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736)
期刊(623)
学位论文(256)
图书(20)
会议论文(16)
视频(9)
按栏目分组
报纸 (736)
期刊 (623)
学位论文 (256)
图书 (20)
会议论文 (16)
视频 (9)
按年份分组
2014(772)
2013(134)
2012(160)
2010(147)
2008(80)
2007(37)
2004(5)
2001(3)
2000(1)
1998(2)
按来源分组
其它(265)
客家文博(6)
经济地理(6)
热带地理(5)
特区经济(4)
旅游纵览(行业版)(3)
福建建筑(2)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1)
防护林科技(1)
龙安:闽中古村的客家密码
作者:暂无 来源:三明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王长达 罗鸣灶 杨开长 王伟来 文/图 秋日午后,驱车过三元莘,沿薯沙溪进山,山路蜿蜒,从水泥路拐上一条土路,盘山而上,一排排古民居鳞次栉比错落在大山肩上。 这就是三元莘龙安李氏古民居。李氏先人为何来到这个高山村?这些古宅里藏着多少历史
试论三明客家地区的地位与作用
作者:暂无 来源:三明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俊 生 树 钰 允 武 福建省客家研究联谊会会长、原省委副书记林开钦同志的最新专著《论汉族客家民系》(以下简称《论民系》)是客家研究的一部力作。最近,我们又对这本专著进行了认真学习,觉得专著立意高远、视角独到,导语开宗明义点出了“认同汉族客家民系,是客家研究的核心问题”。研读这本《论民系》,再
神秘的客家家族史吸引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来梅探究 把“口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图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龙升在小都村作田野调查时采访李国泰先生 ■天下客家梅州时空网文/赖俊权 [传真] ■核心提示 一个弱小的异地女子,何以会远涉重洋来到客家农村,又何以会以“口述史”的形式进行田野调查,她是怎样和当地村民交流相处的?她叫龙升,一个钟情“口述史”并把它引入客家研究
试论客家文化与闽南文化相融的历史渊源
作者:暂无 来源:三明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江天德 客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交响乐中的动人乐章,是世界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束奇葩。客家人在迁徙过程中,与当地土著居民和谐相处,和合共生。闽南文化迁入客家人居住的区域,开启了客家人与闽南人相互交流和相互融合之先河,体现了客家人、闽南人的包容性和民族团结和睦的相融性。 本文试以清流县塘背村为
两百年围屋曲水楼惊艳亮相 ■是惠阳区文物普查新发现■该围
作者:暂无 来源:东江时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曲水楼一角。 曲水楼大门。 ▲曲水楼外观。 ◆曲水楼内部。 本报讯 日前,惠阳区文物普查队在开展文物普查田野调查作业时,在淡水洋纳村发现了一座具有两百多年历史的大型清代客家建筑曲水楼(又名“八阁楼”)。 建筑形态为回字型八阁碉楼客家围屋 据了解,惠阳区目前正如火如荼地开展
两岸客家同根同源,历史文化渊源悠久,有极强的认同感和向心力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记者刘奕宏李锦让 作为近半台湾客家籍同胞的祖籍地,梅州有着深厚的客家文化历史底蕴,而台湾客属同胞又有着很浓的客家情怀。两地同根同脉的文化情愫,是两岸同胞不可分割的心灵见证和沟通纽带之一,自1987年两岸恢复交流的20多年里,特别是近年来扮演着积极的“桥梁”作用。  悠远的历史文化渊源 1
热烈祝贺首届海峡客家风情节—— 定光佛文化节在武平隆重举行
作者:暂无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活动内容: (1)2011年首届海峡客家风情节——定光佛文化节开幕式 (2)客家民俗风情表演 (3)定光佛祭典朝拜活动 (4)客家风味美食嘉年华 (5)参观武平县工业园区、台湾新村、武平县文博园 (6)定光佛文化学术研讨会 (7)闽西汉剧《定光佛传奇》首演 主办
客家娘酒飘香印度洋明珠 毛里求斯广东乡亲既传统又洋气,
作者:林洁  来源:羊城晚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在毛里求斯南顺会馆里,每天都有很多华人妇女在这里活动 文/本报特派记者 林洁图/本报特派记者 林桂炎 登上毛里求斯航班,记者的心情一下就轻快起来。 不是因为脱离了治安严峻的约翰内斯堡,而是要去的那个地方,让马克·吐温说出这样的话:上帝先创造了毛里求斯,才创造伊甸园。 最重要的是,记者热切地
海南宝岛,南国珍珠。据文献记载,早在900多年前,客家先贤
作者:古小彬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渡琼会馆”匾额的右边有一行小字,清楚标明刻匾的时间:“民国八年九月谷且”;左边也有一行小字,是书写人的落款:“琼崖道尹饶芙裳书”(道尹相当于清朝知府,民国初改称),还有印章。因年深日久又经多次搬迁,其中间明显已有一条裂缝。匾额目前由“渡琼会馆”创办人钟鹰扬(1856—1911)的孙子钟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