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以族群关系的视角论:战後新竹地区蓪草产业的发展与变迁
作者:谢华英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蓪草  产业合作  族群关系 
描述:群,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開始形塑出以產業合作為基礎的族群關係。 本研究除探討新竹地區蓪草產業的發展與變遷外,更將視角切入該產業歷史發展過程背後,所衍生的族群關係,亦即族群關係如何決定此產業的產銷結構,此產業的產銷結構又是如何穩定族群關係。 從蓪草原料的採集乃至蓪草製品的生產及銷售,本研究發現過去的文獻往往只呈現原住民及福佬人的重要性,卻不見客家人的蹤跡。實際上,客家人在蓪草製品的產銷過程中從未缺席,且扮演重要的橋樑角色。另外,亦發現戰後臺灣社會對少數原住民的印象,持偏見者仍然選擇自我合理化,態度不受改變之情形,顯然這對族群的互相理解有著負面的影響。 總的來說,本研究透過田野調查與歷史文獻的爬梳,從所描繪出來的戰後新竹地區蓪草產業協作過程與所構築的原住民、客家人、福佬人的日常性族群關係,可知在常民生活中,族群之間的界線仍存在,但是卻普遍認為彼此間沒有族群問題,大家都處於可以和平對待或共存的情形,縱使有衝突,亦可透過相互忍讓、相互學習和睦共處。
台北地区国民中学教师族群关系之多元文化教育态度的探讨
作者:张丽质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多元文化教育  教师多元文化教育态度  族群关系 
描述:縣市國民中學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趨向積極。
二、不同個人變項之臺北縣市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差異情形:
(一)女性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比男性教師較為積極。
(二)原住民籍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比外省籍、閩南籍、客家籍教師較為積極。
(三)不同學歷之臺北縣市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態度有顯著差異。
(四)不同任教年資之臺北縣市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態度有顯著差異。
(五)擔任不同職務之臺北縣市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態度有顯著差異。
(六)社會領域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比其他領域教師較為積極。
(七)曾接受多元文化教育訓練之臺北縣市國中教師的多元文化教育態度較為積極。
(八)曾教過原住民學生、外籍配偶子女之臺北縣市國中教師的多元文化教育態度較為積極。
三、 不同學校變項之臺北縣市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態度的差異情形:
(一) 臺北縣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比臺北市教師較為積極。
(二) 不同學校規模之臺北縣市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有顯著差異。
四、 多元文化教育態度五個分量表之間呈顯著的正相關,且各分量表與總量表之間亦呈顯著的正相關。
当代赣南畲族与客家族群关系研究:以信丰县田村为个案的调查
作者:陈文红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畲族  客家  认同  文化建构  族群关系 
描述:,结合对赣南区域畲客族群的历史、文化以及相互关系的整体把握,提出了当代赣南畲族文化建构的几种模式,即文化移植式、就地取材式、恢复传统式。并对赣南畲客族群关系内涵提出了自己的观点:1.当代赣南的畲族文化与
贺州客家与瑶族族群关系研究
作者:李叶青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贺州  客家  过山瑶  土瑶  族群关系 
描述:的现状,并论述了民族关系与族群关系的互动。自“族群”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大陆以来,与“民族”一直存在概念之争,因而本文在引言部分首先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理论界定,分析了民族关系与族群关系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贺州地处湘、粤、桂三省交界,自宋朝开始,瑶、壮、汉等民族相继迁入境内。瑶族自宋朝起开始迁入,比较有特色:是贺州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有过山瑶和土瑶两个族群,且居住比较集中;客家的大量迁入贺州是在明末清初时期,是桂东客家人数最多的地区。通过对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资料的分析,论述了贺州客家与瑶族明清时期、民国时期、文革时期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四个阶段的族群关系,并着重论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阶段。客瑶族群的交往范围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文化等方面。通过长期彼此之间相互学习与帮助,族群关系从最初的接触、磨...
