,饱受精魔祸害的孙悟空抱怨弥勒佛家不谨,弥勒佛对悟孔教导说:“一则是我不懂,二则是你们师徒魔障未完,故此百灵下界,应该受难。” 人生每日重复的痛苦,就像希腊神话里的火神普罗米修斯,被绑在高加索的绝壁上,成年累月饱受老门折磨,头天晚上长好的内脏,第二天又被啄食一空。或像西绪福斯一样艰难地摊石头,每次耗尽体力将巨石推到山顶时,石头的重量迫使他后退,滚回山脚,如此重复再来。 好在潘多拉的盒子里好货压箱底,利空出尽最后还剩下希望,其实每个人天生注定都要重复着各自的痛苦,每个人的心底里却又都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人生有两杯水,一杯甜,一杯苦,有多少种喝法,就有多少种活法。 有的先苦后甜,“不怕苦,苦一时,怕苦,苦一世”。 有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有的吃苦当进补,就像巴尔扎克说: “苦难是最好的老师”。 有的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有的学海无涯苦作舟,“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而人生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观音通三教 观音在佛教,道教,摩尼教中有很高的地位。 而最早观音是摩尼教的神,含义是:一呼可至的救苦救难之光。 公元3世纪摩尼教传入中亚和印度,与佛教融合,而之前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之初,是没有偶像崇拜的。 重走唐僧西行路,路过新疆吐鲁番柏孜克里克于佛洞,我们感叹,随着1000年前伊斯兰教东进,洞窟佛像和感概不已。壁画中中发现洞中有洞时,又再次感慨不 原来在更早的2000年前,佛教传入新疆时,摩尼教的壁画和雕像同样被墙封,然后在外面画上佛教的壁画,如今我们透过破损的墙壁,还可以看到幽暗的后室里,更早期的摩尼教文化。 洞里洞外都有观音,却各为其主。 中国自古以来儒释道“双修”和“三修”大有人在,体现了中华文明博大和包容,禅宗最突出的贡献是中国化,使之在中国发扬光大,儒佛相容,无相有宋明理学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南岳衡山是佛道二合一,北岳悬空寺更是儒释道三。估居的著名对联“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别为”分出自《论语》“学然后知不足”和《礼记》“养其身有为也”。 一代儒饶宗颐大师的座右铭“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 两者达到了儒释道无碍圆通的境界。
-
PLEASE GO TO OUR GUEST HAKKA
-
作者:暂无
期号:第8期
来源:焦点·风土中国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么不同?有哪些鲜明的特色? 陈建华:河源的客家文化有自己独特之处,一是历史悠久,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二是有独特的语言水源音客家话;三是客家山歌种类多;四是姓氏多,比如龙川县佗城一个镇就有193个姓;五是客家美食丰富多彩。希望通过举办世客会这样的机会,让更多人认识河源、了解河源、走进河源。本届世客会的两大主题是恳亲联谊和文化研究,世客会期间没有安排招商日程,是一届纯客家恳亲和文化交流的世客会。这是本届世客会最鲜明的特色。希望给大家展示一个纯美的客家家园形象。 《焦点》:世客会自1971年开始举办以来,已成为影响深远的国际盛会,梅州、龙岩、赣州等举办城市均借大会平台赢得了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新机遇。那么举办世客会对河源来说意味着什么,将给河源带来什么? 陈建华:通过举办世客会,可以对河源起到四方面的重要作用。第一,让人们认识河源。届时会有全球许多客家社团领袖、精英汇聚河源、了解河源,这样可让世界、全国的客家乡亲认识河源,在认识的过程中也有助河源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第二,提升客家古邑城市形象。要借世客会的东风,全面推进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形象;大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一批重点工程动工建设、竣工投产。通过筹办世客会,结合城市的规划、改造、建设和管理,市容市貌将会大大提升,这对城市的建设会有很大的促进。第三,促进城市文明建设。