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626)
期刊(1435)
学位论文(163)
图书(102)
视频(73)
会议论文(24)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626)
期刊 (1435)
学位论文 (163)
图书 (102)
视频 (73)
会议论文 (24)
按年份分组
2015(74)
2014(1672)
2013(340)
2012(361)
2011(315)
2010(275)
2009(132)
2008(123)
2005(10)
1966(1)
按来源分组
其它(260)
赣南日报(185)
农业考古(36)
大众文艺(24)
中国音乐(11)
四川戏剧(6)
艺术科技(5)
作家(5)
中国音乐学(3)
中华诗词(1)
客家艺术花艳赣南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赣南采茶戏经典剧目《茶童戏主》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的赣县田村人刘盛涵在制作客家花灯。 流传至今的古代民间说唱艺术“宁都道情”。 赣南客家歌舞《禾杠
赣南采茶戏客家艺术一枝花
作者:暂无 来源:赣州晚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记者谢东琳 采茶戏给赣南人民留下了许多深刻和美好的回忆。这个在赣南大地上土生土长的民间戏种,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称为“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客家艺术中最绚丽的一朵奇葩”、“客家艺术一枝花”,它依然在江西及周边省市的剧院、庙宇、宗祠、乡间上演,为客家人瞩目。
客家古文化遗风
作者:马先富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清代古民居建筑群九厅十八井门楼 王砂桥外观 马屋村古道 马援庙壁画 客家阿婆   连城四堡马屋村的古民居建筑与雕版印刷有密切的联系,从建筑特点上看,有明显的明清两代的风格。明代的高檐斗梁,清代的防火墙、青砖围楼,几乎清一色的四合院式建筑。其中著名
绚丽多彩的赣南客家文化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围屋里的迎春魏玉敏摄 于都唢呐“公婆吹”特约记者康育生摄 客家文化是客家话的历史和现实的文化。客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广义来说,是指客家人在征服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自身中,在客家人求生存、争发展奋斗过程中,长期创造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被客家人认同和接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客家
客家瓷画像:赣南民间艺术之花
作者:暂无 来源:赣州晚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我市获得省级奖的客家瓷画像作品之一。  绘制好的成品瓷画像放入高温箱炉中烧制。  用九宫格方法进行艺术创作。  客家瓷画像系列作品。  在茶壶上烧制客家瓷画像。  ○记者刘念海 刘航  赣州,千年宋城,客家摇篮,千百年来孕育
母子同台说唱客家山歌 市华罗庚中学音乐教师侯粤春致力于传承
作者:暂无 来源:东江时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侯粤春在拍摄宣传惠州风情专题片。 侯粤春母子组合演唱客家山歌《老屋家》。 侯粤春的演唱经验丰富。 本版图片由侯粤春提供 侯粤春在演唱中。 ■东江时报记者金建华 林奶花 与铺天盖地的粤语歌曲及风生水起的闽南歌曲相比,传统客家山歌处于一种“被动”境地,学习、弘扬和传承客家山歌成
赣南圩场》客家民俗摄影集出版汇集刘年洪30年的赣南客家人
作者:暂无 来源:赣州晚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 (记者谢东琳) 6月25日,我市本土摄影家刘年洪的《赣南圩场》客家民俗摄影集在香港书报社正式出版,一时间在赣南摄影界掀起了不小波澜。摄影集图片是刘年洪从1982年至2010年拍摄的作品,真实纪录了赣南客家人赶圩场的各种交易场面。 1950年出生的刘年洪是南康人,也是客家人,1982年开始业
杯花舞后继有人150岁客家民间艺术焕发生机
作者:暂无 来源:侨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客家姑娘们手拿着小巧的“伯公杯”,伴随着轻盈优美的舞蹈,轻轻敲打,杯声阵阵,时而悠扬,时而清脆。如此独具风情的舞蹈便是在粤东客家地区兴宁市流传了150多年的民间艺术杯花舞。 “‘杯花’原是清代在兴宁流行的道教中的法事舞蹈。道士在表演时是用五句板说唱的竹板进行击拍的,100多年前,道士朱官祥对‘杯
客家小女子画出赣南大山水
作者:暂无 来源:赣州晚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12月28日上午,在市群众艺术馆举行的“心灵的青鸟——冯霄国画展”吸引了众多市民到场观看。 本报讯 (胡颖颖 记者刘念海 刘善盛) 如今,国内女画家画国画的不乏其人,可画山水的却非常少
《八子参军》:客家风情的艺术集成
作者:暂无 来源:赣州晚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记者刘青 特约记者欧艳芬 激越的唢呐声破空而来,大幕在《十月怀胎歌》的“孕”舞中轻轻拉开。“公婆吹”、做肚兜、纳鞋底、送郎调,矮子步……在《八子参军》中,每一个场景、每一个曲调都是那样熟悉和亲切,《八子参军》可谓客家风情在舞台上的艺术集成。 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薛若琳评价道:“《八子参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