乙未战役中桃竹苗客家人抗日运动之研究
作者:吴昭英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乙未战役  桃竹苗  客家人  抗日  族群关系 
描述:肆應態度。南進的日軍在桃竹苗地區遭逢客家義民軍激烈的抵抗,相對於客家人抗日的態度,閩南人與原住民卻選擇順從的態度。造成各族群間肆應態度的迥異,這可說是深受自清代以來的在臺經濟活動模式與族群關係的影響所致。  本文以族群關係的角度觀察,在1895年乙未戰役中無論是客家人抗日或是閩南人及原住民順日,都與藉此確保自身的既得利益有關。換言之,乙未戰役不但使異民族日本成為臺灣新的統治者,也反映了臺灣內部各族群的立場以及
客家空间的生产:环南中国海地区客家人的移动、认同感、文化景观
作者:河合洋尚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客家文化  族群关系  空间移动  社会网络  社会认同感  文化景观 
描述:时被表达为从“民系”论剑“族群”论的转换。 本论文一方面支持以上的这儿年在中日美产生的客家族群研究。但是,另一方面也认为目前的客家族群研究有几个不足点。(1)目前不少客家研究陷于严重的地域主义。虽然一些
天主教在屏东万金的生根发展(1861-1962)
作者:黄子宁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平埔族  族群关系  本地神职人员  传教      天主教  道明会  万金 
描述:方色彩,萬金還有其固有的本土特色,一是平埔聚落—多為屏東鳳山八社的平埔族後裔,一是受客家聚落和排灣族部落包圍的地理位置。藉由研究天主教在萬金的傳教經過,一方面可以更細膩地瞭解自1859年起,天主教二次進入台灣開教以後的歷史,與道明會特色所形成的影響;另一方面,可以探討屏東平原上族群之間的歷史互動和平埔族社會的風貌。本文試著解釋萬金平埔族宗教變遷的理由,建構一個從未信天主教的平埔族群到產生本地的神職人員,從被傳播福音者變成主動傳播福音者的歲月歷程。希望能夠透過這個主題的研究,多少補充一向較為欠缺的台灣天主教史,以及關於南部平埔族史和屏東地方史等方面。研究時間範圍則訂在1861年傳教士進入萬金傳教,到1962年萬金出現第一位本地神父潘瓊輝為止。
章節方面,除了第一章緒論和第七章結論之外,共分為五章:
第二章從道明會士咸豐八年(1859)在打狗港上岸,開始在高雄前金地區傳教談起,簡述在傳教士來到萬金之前的傳教情形。接著對萬金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現象,作背景介紹,希望能模擬出一個可以讓人想像的歷史情境,一個在1861年時映在傳教士郭德剛眼裡的情景。
第三章的內容,是將萬金堂區的傳教歷程,放在整個台灣天主教傳教史的框架下進行討論,兼論其他堂區的發展,以及影響傳教的重要相關事件。對於清代台灣天主教的傳教過程,分作三個階段探究,最後分析道明會在此時的傳教策略。
第四章則是接續第三章,在討論過萬金堂區的歷史進程之後,回頭要研究的就是萬金為何能夠接受天主教,並讓信仰在此地生根發展的歷史因素。本章試著從五個層面進行探討,由外部社會因素到內部裡層動力,層層闡述萬金接受天主教的可能因素。
第五章的重心,在討論萬金與鄰近族群的各種關係,欲由萬金的例子,瞭解屏東平原上平埔族與其他族群之間的互動往來,以探求整個地方社會運作的模式和族群村落的日常相處情態,並探討為何天主教在清代與日治時代一直無法擴展到萬金附近的排灣族部落和客家聚落。
第六章本身,是以出身自萬金堂區的潘瓊輝神父的經歷為寫作脈絡。潘瓊輝神父出生於萬金教友家庭,他是萬金堂區誕生的第一位本地司鐸,也是台灣出現的第三批本籍聖召,更是台灣史上第一位平埔族神父。對萬金堂區而言,更是天主教信仰深化的成果指標。本章的寫作,以潘瓊輝神父的人生歷程為討論主軸,分別敘述其家族背景、父母(潘伏求、潘林環涼)的傳教員生涯以及神父的養成過程。從這三個枝幹,再個別瞭解關於教友家族、傳教員工作、日治時期和戰時台灣天主教的處境發展、台灣第一位本籍神父珣茈羲漕丹漶B戰後台灣山地部落的開教,和台灣本土神職的培育環境等各項小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