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  林海音

林海音

点击数:12

【姓名】 林海音

【性别】女

【个人简介】女作家。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台湾省苗栗县人。父亲林焕文,客家人,生于书香之家。1918年3月18日林海音生于日本大阪,不久随着父母回到台湾,后又举家迁居北京,并在北京城南定居下来。 她父亲林焕文任北平邮政局的日本课长,44岁那年,林海音的叔父死于大连监狱,林焕文前往收尸,回来后不久即病逝。那时林海音刚12岁,小学毕业,她和寡母、弟妹一起生活。 在北京时,林海音曾就读于女师。后进北京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进北京《世界日报》当记者。1948年她和丈夫、孩子回到一无所知的故乡台湾。同年10月25日《国语日报》创刊,她被聘为编辑。1951年9月16日《联合日报》创刊,她任《联合报》副刊主编,她的丈夫为《联合报》主笔。她特别注意扶植和支持台湾的本土作家。当时钟理和的稿子常常被退,林海音却常常使钟理和的小说重见天日。钟理和死后,林海音还替他出版了第一本书《雨》,接着他的长篇小说《笠山农场》也在《联合报》副刊连载了。 在主编《联合报》副刊时,林海音刊登了一首名为《船》的诗。诗的内容是叙述有一艘船在大海里飘了很久,最后飘到一个孤岛上,金银财宝慢慢用完了,于是陷在困苦之中。台湾当局认为这是影射蒋介石到台湾后的生活状况,把作者抓起来,林海音自然也就不能再编副刊了。 1957年11月5日《文星杂志》月刊创刊,她任编辑,又当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4月1日她创办和主编《纯文学》月刊。1972年《纯文学》月刊结束后,她又独立负责纯文学出版社,出版“纯文学丛书”。1976年11月4日,中文报业协会第九届年会在香港富丽华酒店开幕,林海音以台湾代表团团员的身份出席并发表演讲。 林海音的作品大致有四种类型:(一)作者用朴实的传统的写实主义方法,描写旧中国北京各阶层人们的生活和北京的风俗习惯与风景名胜;作品富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如《城南旧事》及早期的散文;(二)作者的传统的写实主义方法与西方文学的技巧相结合,描写旧中国妇女的婚姻悲剧故事,如《婚姻的故事》、《烛芯》等,这类作品虽然采用了一些西方文学的艺术手法,如意识流、象征、暗示等,但民族色彩仍很浓郁;(三)用写实主义手法描写台湾的乡土题材,这类作品数量较少,只有《要喝冰吗?》等,可谓浅尝辄止,但对她的创作却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四)作者基本上以西方现代主义的方法,描写台湾现代的城市生活和爱情婚姻悲剧,表现台湾资本主义社会中爱情婚姻的商品化,如长篇小说《晓云》等,这些作品,民族色彩比较淡薄了。 从20年代初到40年代末,林海音在北京生活了差不多整整30年。她的青少年时代的最美好时光都是在北京度过的,她对北京的生活十分熟悉,对北京的感情十分深厚,她在台湾也常称北京是她的“第二故乡”。因此她的作品的故事多发生在北京,作者通过这些故事背景的描写,常常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幅古城北京的风俗画和风景画,从中流露出作者对昔日生活的眷念和缅怀,以及热爱国家民族的思想感情。她的文字也具有女性作家工整而流畅、典雅而柔美的风格。主要作品有:散文《冬青树》(1955年 重光文艺社;1980年 纯文学出版社)、《作客美国》(1966年 文星书店;1982年 纯文学出版社)、《雨地》(1966年三民书店)、《窗》(1972年 纯文学出版社)、《艺窗夜读》(1982年纯文学出版社);长篇小说《晓云》(1959年 红蓝出版社;1967年纯文学出版社)、《春风丽日》(1967年 香港正文出版社)、《孟珠的旅程》(1967年 纯文学出版社)、《春风》(1971年 纯文学出版社);短篇小说《城南旧事》(1960年 光启出版社;1969年 纯文学出版社;1983年 尔雅出版社)、《婚姻的故事》(1963年 文星书店;1981年 纯文学出版社)、《烛芯》(1965年 文星书店;1981年 纯文学出版社)、《林海音自选集》(1975年 黎明文化公司);儿童文学《蔡家老屋》(1966年 台湾书店)、《我们都长大了》(1967年 台湾书店)、《不怕冷的企鹅》(1967年 台湾书店)、《请到我的家乡来》(1978年 台湾书店)以及广播剧本《薇薇的周记》(1968年 纯文学出版社),编选《纯文学好小说》(1982年纯文学出版社)等。...

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