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71)
期刊(53)
学位论文(13)
图书(6)
会议论文(2)
按栏目分组
报纸 (71)
期刊 (53)
学位论文 (13)
图书 (6)
会议论文 (2)
按年份分组
2014(71)
2013(19)
2012(13)
2011(11)
2010(11)
2009(11)
2008(6)
2006(3)
按来源分组
其它(15)
客家研究辑刊(4)
嘉应学院学报(3)
书香两岸(3)
重庆社会科学(1)
台湾客家研究学会(1)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
中国韵文学刊(1)
词刊(1)
中国女性(中文海外版)(1)
蓝博洲创作研究
作者:吴妍君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蓝博洲  台湾  左翼书写  客家书写  历史书写 
描述:左翼从困境到复苏的理想之路;蓝博洲于台湾客家族群书写场域中的突破与创新,融入自我对族群的认知与认同,推进台湾客家族群从边缘倾向中心的颉颃之旅;以历史报导文学为个案,蓝博洲在书写台湾历史时笔法与视角
程贤章与“乡土客家”的文学书写
作者:谢子娟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程贤章与“乡土客家”的文学书写
河坝个歌-利玉芳诗作之客家书写研究
作者:陈丽珠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利玉芳  客家意识  本土认同  女性形象 
描述:為隱微、激昂和清明三個階段,呈現流動之風格。
1986年出版第一本詩集《活的滋味》,在威權統治下,其客家意識萌發,將原鄉記憶書寫及對母語的憑弔,藉由同為「他者」的女性經驗書寫,悄悄發出「隱藏的聲音」。1996年第二本詩集《向日葵》出版、受到解嚴之後種種社會運動之影響,其作品的關懷「主體」從女性擴大到族群、環境生態和台灣國際地位等社會現象,客家意識亦轉趨濃烈,開始以母語創作,紀錄大陸尋根之旅的所見所思。2000年第三本詩集《淡飲洛神花茶的滋味》出版,其客家認同明顯在地化,嘗試以客語歌謠書寫記憶中的童年、家鄉和風俗文化,充滿懷舊之情。2010年第四本詩集《夢會轉彎》出版,面對多元化社會的「主體」紛擾,以包容、豁達的心境書寫生活中的人事物,風格溫馨,透露超越現實的「主體合一」之期待。
本文經由分析利玉芳的客家意識在創作歷程中的發展脈絡,進一步探討其客家書寫策略所認同的內涵是什麼?客家身分與詩中的女性形象從「激進」轉趨「保守」之關係如何?
最後,藉由利玉芳在女性經驗和客家意識之間擺盪的書寫,以不同的語言抒發她對現實生活的關懷,以及當代政治、社會事件的批判,說明作者對改變女性、客家族群和台灣的邊緣位置的期待,以及身為台灣本土客家女詩人,從事創作,不僅具有為傳統女性開創出一種新的生活選擇方式之意義,亦確立其客家身分之認同與定位。
留住客家身影- 吴锦发小说中的美浓书写
作者:李美瑜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吴锦发  客家文学  客家文化  乡土文学  美浓文学 
描述:理和、鍾鐵民「根植於土地」的寫作風格影響,小說呈現出美濃人與大自然間親密的互動,它承繼了80年代以前鄉土作家以「鄉土」為書寫題材的特色,因此之於八0年代的台灣文學,吳錦發的鄉土小說具有「承先啟後」的重要性。
在吳錦發的小說中,透過心境上的尷尬與徬徨,誠摯地表達因為時代的變遷,美濃的人、事、物如何隨之轉折與消逝,其寫實的文風呈現了時代不斷變遷中,人性的弱點卻是如何的不變,這樣的一個特殊觀點,是他的作品與其他鄉土小說有別之處,也傳達出80年代台灣文學的時代象徵性。
吳錦發的創作相當多元,寫作題材涵括社會寫實、人性探討、原住民議題及美濃懷鄉思情。然而其「鄉土小說」,由於主要背景均為美濃,故也可稱為「美濃小說」。美濃是個道地的客家村落,因此筆者欲研究吳錦發小說中的「客家書寫」,即先從其小說中場景空間的運用作一探究;接著,再深入研究小說中語彙應用的情形,分析不同語言如何交雜使用在文本中,傳達給讀者怎樣的客家氛圍。最後,再從小說內容去探究美濃當地客家人的客家文化,並透過諸多客家文化的呈現,進一步分析吳錦發小說作品中呈現出的客家面向書寫。本論文特別聚焦美濃書寫作為其客家書寫的代表,研究吳錦發小說呈現的思鄉情懷及客家意識,以期對吳錦發及其小說有更多認識與瞭解。
历史记忆建构的「民族」意涵:李乔台湾历史书写的认同流变与文
作者:张怡宁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李乔  历史书写  民族想像  认同流变 
