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437)
期刊(379)
学位论文(139)
图书(33)
会议论文(22)
视频(14)
按栏目分组
报纸 (437)
期刊 (379)
学位论文 (139)
图书 (33)
会议论文 (22)
视频 (14)
按年份分组
2015(14)
2014(505)
2013(93)
2011(93)
2010(74)
2004(12)
2003(3)
1998(1)
1996(2)
按来源分组
三明日报(34)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3)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大众文艺(2)
老同志之友(下半月)(1)
全国新书目(1)
八桂侨刊(1)
韶关暨各省市合作编委会(1)
城色(1)
大学出版(1)
贺州客家与瑶族族群关系研究
作者:李叶青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贺州  客家  过山瑶  土瑶  族群关系 
描述:的现状,并论述了民族关系与族群关系的互动。自“族群”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大陆以来,与“民族”一直存在概念之争,因而本文在引言部分首先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理论界定,分析了民族关系与族群关系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贺州地处湘、粤、桂三省交界,自宋朝开始,瑶、壮、汉等民族相继迁入境内。瑶族自宋朝起开始迁入,比较有特色:是贺州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有过山瑶和土瑶两个族群,且居住比较集中;客家的大量迁入贺州是在明末清初时期,是桂东客家人数最多的地区。通过对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资料的分析,论述了贺州客家与瑶族明清时期、民国时期、文革时期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四个阶段的族群关系,并着重论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阶段。客瑶族群的交往范围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文化等方面。通过长期彼此之间相互学习与帮助,族群关系从最初的接触、磨...
三代相传制作客家凉帽惠城区老人利桂雄谈家族凉帽制作史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除了在一些偏远的客家乡村,客家凉帽在市场上已经很少见到了。 本报采集 50多岁的利桂雄家住惠城区,他家从1938年开始做凉帽生意,到他这一代已是第3代了。利桂雄说,那时候,惠州居民少,不论走到那里,大家都知道他们这个凉帽家族,即使是现在,惠州的一些老居民也还记得。如今,戴凉帽的妇女
黄河中下游家族村落民俗与社会现代化
作者:段友文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村落  家族  风俗习惯  研究 
描述:黄河中下游家族村落民俗与社会现代化
家族記憶與族群邊界:以台灣彭姓祭祖儀式為例
作者:廖經庭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家族記憶  祭祖  儀式  族群邊界 
描述:那些社會與歷史背景造成北埔鄉彭家祠的祭祖儀式分為三層次(全台性祭祖、嘗會祭祖、開台祖祭祖)?再者,這些祭祖儀式所蘊含的記憶功能及族人之間的記憶點的關係又為何?最後,本研究嘗試從北埔彭家祠的祭祖儀式展演過程中,探究台灣彭姓族人如何在祭祖的儀式中,形塑「客家」與「福佬」族群邊界的流動界線。為回答上述問題,筆者將著從田野現場觀察祭祖儀式,並配合口述訪談之方式採集資料,藉此陳述北埔彭家祠祭祖與南寮彭氏祖祠的過程與特性,並嘗試與「集體記憶」及「族群邊界」的相關理論進行對話,以突顯台灣彭姓族人儀式的特殊性,及其背後所蘊涵的深層社會意涵。
台湾客家族群“隐而不显”之探析
作者:汤韵旋  来源:守望与传承——第四届海峡两岸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高山即所谓"四大族群"。根据最新的统计,各族群的比例分别为:闽南人占73.3%、客家人占13%
「平埔客」之歷史探究:以道卡斯竹塹社廖姓為對象
作者:楊毓雯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廖姓  廖姓宗親會  廖盛記公嘗  道卡斯  平埔客  竹塹社 
描述:客家化」成為「平埔客」的歷史過程與漢化內涵。近年平埔族研究方興未艾,對竹塹社向來缺乏較深入的了解,直至一九九三年以後,張炎憲、王世慶和李季樺等學者對竹塹社祭祀公業、錢姓、衛姓家族做了突破性的史料蒐集和調查研究,才開始對竹塹社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但是對其中的廖姓卻始終受限於史料的闕如而缺乏進一步探考,且廖姓漢化的程度更深,早已融入客家族群當中,成為客家社會的一部分,因此更值得關注其家族的歷史過程。本文探索竹塹社廖姓家族歷史變遷,相較於其他竹塹社的研究,有別於許多學者的史學外部視野,本研究提供的是一種史學的內部視野,以時間為軸線,廖姓之家族變遷為命題聚焦,著眼於平埔家族、社群變遷的過程,以及這些變遷與歷史、社會環境變化的環扣關係,透過廖姓的觀察,裨能對今天客家族群中之「平埔客」能獲得更多的認識與了解。
歷史與空間:珍視香港的客家文化
作者:暂无 来源:香港文汇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近日看到新聞,和香港一關之隔的深圳,正在開發傳統村落,並準備對深圳市25個傳統村落以及10個傳統公共設施進行綜合規劃,藉以介紹昔日的深圳,以更改之前人們對深圳無文化的印象。這些傳統村落被劃分為「抗日建築文化;客家屋圍文化、宗族文化、佛教信仰文化;中心區域村落;大鵬政治、佛教文化核心區域村落;濱海
利益与意义
作者:钟文烘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族群  认同  意义  利益  结构与能动性 
描述:客家或畲族村庄。但从认同的能动性来看,这个处于闽西客家聚居地区的“畲族孤岛”又是研究民族/族群认同的一个绝佳样本。作者在民族学理论方法的基础上,试图用当地人的眼光来看待并理解他们的眼中的“世界”,去理解人们为什么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场合会作出不同的“我群”认同。资料收集方面,本文以田野调查为主,文献检索为辅。笔者于2005年暑假开始,前后三次共用三个多月时间在当地调查,参与了迎神赛会、婚礼、二次葬、各类祭祀等仪式活动,并访谈村民,了解他们日常生活的细节,他们对各种活动的感受,即听取他们对自己行动的解释。同时,作者也参阅了地方志和族谱等,以求对地方史与社区文化有整体把握。在此基础上,笔者运用阐释学方法描述钟村的日常活动、节日、仪式,分析其背后的意义和认同作用,又通过经济生活、集体记忆、方言...
