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态化教学与岭南民间美术课例初探
-
作者:汪晓娥 鲁敏
期号:第4期
来源: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岭南民间美术 动态化教学 文化寻根
-
描述:入手,围绕以广府文化系的陈家祠装饰雕塑、潮汕文化系的潮州雕刻、客家文化系的围楼为例,探讨如何将岭南民间美术资源引入教学课程,并详细阐述了动态化教学的理念。以动态化美术教学为基础,笔者建议美术教师要
-
宋瑞和:于创作教学中推动岭南画风
-
作者:范素梅
期号:第2期
来源:台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岭南画派 创作教学 宋瑞 1975年 画风 正规教育 台湾文化 美术系
-
描述:断努力学习,从而以优异成绩毕业。退伍后,依然从师于欧豪年老师,且任欧老师画室助教一职,并蒙赐斋名“雪鸿楼”,为进学治艺之所寄。 从此,宋瑞和诚恳地抱持积极的学习态度。绘画上,以撷取古有传统之精华,兼容
-
2013印花税票绘画创作随谈
-
作者:徐志坚
期号:第1期
来源:福建艺术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10元、50元和100元,画面内容分别是上杭蛟洋文昌阁、福州三坊七巷、莆田湄洲妈祖庙、泉州东西塔、南靖田螺坑土楼群、屏南万安桥、永安安贞堡、南靖塔下张氏祠堂和南安蔡氏古民居.另有纪念章2枚,画面内容
-
福建土楼起源之谜
-
作者:本刊编辑部
期号:第3期
来源:科技信息·探索与发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土楼100多座。1987年,土楼权威专家黄汉民先生为寻觅漳州土楼找到曾老先生。从此,这两位土楼的痴迷者谈楼论道,相互启发,共同提出了“圆楼之根在漳州”的观点,并正式提出应将“客家圆楼”改名为“福建土
-
海峡西岸觅茶踪
-
作者:吴志远
期号:第4期
来源:大武汉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最多,又最为人乐道,最容易让人接受的事物。 观茶事:被茶滋润的海边之城 我们的行程,先到以鹭岛著称的厦门,再南下漳州到漳浦,随后折回厦门西上永定。 一路上,中国最美的校园厦门大学,隔海观望台湾金门,海滨浴场,海沧大桥、鼓浪屿,福建标志性民居客家土楼,都是必不可少的观光景点
-
谈谈阅读教学中的“伪对话”现象
-
作者:石冬梅
期号:第4期
来源:神州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课堂阅读教学 “对话” 语文课堂教学 “沟通” 课程改革
-
描述:当前阅读教学的对话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脱离文本的倾向。我们不少的阅读教学,对文本往往只是浮光掠影,有时甚至连“光影”还不知在什么地方,就慌忙地联系这,联系那,把阅读对话引向他方。 如一年轻教师教《各具特色的名居》一课,在学生将课文仅仅浏览一遍后,就让学生说说文中讲到的客家民居、傣家竹楼有什么特点,学生的回答当然是“蜻蜓点水”。此环节一过,该教师就迫不及待地进入拓展阶段:“你还知道哪些民居?说说它们的特点。”于是这堂语文课就成了一节由资料堆积起来的汇报课、展示课。 语文课上,文本理解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所以,课堂对话教师应自觉走进文本,更应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绝不能进行弃文本于一旁的“泛对话”,也不能进行丢失文本蕴含的丰富内涵的“泛对话”。 二、缺乏实质的“廉对话” 这样的对话视野狭窄,毫无价值可言,乃徒具对话之形式。
-
岭南性格:广东省曲艺之乡繁荣的样本意义
-
作者:忘川
期号:第5期
来源:曲艺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广东省 曲艺形式 广东音乐 中国曲艺 岭南 历史悠久 性格 民间社团 粤曲 荔枝
-
描述:、吴川木鱼、亻厓木鱼、牛娘调、禾楼歌、潮州歌册、潮州歌谣、白字曲、清唱、姑娘歌、竹板歌、乐昌渔鼓、莲花闹、春牛、纸马、花灯、说书、相声、快板书、曲艺小品等26种曲艺形式,经人们代代传唱,历久弥新,反映
-
自驾客家迁徙路
-
作者:本刊编辑部
期号:第12期
来源:游遍天下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叶剑英纪念园、灵光寺;平远五指石风景区、程旼故居、程旼公园,大埔张弼士故居、坪山梯田、泰安楼;永定洪坑客家土楼文化村;长汀古城墙、客家母亲园;瑞金叶坪红色旅游区、红色中华沙洲坝红色旅游区,中央革命根据地
-
海口骑楼老街:光阴的故事
-
作者:暂无
期号:第31期
来源:东方·文化周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建筑不是刻意的产物,而是自然而然,早就包含在建筑历史中。我们叩问历史,便知道这并非故作惊人之笔,只是今人的幡然悔悟罢了。于是我们便有了这组选题,为读者介绍骑楼、吊脚楼、杆栏式、窑洞等凝聚智慧与美的建筑
-
六堆客家攻炮城之研究
-
作者:邱景嫻 王建台
期号:第10期
来源:屏師體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六堆 傳統體育 攻炮城
-
描述:,奉祀先烈英靈,成爲六堆的精神堡壘。 二、攻炮城是從古代軍事活動演化而來。現已成爲客家傳統體育的一部份,與客家抵禦外侮、保鄉衛土的意識相互吻合,並具有延續及傳承的價值與意義。 三、客家委員會的成立有助於客家傳統體育的政策推動與執行,同時也喚醒客家族群認同客家的傳統體育,並確立發展與維護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