描述:,此作品發表在軍中的刊物上,在意識形態上與當時國民黨政府所宣傳的歷史觀點較為契合。在此著作中,李喬所描述的主人翁羅福星是中國來台領導抗日人士,於文化身分上具有強烈的歷史寓意,與國民黨政府領導台人、治理台人反共抗俄,有頗多文本與現實社會的相互呼應之處。   到了《結義西來庵》時李喬開始著手書寫台人的抗日運動,噍吧哖事件是台灣抗日運動史上規模最大,最後一次的武裝抗日活動,所受到牽連的人數也是最多。李喬以此作為書寫題材,除了表現台灣人民不願被外族統治的民族氣節之外,也在文本中展現了台灣人民為了自我生存環境而戰的生命情感。之所以如此的不同,在於李喬的田野調查讓歷史書寫的真實性更為完備,並且開始注意到台灣人民的抗日並非僅止於民族意識而已,而有更多層面的生活、生存問題。   《寒夜三部曲》為李喬的代表著作,其書寫時間脈絡貫穿日本的五十年統治,並以家族史的形式表現台灣在日治時期殖民統治的變貌。此著作成為李喬在文壇裡的代表著作,最主要的原因是此三部曲所展現的土地意識,以及抗日的生命經歷書寫,為台灣的抗日運動史提供不同的詮釋角度,而這也成為李喬往後書寫展演的歷史文本的原型。   《台灣,我的母親》則是汲取《寒夜三部曲》第一部《寒夜》題材所改寫而成的敘事史詩,此文本除了是以長詩形式表現之外,文本中以客語書寫也是一大重點。這與一九八○年代客家意識的高漲有極大的關聯。李喬試圖以客語書寫來喚醒客家民眾對於客家文化的重視,以及描繪客家先民渡海來台的生命經歷,作為客家人閱讀自我歷史,形構客家意識的重要歷史文本。   《埋冤一九四七埋冤》是李喬另一個代表著作,此書主要是描寫二二八事件台灣人民受到國民黨政府屠殺的慘況,以及後二二八時代台灣人民如何在戒嚴體制的統治下渡過創傷而又不敢言說的生活。在上冊時,李喬利用碎片化的歷史,呈現全台各地被屠殺的慘況,基隆海濱、台北中山堂、台中市區、嘉義水上機場、高雄壽山都可看見李喬著墨的痕跡。小說主角林志天是現實人物鍾逸人的原型,以其在二七部隊如何帶領台灣民眾武裝抗日作為書寫的故事主軸,並描述其後十多年的監獄生活與經歷。李喬的《埋冤一九四七埋冤》開啟了新的台灣民族想像,此想像是異於中國的民族認同,而是建立於台灣土地意識上的台灣民族意識。   《情歸大地》為李喬在兩千年政黨輪替後的著作,其作品的歷史探討重回一八九五的中國與台灣在甲午戰爭斷裂的年代。透過比較台灣庶民與中國仕紳對於日本帝國軍隊進入台灣的戰鬥,凸顯兩者之間中國仕紳唐景崧、劉永福、邱逢甲的潛逃,以及台灣一般庶民為了土地、愛鄉愛土情懷留台抗日的氣節。李喬透過對客家民族英雄吳湯興的描寫,除了表現出台灣人民的土地意識,而起來抗日之外,也同樣於其中呈現客家意識。從這文本我們可以發現李喬的書寫依然以《寒夜三部曲》作為歷史意識的原型,而《情歸大地》則可以作為《寒夜三部曲》的前傳。   綜觀李喬的歷史文本書寫,可以看到其民族意識的流動,從中國意識向土地意識與台灣意識的流變,如此的轉變也與其書寫模式有關,並且與社會脈絡形成對話關係。我們可以從李喬依系列的歷史文本書寫的關照,可以看到台灣歷史與現今台灣社會的對話關係,以及李喬在歷史書寫上自我成長的軌跡。
台湾现代文学史稿(1923-1949)
作者:李诠林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语言转换  台湾现代文学史  边缘书写  文化隐喻  中华文化持守 
描述:日据当局废止台湾中文报刊及报刊汉文栏之前与其后)。并按文学本体与文学外围文化及两者的融混共生形态(主要表现为文艺论争)将两个大部分(上下篇)分别划分为文学外围书写、文学的内部考察、文学内外的纠葛缠绕
闽西客家宗族研究
作者:高昌洙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宗族  宗族结构  祖先认同 
描述:背景下的宗族――种新型的宗族组织。分析了现代化背景下宗族发展的一些特点。第六章现代的族谱书写。通过和传统的族谱进行比较,得出了现代族谱的一些新特点,分析族谱变化的成因。结语部分,对于全文的观点进行最后的总结,并提出自己对于宗族结构的认识。
明清时期粤东北流民与社会变迁
作者:周伟华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粤东北  流民  客家  生态 
描述:的认同,通过参与科举、组建宗族等方式,极大提升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并逐渐取得了地方社会的控制权。随着流民群体社会地位的提升,直至完全“土著化”,流民群体开始拥有了书写自身历史的权力。这也促使粤东北地区的区域认同意识进一步得到强化。而这正是十九世纪出现“土客问题”之后,“客家人”认同意识产生的历史根源。
文化表述与地域社会:宋元以来闽粤赣毗邻区的族群研究
作者:温春香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表述  地域社会  畲民  客家 
描述:确认的过程,而这影响了明中后期以后长期的族群撰述,反映在闽粤赣毗邻区的地方文献中,则是对畲民典范书写的确立,它反过来又约束了人们对族群的选择与改造。故而,闽粤赣毗邻区甚至东南汉人社会的出现并非简单的汉化
文学之笔,历史之殇——试析蓝博洲文学创作
作者:刘津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蓝博洲  小说  报导文学 
描述:湾客家族群、客家社会的书写。第二节从重建历史现场的角度探求蓝博洲关于二二八及白色恐怖历史叙事的意义。第三节考察蓝博洲报导文学中两个基本特色,一是用口述历史的方法创作,二是文本中的庶民视角。第四章分析蓝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