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家教育与思考
-
作者:叶少玲
期号:第8期
来源: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教育 教育史 客家史
-
描述:客家地区崇尚文化,重视教育,以兴学为乐,以读书为本,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客家人的教育观是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并具有鲜明的客家特点,由此决定了客家教育长期兴旺发达的社会原因,及其辉煌的社会效果。客家教育的发展实践,对我们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和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等都有积极的意义,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借鉴。
-
袁文才、王佐事件再研究——中共党史与社会史研究相结合的视角
-
作者:谢宏维 邹芝
期号:第2期
来源:中共党史资料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袁文才 王佐 毛泽东 客籍 井冈山地区 土客矛盾 湘赣边界特委 宁冈县 地方社会 事件
-
描述:二人即在江西永新县城遭到错杀(20年后这一冤案才获得昭雪)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亦随之丢失。②本文尝试运用社会史研究方法,通过展示袁文才、王佐被杀事件的历史过程并分析其原因,以揭示地方社会固有
-
第七届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在巩义举行
-
作者:李玲玲
期号:第6期
来源:中州学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国际研讨会 河洛文化 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市人民政府 文化研究 巩义市 办公厅
-
描述:河洛文化中找到渊源和根脉。有关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关系的研究,与会学者从客家人的民族性格特质及形成原因、客家土楼建筑、移民南迁、农耕文明、客家语言形成等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比较研究,深入论述了二者之间的相互
-
四川客家探访录
-
作者:张全庆
期号:第4期
来源:海内与海外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明末清初 客家民系 共同生活 客家人 东南亚 四川省 闽西 东北 赣南 新加坡 世界 内陆
-
描述:人口的大量繁衍 ,加上当地山多地瘠 ,或其他别的原因 ,在明末清初 ,许多客家同族兄弟姐妹分路外出创业 ,一支远赴南洋及世界各地 ;一支西进祖国大陆内地湖南、四川、陕西等地 ,垦荒建园 ,安家立业。应该说
-
中国近代外销茶的生产和流通环节
-
作者:陶德臣
期号:第6期
来源:中国茶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茶叶 外销茶 生产 流通环节 中国近代
-
描述:茶口十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有二,一是山区适合种茶;二是受茶叶外销影响,种茶有利可图,二者结合推动着山区茶业的发展。清同治年间(1862~1874),武夷茶产销两旺,建瓯县洋口庄“靠茶度活者不少”,延建
-
略述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兼谈客家民俗文化的内容选择
-
作者:陈南江 吴月照
期号:第10期
来源:特区理论与实践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民俗文化 旅游开发 客家文化 客家民俗 客家山歌 旅游者 主题酒店 少数民族 民俗旅游 对外开放
-
描述:。客家文化渊源于中原文化,历史上中原汉族因宫廷内哄受贬、战乱和自然灾害等种种原因而出现过六次大南徙,汉族与南方的百越族(主要是舍、黎...
-
明代赣南的移民运动及其分布特征
-
作者:饶伟新
期号:第3期
来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赣南地区 移民运动 明代 分布特征
-
描述:明晰。①这便是赣南客家社会文 化 未能得到全面解释的重要原因所在。事实上,无论就其移民规模、抑或是对赣南的历史影响 ,明代的移民都值得深入探讨。本文拟着重探讨明代赣南地区移民的具体来源、方式与分布
-
人生的寄望甘苦及其他——永定土楼
-
作者:西蒙
期号:第12期
来源:新材料新装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永定土楼 站台 终点 离散 句号 完美 人生 繁衍 希望 开创
-
描述:,在永定大大小小、形式各异的土楼有23000座之多,这自然有其原因,历来永定乡风强悍、盗匪横行,永定又以客籍人居多,非富则贵,鸟为食亡,明抢暗偷的事情自然此消彼长,朝廷屡用兵力,亦不能使之稍安,客家人
-
潮汕人与广府、客家人母系遗传背景差异的分析
-
作者:李晓昀 苏敏 黄海花 李辉 田东萍 高玉霞
期号:第6期
来源: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潮汕 广府 客家 mtDNA 遗传背景
-
描述:,这可能也是其为南方沿海食管癌高危人群的原因之一;而客家和广府人则与南方原住民族在母系血统上有更多的交融。
-
将更开阔的视野投向章贡大地──赣南的地方历史研究及其面临的
-
作者:梁洪生
期号:第4期
来源:南方文物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地方历史 视野投向 赣南地区 地方社会 赣南客家 王阳明 江西 客家民系 客家地区 赣州地区
-
描述:合合的原因和运作机制,本身已构成很有魅力的课题之一。另外,因为民国以来把江西省简称为“赣”,所以人们现在都习惯将赣州地区称为“赣南”,殊不知自古以来史籍所载本来意义的“赣”,就只是指称现在的“赣南”,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