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504)
期刊(368)
学位论文(96)
图书(79)
视频(14)
会议论文(8)
图片(1)
人物(1)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504)
期刊 (368)
学位论文 (96)
图书 (79)
视频 (14)
会议论文 (8)
图片 (1)
人物 (1)
按年份分组
2015(15)
2014(553)
2013(258)
2012(267)
2011(311)
2010(287)
2009(129)
2008(138)
2007(52)
1995(1)
按来源分组
闽西日报(158)
其它(138)
当代广西(2)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
Formosan Journal of Rheumatology(1)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
中国经济周刊(1)
小学语文(1)
寻根(1)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漫谈客家山歌
作者:吕宗望  期号:第1期 来源:当代江西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山歌  民间文学  客家人  封建社会  民歌  女青年  自由  组成部分  婚姻  语言 
描述:客家山歌是民间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万紫千红的文苑中一束瑰丽之花。客家山歌是中华民歌中最为浓情、最为放达、最为卓越的种之一。客家山歌是客家人聚居在山区、乡村所唱的歌谣。
情歌不唱不寬怀——客家山歌漫談
作者:張維元  期号:第4期 来源:今日中国(中文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山歌  客家人  情歌  南方民歌  居住  比喻法  初升  起伏  古代  明代 
描述:廣東僑乡梅縣地區是我國‘客家人’集中居住的地區之一,这里的人們一向愛唱山歌,每於赤日亭午,或圆月初升,都可聽到嘹亮的聲響徹於峯巒起伏间,長林淺水處。故这里素有‘山歌之鄉’的稱誉。
历史上的刘三姐真名叫刘三妹?
作者:肖平  期号:第22期 来源:半月选读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刘三姐  客家山歌  女子  历史上  客家妇女  婚姻自由  客家人  音乐旋律  余音绕梁  罗隐 
描述:电影《刘三姐》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部优秀影片,片中叙述了广西(也有说广东的)客家女子刘三姐反抗封建压迫,争取婚姻自由的动人故事。其中一些精美的客家山歌和音乐旋律,至今余音绕梁,为喜爱它的人们所传唱。据考证,仙刘三姐实有其
闽西客家号子探析
作者:廖旭华  期号:第6期 来源:龙岩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闽西  客家劳动号子  音乐 
描述:闽西客家号子形成和发展经过了初始期、歌谣期和腔期,它产生于生产劳动,又能动地为生产劳动服务,朴实地表现着劳动者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闽西客家号子为闽西的生产劳动和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试析(浅谈)赣南客家采茶舞蹈表演技巧“扇子花”
作者:陈频 何璇  期号:第11期 来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赣南客家  扇子花  风格特征  艺术化 
描述:表演技巧,拓展其艺术功能,成为具有象征意义的角色符号,发展丰富了“且,且舞,且戏”的赣南客家采茶舞基本表演形式,使植根于民众生活的地方民间舞蹈有了更深的人文意蕴。
简论客家文化与客家山歌
作者:熊茵  期号:第5期 来源:文学与艺术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客家山歌  客家情歌  客家童谣 
描述:客家山歌是中国民间文艺百花园中一枝具有鲜明特色和重大影响的奇葩.客家山歌是一种在山间野外即兴而,抒发内心感情,为广大客家群众所喜闻乐唱的民间文艺形态.
发挥优势 加强合作:永定县对台工作调研报告
作者:毛高良  期号:第4期 来源:台湾工作通讯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对台工作  永定县  合作方  优势  调研  客家土楼  独特魅力  客家文化 
描述:近年来,福建省永定县对台工作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各级台办的关心指导下,充分发挥客家土楼、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着力打好“土楼牌”,唱响“客家”,增强台湾同胞对同种同根同文祖籍地的认同,在推动两岸交流合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南方新民歌代言人推出新专辑《过客》赖惠英:乐做平淡客家女
作者:龙音希  期号:第1期 来源:北方音乐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近日,由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南方新民歌代言人赖惠英倾情演绎的个人专辑《过客》全新问世了.这张由当代音乐名家田、余其伟、陈洁明等联手打造的新民歌专辑的隆重推出,不仅标志着赖惠英的歌唱艺术又上新台阶,也是对南方新民歌发展的又一次推动.
广东苏家围
作者:暂无 期号:第11期 来源:科学之友:A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龙眼树  枇杷  生长  竹林  流水  黄皮树  村民  自在  人心  自然 
描述:客家山歌醉人心 苏家围村前的小桥下流水淙淙,是乡村里才能听得见的那种自然的流水声。竹林、枇杷树、黄皮树、龙眼树、细叶榕……都在这里生长得纵情恣意,就如同村中的村民一样自在悠然。
浅谈赣南采茶戏之由来
作者:黄庚明  期号:第9期 来源:戏剧之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百花中的一朵奇葩” 的美誉。 赣南,自古盛产名茶,据有关文献记载,赣县自宋朝起则有名茶列为“贡品”。安远县的九龙茶,清雍正五年,取以作贡,计正额六十斤。每年阳春三月,闽、粤等省茶商,云集于此,采购春茶。 茶女采茶时,常唱“采茶歌”,后发展成联唱形式的“十二月采茶歌”。在赣南流行的主要有三种,从正月唱到十二月的叫“顺采茶”,从十二月倒过来唱到正月的叫“倒采茶”,唱春夏秋冬的叫“四季茶”。这些茶歌受粤东采茶灯以及当地马灯、龙灯、摆字灯等民间灯彩艺术的影响,又加以茶篮纸扇等为道具,载歌载舞,而发展成为采茶灯,人称“茶篮灯”。从采茶歌到茶篮灯,表明它已经开始把歌舞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了,虽然还是属于一种没有情节的集体歌舞,却在向采茶戏发展中,迈开了第一步。明末清初,随着茶业兴隆,茶篮灯又进一步发展成为具有唱、做、念、舞的采茶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