我们要通过举办世客会,向全球客家人展示河源的风貌,促进文明。第四,推进客家文化研究。世客会有两大主题,一是恳亲联谊,二是客家文化学术研究交流。通过世客会这个平台,可以提升河源的文化软实力。《 焦点》:您当初提出的“客家古邑、万绿河源”的城市定位,现在成了河源城市的一张越来越响亮的名片,您与客家古邑有什么渊源吗? 陈建华:我到龙川县调研,晚上翻阅《龙川县志》时意外发现自己也是一名古龙川人。内心很震撼,更是倍感自豪,这就更有责任为河源建市以来一直尚未定位的城市名片寻找历史依据。 据当地史料记载,龙川县始设于秦始皇33年( 公元前214年) , 赵佗为首位县令, 迄今已有2224年的历史了,是广东最早立县的古邑之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岭南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其中南海郡下设博罗、龙川、番禺三县。当时的龙川县包括现在河源的全部和梅州,韶关的新丰,汕尾的海陆丰上半县这一部分,还有赣州的一部分。 龙川最早的客家先民来历可追溯到秦朝,赵佗作为龙川建县的首位县令,是“第一批南下干部”。河源属古龙川之域,定位为“客家古邑”有着充分的史实依据,可以打造出一张具有河源自己特色的城市名片。 《焦点》:现在的河源在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起到了哪些推动的作用? 陈建华:河源是纯客家地区,周边地区也大都是客家为主的地区。所以河源光大、传承、弘扬、发展客家文化责无旁贷。客家文化无需认同,只要是客家人,天下客家一家亲,不分你我他,一开口,讲的就是客家话;一入客家门,就是自家人。相信今年在河源举办的世客会和系列客家文化研讨会,能够为客家文化的研究和发展,为丰富和完善客家的文化体系做出应有的贡献。 《焦点》:河源6月份举办了“粤东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河源为推进客家文化研究,还会做哪些工作呢? 陈建华:我们在2008年成立了河源市客家古邑文化研究会。做了一些河源客家文化的基础研究工作,组织了一系列研讨活动。逐步完善“河源客家饮食文化”、“河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艺术”、“河源客家方言”、“河源客家建筑与村落”等各方面的研究,接下来要挖掘梳理,形成河源特色的客家文化研究。在这方面我们起步晚,人才不足,需要各客家地区和研究单位的支持与帮助。文化,尤其是地域文化的生命力、内涵和外在表现,实际上是一个地区一个民系能否繁荣昌盛的根本。从长远发展的眼光看,河源文化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关键是地域特色文化,即源远流长的客家文化要弘扬光大,要从基础打起,巩固文化根基,加强文化设施的建设,挖掘文化根源,发掘客家文化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培养大批客家文化人才。要与兄弟客家地区和研究单位一道,齐心协力弘扬客家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薪火的传人和客家文化的守望者。借举办世客会这个机会,进一步加强河源客家文化研究,提升客家古邑文化研究水平。 《焦点》:第23届世客会进入了倒计时,河源都做好了哪些“请客”的准备? 陈建华:准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有盛大的开幕式,“客家妹”形象大使选拔,还有场馆和接待的各方面完善。河源正在创建全国卫生城市、推进几条市政道路和客家文化公园建设、升级公交车等,其中,专门新修了一条迎客大道。到今年10月底,河源将向世界全面展现一个“客家古邑”的城市新貌。另外,世客会期间,河源市区的公交、的士将为我们邀请来的3000多名客人提供优质、免费服务。“客家人就是这样当主人翁的,进了客家门就是自家人,客人来了,坐车免费!” 《焦点》:恭喜《古邑客家》电子杂志上线!和你们古邑客家杂志的目标一样,我们《焦点》风土中国杂志,也在致力于传播中华各民族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历史和传统,风土风貌,客家文化也属于其中之一。本次很荣幸在第23届世客会到来之际,为河源"客家古邑"做专题。 陈建华:谢谢《焦点》风土中国杂志对河源的关注,对客家文化的关注,全球客家会河源,天下客家一家亲。你们的宣传必能给河源的客家文化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欢迎大家到河源来作客! 《焦点》: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预祝第23届世客会取得圆满成功!
