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201)
期刊(164)
学位论文(34)
图书(6)
会议论文(4)
视频(2)
按栏目分组
报纸 (201)
期刊 (164)
学位论文 (34)
图书 (6)
会议论文 (4)
视频 (2)
按年份分组
2015(3)
2014(203)
2013(51)
2012(48)
2010(23)
2009(5)
2008(13)
2007(9)
2005(6)
2004(7)
按来源分组
客家研究辑刊(27)
客家(11)
嘉应学院学报(8)
广西文史(3)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1)
国史馆学术集刊(1)
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
炎黄世界(1)
龙岩学院学报(1)
广西社会科学(1)
近代粤东客籍诗人群体及其创作
作者:郭真义  期号:第3期 来源:广西社会科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学集团  诗派  诗人群体  近代粤东客籍诗人群体  客家情结 
描述:近代粤东客籍诗人群体是 19世纪末形成的一个地域性文学集团 ,它是以黄遵宪、丘逢甲为中心 ,靠共同的客家情结和彼此间的亲缘关系、师生关系、同事关系而维系 ,他们的诗歌创作风格各异 ,对岭南近代诗坛乃至近代文学都有重大影响。
用生命和血泪书写真、善、美的客籍诗人:任钧论(下)
作者:陈红旗  期号:第4期 来源:嘉应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任钧  中国诗歌会  客籍诗人 
描述:魂。任钧的诗作也存在"以力伤美"等艺术缺陷,但瑕不掩瑜,不懈的艺术追求和崇高的精神品格使其成为一个著名的用生命和血泪书写真、善、美的客籍爱国诗人
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和诗人江庸述评
作者:廖虹  期号:第1期 来源:龙岩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江庸  爱国民主人士  诗人  客家 
描述:闽西汀州客籍人氏江庸,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法官、教育家、诗人和爱国民主人士,其身历三朝皆一身正气,颇受政界和社会的敬重。笔者试就其身世生平、政治表现和诗歌创作,进行扼要的介绍和粗浅的评论。
19世纪中国最后一位伟大诗人:黄遵宪
作者:谢冕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黄遵宪  诗人  诗界革命 
描述:本文认为,黄遵宪是开一代诗风的卓越诗家;黄遵宪诗的独特价值,在于他能“熔铸新理想入旧风格”中,开阔了中国传统诗的新视野;作为晚清诗人,其不可磨灭的功绩在于——怀疑固有的秩序,并试图打破构筑数千年的坚固壁垒
客家现代诗人温流述略
作者:巫小黎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诗人  传记  客家  现代 
描述:客家现代诗人温流述略
岭南客家三大诗人
作者:卢斯飞  期号:第1期 来源:广西文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诗人  人论  客家  岭南  诗集   
描述:近人陈冽在其《论(红杏山房诗钞)与(岭云海日楼诗钞)》一文中指出:“有清一代,吾嘉属有三大诗人。清之中叶有宋芷湾,清之末年有黄公度、邱仓海二大家。此三人者皆有诗集,乃于世或显或晦,要皆为吾嘉属之大诗人。[第一段]
爱国志士、杰出诗人丘适甲
作者:赵春晨  期号:第3期 来源:炎黄世界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诗人  志士  爱国  乡村教师  启蒙教育  台湾省  丘逢甲 
描述:一、抗日保台 丘逢甲出生于台湾淡水厅铜锣湾(今台湾省苗栗县铜锣乡)一个客家移民的家庭。其父丘龙章,是一名乡村教师。丘逢甲自幼随父亲接受启蒙教育,他聪颖好学,“六岁能诗,七岁能文”。
诗人语言诗歌 客籍作家吴浊流的诗歌表现
作者:邱一帆  来源: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诗人语言诗歌 客籍作家吴浊流的诗歌表现
诗情依样竞须眉:十九世纪三位著名客籍诗人及其诗作述评
作者:吴福文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十九世纪  女诗人  述评  诗作  诗情  客家妇女  受教育机会  纯文学 
描述:旧时客家妇女以持家勤劳贤慧而获得普遍好评,在山歌创作方面的天赋也让文人学士大为折服,但她们在纯文学上的建树和成就,却以受教育机会不多和早婚及婚后持家劳顿而无力学业,因而与别的族群妇女一样,历来远不及男子。然而,若以本不甚风光的客家诗坛景象观照,文祚闲
从客家族群之形塑看清代台湾史志中之“客”-“客”之书写与“
作者:林正慧  期号:第10期 来源:国史馆学术集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客民  客籍  客户  罗香林 
描述:塑。於是,時序愈往後,所謂客家民系的形成時間愈被往前推進,與此同時,許多文獻上「客」之書寫,成為詮釋客家源流的有力證據,造就二者之間眛難明的糾葛關係,但卻也可能因此模糊了歷史原貌。「客」之書寫與客家之關係,不僅表現在對客家溯源方面的討論上,在清代臺灣客家的相關研究中亦復如此。因此,本文關注的是,在客家形塑的過程中,乃至於之後受客家自我意識高漲下所成就的客家研究中,有多少部分是脫離了歷史事實而被建構出來或被誤解的。客家方言人群的形塑有其階段性,可視為中國歷史上移民運動中,不同文化共性人群因互動而區別出來的認同意識。因此,不應逕將史籍中的「客」全用以解釋客家源流或客家之歷史經驗,需回到歷史時空的脈絡下重塑或理解當時的族群關係。而清代臺灣史籍中的「客」除了部分意指相對於「土著」的閩粵移民外,應為「粵」之意,故其「客」之書寫非指方言人群的「客家」。往後對於清代臺灣漢人族群關係的相關研究,若能避免逕以文獻上「客」之書寫等同於客家民系,以及跳脫出「閩即福,粵即客」的迷思,應較能描繪出更貼近事實的歷史實相及族群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