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522)
期刊(599)
学位论文(107)
图书(30)
视频(16)
会议论文(12)
图片(3)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522)
期刊 (599)
学位论文 (107)
图书 (30)
视频 (16)
会议论文 (12)
图片 (3)
按年份分组
2015(16)
2014(793)
2013(266)
2012(307)
2011(298)
2010(217)
2009(137)
2008(112)
2007(78)
1999(2)
按来源分组
梅州日报(377)
其它(135)
南方都市报(107)
惠州日报(85)
客家文博(24)
源流(15)
广东科技(5)
世界遗产(2)
中国作家(1)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
高景
作者:彭成通  期号:第9期 来源:源流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地区  道具  景物  非物质文化遗产  固定  民俗文化  组成  不规则形状  单元组  紧密 
描述:本期封二刊发的两张照片,所记录的奇异景观是客家地区的民俗文化——高景。不久前,高景已向上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待批。高景分景床、景梗、景物三部分,景床一般长1.2米,宽1米,高0.8米,它是高景的“固定”部分。景梗是一根6~8米长的小钢条,重约25公斤,
潮客族群互动与文化认同--丰顺县(阝留)隍村的实证分析
作者:宋德剑  期号:第4期 来源: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族群  文化认同  潮汕化 
描述:丰顺县(阝留)隍村是处于潮汕、客家两个族群边缘的一个宗族村落,透过对九村宗族文化对潮汕文化的逐渐认同过程的详细考察,可以窥见关于族群互动与文化认同的有趣联系,可以得出结论:即产生文化认同的原因与行政归属、婚姻网络、人口迁移以及经济结构的变动等诸因素都有密切的关系.
绿梦成真 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纪实
作者:中共龙岩市委党史研究室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绿梦成真 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纪实
古城迟暮 三户留守惠东多祝坑古城融广府、潮汕、客家建筑
作者:暂无 来源:南方都市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古巷深深。 古城大门上没有牌匾或对联,偌大的城堡显得随意自然。 陈氏宗祠里,七对功名牌匾展示着陈氏先祖的荣耀。 这样的望楼曾有七座,寓意“七星伴月”,如今仅存两座。 红砂岩、古城墙,占地12000多平方米惠东县多祝镇长坑村的坑古城有着明显的明代建筑印记,它的建筑风格同
广东省兴宁市小水电发展历程
作者:杨连燕  期号:第20期 来源:广东科技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兴宁市  广东省  小水电发展  东江上游  韩江流域  东江流域  东北部  中国 
描述:兴宁市位于中国广东省东北部兴宁盆地,地跨东经115°30′~116°,北纬23°50′~24°37′,全市面积2105km2,人口113万多人。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客家城市之一。兴宁市北部的罗浮属东江流域,内河溪均流入东江上游的渡
冯大利四角楼住过“一家”300口位于惠东白花洋村,是迄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冯大利四角楼外景。 本报记者赖金朗 通讯员罗日新 邓晓君 摄 古围屋墙上有不少图案。 本报记者赖金朗 通讯员罗日新 邓晓君 摄 惠东县白花洋村有座建于清代同治年间的客家古围屋,当地人称之为 “冯大利四角楼”。该屋占地面积5752平方米,房屋达160多间,是迄今为止
客家民俗闹春
作者:暂无 期号:第1期 来源:世界遗产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民俗  民俗活动  关公  关帝庙  长汀 
描述:每年的正月十四,福建长汀童坊举林村都要举行客家特色的民俗活动“闹春”。据说村里关帝庙里有个泥鳅转世的关公,为祭拜关公,村民们在新春到来之时都将关公像抬到泥田里玩耍。
梅州明代窑址重大收获:大埔县三余里村发现大型龙泉系青瓷
作者:肖达顺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文博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古窑址  大埔县  明代  三河镇  文物考古研究所  青瓷  龙泉  梅州 
描述:地区明代窑业遗存的空白,而且丰富了广东地区陶瓷文化的内涵,为进一步的学术探讨提供了重要线索和依据。
闽西 闹春——客家人的狂欢节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闹春的主要内容是祭关公 闽西长汀县举村以闹春的方式欢度元宵(羽毛球/图) 正月十二至十四,福建省长汀县童坊村的农田里传来阵阵吆喝声和欢笑声,这里的村民正在用“抬关公、闹春”的方式欢度元宵。 闹春,当地人也叫“摔泥巴”,是举村特有的客家民俗活动。
客家傀儡戏行业公会:“公会”
作者:梁伦勇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闽西客家傀儡戏的历史悠久,其发祥地为上杭县白砂。明初,由当地温、赖、李、邱、梁诸姓先民从浙江杭州传来傀儡戏。水竹洋梁姓奉傀儡戏神田公于家堂供奉。此后,上杭傀儡戏逐渐流行于连城、长汀、武平、永定和粤东的大埔、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