-
搏击会 本刊读者BLOG推荐
-
作者:暂无
期号:第1期
来源:城市画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的傍晚、个人哼唱着《鱼》、呼吸着来自太平洋海风的画面浮然眼前。学长学姐们的毕业烟火为我们绽放,告别了熟悉的校园,告别了亲切的师长同学,带着非亲非客的身份离开了台湾。 “这学期,学校对面的摩天轮已经建起来了。虽然有些变化,但这里还是保留着曾经熟悉的味道。如果你能回来起看烟火,那是最好不过的事了。”学妹在我的部落格上留言道。前几天跟学弟在MSN聊到了系上的老师们,还是那些熟悉的名字,还是那些亲切的老师, “明年的毕业礼是胡老师带着我们这帮学生参加,蛮期待的。”学弟学妹们的信息看起来总是在描述一些小事,可对我来说就已经足够了。 本来以为台湾生活就会直在心底安放,但在这一年即将过去的时候,来自台湾的信息都提醒着我 原来我还有在那里的记忆要整理,原来我还有那里的朋友要惦记.原来那里还有朋友在惦记着我,那里还有记忆需要我去继续完成。 很多人问,台湾是什么样子的。通常我的回答都会让他们一头雾水灯塔。很多介绍台湾的书籍中都会有“娱乐”、 “美食”、 “休闲”这些关键词, “灯塔”确实和传统印象里的台湾描述不搭边,既没有五光十色,也没有灯红酒绿,就是很安静地站在那里。台湾其实很安静,她一直在那里安静地等着、盼着,在岛上生活的人也是如此。 听我讲几个台湾生活的片段吧,或许,这是另外个台湾: 个属于曾经在台湾学习生活的交换生眼中的台湾。 每次出行都喜欢选择铁路,台湾铁路百年的传承让人感动。台铁百年的路线上有个老站“知本站”。这是台湾铁路上最美好的一个站,有着百年历史,我每次经过这里都会下来看看,感受一下这里的安静。我望着窗外安静的月台,铁路边散落的人家,不禁喜欢上了这桃源般的地方。古早味站牌上“知本台湾铁路”的字样,提醒着我们这是一个仍在使用的车站。旅客到这里下车,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这里有温泉,全家乘坐火车来这里泡汤。看着人们带着期待的神情走下月台、带着幸福的笑容登上火车,就明白这静谧的知本小站给了人们无限朴实的满足。古旧的房屋和隐秘的温泉,让我们远离了商业社会的喧嚣,给予了我们知足常乐、本我为先的幸福生活。台铁经历了百年的风雨.仍旧保留了知本这个处于山谷里的小站.知本小站也传承着百年台铁的精神,安静地在这里等着归人、游子的到来。 台北车站附近有家老兵开的牛肉面店,那位老兵说过 “写信回去,可是地址是已经不对了……其实有时候,没消息比有消息要好,最起码活着还有个盼头……我们明白,他们很可能已经死了……”听着老兵倾诉当年事,看着他用长满老茧的手拭去充满沧桑的泪水,此刻的我们,能做的就是把这份好意珍藏着,因为想不出能用什么去回报。我们把汤面吃得干干净净,老兵看着饱足的我们满意地点着头、泪眼模糊地说: “好,这样就好,孩子啊,多吃点。” 几米的插图温暖了无数人,接连不断的台湾连续剧也温暖着每个人的心间,似平台湾这个地方跟温情这个词画上了等号。台湾之所以温情,是因为人们有着一颗热情和好客的心,这绝不是因为旅游业发展所形成的虚假氛围,而是他们发自内心的浓浓的人情味。夜市老板、街边摆档的果农、百货商场的店员,或是因为聊得投缘、或是因为我们是学生给予我们很多的优惠和招待:甚至路边的陌生人,你向他问路,他都会放下手中的活,将你带到目的地去…… 不得不提另外 个充满着人情味的地方美浓。坐着国光客运来到这个群山包围的小镇,安静的小镇里铺设着干净的道路,路边乘凉的老人,看着不远处的小孩在玩耍:田间劳作的烟农们,唱着不知名的客家山歌.家中作业的妇女在门口的空地上晾晒着家里自制的油纸伞面。独自走在美浓的路上,不敢惊动他们的生活,在旁边静静地感受着属于这里的安宁,好山好水好人家。跟一名当地的老先生闲聊,得知他的家族在这里已经生活了有一百多年。