廈市委書記客家話致詞
作者:暂无 来源:香港文汇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客家論壇上,除了地地道道的客家嘉賓外,與會的來賓均以客家機緣為榮。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許嘉璐自不必說,其「客家之友」的美譽早已為客家鄉親知曉。在主旨論壇上發言的廈門大學台灣研究中心李非教授也自報不僅在閩省客家聚集地上杭生活了18年,更娶得溫柔賢惠的客家太太,他稱自己是「幸福的客家女婿」。 台
精神病患家属求助行为之研究:以台北市立疗养院为例
作者:潘淑满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精神病患家属  求助行为  台北市立疗养院  社会学  社会工作 
描述:--精神病患家屬之特徵普遍包括本省藉、信奉民間信仰、家庭結構較為完整、家屬的教育程度偏中下、從事技術性工作。(二)家屬之社會環境因素--精神病患家屬的社會支持系統多來自非專業系統,而專業系統之利用率偏低。而親戚所提供之支援,多屬於工具性支援,朋友所提供之支援,多屬於情緒性支援。(三)家屬的宗教信仰型態影響初期求助行為--信奉民間宗教信仰者在病人生病初期多採民俗療法及現代療法來治療病人;而非民間宗教信仰者,多採單一之現代療法,或兼用民俗與現代療法。(四)籍貫不同,採用之求助行為也有差異性--在病人生病初期階段,本省籍的家屬多兼用民俗療法及現代療法;多省籍家屬僅採用單一之現代療法;客家籍家庭,則多同時採用三種療法來治療病人。但此種現象,隨著生病時間的演進,有逐漸趨向採用單一現代療法的傾向。(五)家庭背景與認知歸因--病患家屬的社經地位愈低,家庭結構愈不完整,則愈容易採超自然歸因。而父母家庭結構完整者比配偶的家庭結構完整者,容易採自然歸因。當家族中有較多類似病例者,家屬不採心理--社會歸因,反而容易認為受遺傳因素影響。當病患家屬的社會支持系統愈多時,家屬愈容易採道德歸因。(六)認知歸因與求助行為--當家屬採超自然或自然歸因時,容易採用複式求助行為。(七)心理動力因素與求助行為--家屬的羞恥心愈強烈,則在病人生病初期,愈容易採民俗醫療來治療病人。(八)認知歸因與心理動力因素--無論家屬採何種歸因,其否認及焦慮的情緒反應均很強烈。(九)認知歸因與就醫態度--家屬採心理--社會歸因者,其就醫態度愈積極。(十)就醫態度與對現代療法之評價--家屬的就醫態度愈積極,使用現代療法後之評價愈低。(十一)訪問過程發現,精神病患不僅造成家屬經濟負擔,影響其身心健康,而在漫長的生病過程中,其復健治療,中途之家及具有醫療功能之收容設備尤為不可忽視。(十二)認知歸因與曾經使用之求助行為--採超自然或自然歸因之家屬多採現代療法。(十三)診斷別與求助行為--診斷別與家屬求助行為沒有關聯。(十四)超自然歸因之預測--唯家族疾病史病例數且可預測家屬是否採超自然歸因。(十五)自然歸因之預測--唯有家庭結構與家族疾病史可共同預測家屬是否採自然歸因。(十六)生理歸因之預測--唯有家屬居住附近醫療設備狀況可用來預測家屬是否採生理歸因。(十七)心理--社會歸因之預測--發現可由家族疾病史,家庭結構及社經地位來共同預測家屬是否採心理--社會歸因。(十八)道德歸因之預測--可由家庭結構,社會支持系統與醫療設備狀況共同預測家屬是否採道德歸因。(十九)初期求助行為之預測--可由羞恥,社會支持系統,就醫態度,醫療設備狀況,家庭結構及道德歸因共同預測家屬初期採用之求助行為。(二十)中期求助行為之預測--可由家庭結構與自然歸因共同預測家屬中期採用之求助行為。(廿一)目前求助行為之預測--可由居住附近設備狀況,超自然歸因,否認情緒,社經地位等共同預測目前採用之求助行為。(廿二)曾經使用求助行為之預測--可由自然歸因與社會支持系統來共同預測家屬曾經採用之求助行為。(廿三)延誤治療之預測--可由就醫態度、羞恥、家庭結構、道德歸因與社會支持系統共同預測家屬延誤治療病人之可能性。(廿四)民俗療法評價之預測--超自然歸因,自然歸因、社經地位與家族疾病史,可供同預測家屬使用民俗療法治療病人後之評價。(廿五)傳統療法評價之預測--自然歸因、家庭結構、社會支持系統,否認,就醫態度可共同預測家屬使用傳統療法治療病人後之評價。(廿六)現代療法評價之預測--焦慮、否認、家庭結構與家族疾病史可共同預測家屬使用後之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