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369)
期刊(238)
学位论文(94)
图书(27)
会议论文(9)
视频(8)
按栏目分组
报纸 (369)
期刊 (238)
学位论文 (94)
图书 (27)
会议论文 (9)
视频 (8)
按年份分组
2015(9)
2014(316)
2013(64)
2011(92)
2010(74)
2009(40)
2008(39)
2006(8)
2004(3)
1995(1)
按来源分组
其它(112)
客家研究辑刊(22)
舞蹈(6)
艺海(5)
客家(3)
神州民俗(2)
艺术教育(2)
青春期健康(人口文化版)(1)
艺术时尚(下旬刊)(1)
俪人(教师)(1)
第二届海峡论坛在福建隆重召开
作者:李奥  期号:第25期 来源:台湾周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台湾30家民间机构联合主办,在福建各地共举办包括论坛大会、政策研讨活动、两岸文化艺术交流、民间交流嘉年华等4大板块23场活动。台湾民众超过1万人参与活动,高于上届的8000人。其中不仅包括国民党副主席
秋长荣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素有“千年客家文化,百年红色经典”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叶挺故居每年都吸引不少游人。 会龙楼依旧气势磅礴。 当地老人在讲述碧滟楼历史。 游客在叶挺故居参观拍照。 2008年12月23日,第4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授牌仪式暨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惠阳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惠阳区规划
读你,如读客家情愫
作者:暂无 来源:赣州晚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钟新红 李坊洪,过去曾看过他许多文章,却一直未曾谋面,仅知道他文章的经纬脉络透着对赣南客家人的一种深深的爱。后来认识了、接触了,方知其人,发现他对生活充满乐观、充满好奇,对事业充满热情、充满畅想。他身上流露出的客家情愫,一丝丝、一缕缕,如乡野炊烟,如江边晨雾,很是迷人。 行走山水 激扬文字 采撷民
震撼心灵的客家史诗
作者:暂无 来源:三明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清流七星岩景区拍摄地。 江天德 电视连续剧《大南迁》如震撼心灵的客家史诗,它以唐朝末年黄巢起义为时代背景,叙述了唐朝监察御史利中汉因查处贪官,招致满门抄斩,利中汉夫人利嫂携带家眷跟随流民南迁。一路上,利嫂一家不但要克服逃亡路上的艰辛困顿、要面临家人的生离死别,还要躲避朝廷的围捕和仇家的追杀
客家文化呼唤冲出“围龙” ——强力推进“文化强市”战略系列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记者游文君李锦让 【编者按】近年来,我市认真实施“绿色崛起”和“文化梅州”发展战略,提出了建设广东文化强市的奋斗目标,近期将出台《梅州市建设文化强市规划纲要(2011-2020年)》。如何通过10年的努力,力争把梅州建设成为广东区域性文化品牌建设示范市、全国知名的客家文化产业城、全球客家人的
行走在客家迁徙路上 ——记“再聚原乡·追寻客家迁徙路”两岸
作者:黄葳葳 黄慧清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日前,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中心主办的“再聚原乡·追寻客家迁徙路”两岸媒体联合采访活动在福建省和江西省交界的客家地区圆满结束。来自海峡两岸的20多家媒体记者活动历时10天,围绕“追寻客家迁徙路”这一主题,沿着客家先民南迁之路一路追寻,这是两岸广播媒体继2009年“重走客家迁台路”
客家娘酒飘香印度洋明珠 毛里求斯广东乡亲既传统又洋气,
作者:林洁  来源:羊城晚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在毛里求斯南顺会馆里,每天都有很多华人妇女在这里活动 文/本报特派记者 林洁图/本报特派记者 林桂炎 登上毛里求斯航班,记者的心情一下就轻快起来。 不是因为脱离了治安严峻的约翰内斯堡,而是要去的那个地方,让马克·吐温说出这样的话:上帝先创造了毛里求斯,才创造伊甸园。 最重要的是,记者热切地
滨海范和村犹存饭箩形难改古时风
作者:万明 陈伟斌  来源:南方都市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历史至少600年,明清古建筑数百间,山海城田2万多亩,居民12000多人,杂居50多个姓氏,这便是范和村的时空含量。这个惠东稔山镇南部的滨海古村,古称“饭箩冈”,相传因地理形似饭箩得名,经逐渐雅化而改称“范和”。数百年来,这里登山可樵,出洋能渔,拦潮晒盐,富甲一方。时至今日,范和村仍旧以其村大、民富
滨海范和村犹存饭箩形难改古时风
作者:万明 陈伟斌  来源:南方都市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陈氏祖祠里的木制牌匾,左看是兰桂腾芳,右看是金玉满堂,中间看又是诒远堂。 ↑罗冈围保存了原来的整体结构,房屋排列整齐。 ←范和村的谭公圣庙香火鼎盛,右侧的许愿树上挂满了绸带,老人们爱在树下纳凉。 ←范和小学建于民国,校内的这栋建筑材料由香港运来,至今仍然十分牢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