先生家里一直传承着祖辈们的教导做人要学会感恩,对人要真诚热情,对事要用心诚恳。村子里的人都崇尚着这种品格,因此在美浓弥漫着一股厚实的感怀。临走之时,老先生招呼家人一一跟我道别,并用自家尘封的胶片相机拍下了我这个误闯他们生活的过客与他全家的合影。老先生握着我的手说: “会好的,以后会好的。欢迎随时回来,认着这张照片,我们都会在这里的……”我没留下自己的邮箱,因为我期待认着照片回去的那刻。 在台湾求学,少不了跟同学们在一起的记忆。从走下飞机的那刻起,就有台湾同学在身边陪伴着。同学们第一天便骑着机车载我去楠梓台糖购买生活用品,帮我四出张罗借教材,带着我熟悉校园的环境,领着我去跟每位老师见面。大家去澄清湖烧烤也会带上我们,也带我们领略了台湾的夜店文化,才发现夜店其实也可以是朋友谈心的好去处。记得那时坐着台铁自强号从高雄楠梓来到台东码头,再坐船来到了绿岛,跟你们一起在绿岛度过的那个周末;记得在垦丁的那个让我们连夜奔波的“春天的呐喊”;记得那晚连夜坐火车回学校的疯狂举动;记得在高雄巨蛋偶遇五月天的失态;记得在阿里山上看到小火车的感叹;记得在日月潭遇见内地游客莫名地跑过去合照,记得坐台铁环岛看到沿途景色的感动,记得高铁上遇见的“左边雨右边晴”的壮阔景象,记得欢送会上跟校长的长谈:记得离开前的那个晚上你们来寝室陪我到天亮、直到我登上校车的那一刻.当然记得在高雄小港机场的挥手告别……记得,你们和我的一切。 片段太多,回忆太厚重,无法承受如此的感动。这段生活让我在迷茫旅途中似乎寻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期盼着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不过愿望终究不是现实,我们只能默默地希望一切会好的,目前这样已经很好了,知足常乐。回到广州,渐渐将台湾的记忆安放在心底。偶尔看到熟悉的台湾场景或者听到台语的时候,心里面会有淡柔的暖意,因为我曾经在那个地方生活学习,因为我在那里有挂念的人们,这种相互挂念何尝不是一种淡淡的小幸福。 “带不走的丢不掉的,让大雨侵蚀吧。” 用稚嫩的文字残缺地记录了这段记忆,或许有些记忆不是那么的精准,或许经过八八水灾后有些场景已经不再,或许……就算是在年末给自己的个整理吧,让自己带着这份温暖迎接新年。真诚地感恩在那里遇到的人和所经历的一切。 每次发邮件都会在信件后面留下“祝安”的字样或许是习惯了,或许是眷恋了。那就留在那里吧,祝福着所有人,祝愿着所有事。 未了,祝安。 -RyanTANG http://ryantang.blogbus.com/
-
BEAUTIFUL LANTRERNS IN THE ZH
-
作者:暂无
期号:第8期
来源:焦点·风土中国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 三月里来里月花,百样种子新生芽。百样种子芽生尽,打开田缺沥谷芽。四月里来四月花,记得天旱来踏车。三十六人来踏水,一头踏出两头车。......仿佛听见老妹在唱那首《鲤嫲歌》,让灯儿火树银花
-
产业扶贫 力推茶叶产业上台阶
-
作者:苏启兴
期号:第9期
来源:老区建设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茶叶产业发展县”的机遇,推动茶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1、自然条件优。铜鼓地处赣西北边陲,属中亚热带大陆性季风型湿润气候区,冬无严寒,夏少酷暑,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6.2℃,空气质量达国家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