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围墙的客家民俗博物馆
-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的牌匾。 记者何敏 摄
宁都桥梆灯记者何敏 摄
□廖海峰杨伟辉特约记者许万里
【这里,是早期客家摇篮,中原汉族先民从遥远的故园携文明成果与文化习俗在这里繁衍生息,强大的文化传承性、包容性,使得客家民俗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这里,宛如一个没有围墙的客家民俗文
-
客家厚土孕育壮丽治水史诗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何建明谈《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何建明畅谈《中国治水史概要》的重要意义
本报记者刘军刘世锦何建明
时值隆冬时节,虽北风呼啸、寒气袭人,但还是挡不住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管委会主任、中国作家出版社社长何建明要来梅州、要来《中国治水史概要》编辑部的脚步。“这里正在建设一项巨大的国家级文化
-
客家民居建筑特色新考
-
作者:暂无
来源:三明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刘晓迎
说起客家人的房屋,客家土堡(土楼)闻名海内外,其建筑外部的粗犷、朴实、雄伟、壮观之美,内部的“三堂两横”、富于变化的大小天井布局、私密性,与环境的完美结合、遥相呼应、融为一体,及极为丰富的故事、传说、“一夜成高楼”等人文景观,堪称福建民居之最。
走进宁化、清流、明溪等地乡村,你会发
-
石城古邑:千年古道上的“客家摇篮”
-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东门门楼全景。 温礼明 摄
市民在修缮后的古城墙上休闲娱乐。(资料图片)
有着150余年历史的桂花屋。如今,修葺一新的桂花屋与周边的客家民居风格新建筑相互映衬,和谐共存。(资料图片)
修复一新的旭华门门楼一角。(资料图片)
晨光中的宝福院塔。 温礼明 摄
○赖於艳 刘敏
-
三眼井社区将重现客家韵味紧邻广东省府广州市委,这一正宗“老
-
作者:暂无
来源:南方都市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省府周边居住区将穿上米黄色“外套”。 本报记者李健摄
越秀洪桥街六合园社区围墙翻修迎亚运。本报记者吴进摄
新添景观:应元榜将介绍洪桥贡院文化。(规划效果图)
新买磨石圆叮当,
一心买来磨豆浆。
三更半夜磨豆腐,
呀呀啮啮到天光。
——— 洪桥街豆腐寮旧时
-
客家文化产业街区将现龙岗
-
作者:暂无
来源:南方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南方日报讯(记者/凤飞伟)昨天龙岗区委书记蒋尊玉到位于龙岗街道内的鹤湖新居进行调研。记者从调研会上获悉,龙岗将围绕全国占地面积最大的客家民居建筑———鹤湖新居,挖掘客家民俗文化内涵,规划建设客家主题文化产业街区。该产业街区建设后,除开展商贸活动之外,届时还将有客家历史生活场景复现、生活体验、文化
-
千年龙川佗城再现秦汉古风 斥资7700万元修缮的一批古迹已
-
作者:暂无
来源:羊城晚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佗城古城墙
羊城晚报河源讯 在广东,寻找客家文化的源头将从哪里开始?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佗城当仁不让。河源市龙川县佗城镇至今仍保存着80多处秦朝至清代的文物古迹。近日,这座古镇迎来新的春天,当地斥资7700万元修缮的一批古迹已经完工,佗城再现秦汉古风。这里也将成为23届世界客家恳亲会乡亲的寻根问祖
-
客家手工艺 编织竹笠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竹笠,在客家地区叫“笠嫲”,用竹篾编成,夹以宽大的箬竹叶,用以遮阳挡雨。竹笠有尖啄尸与圆顶之分。尖啄尸
竹笠主要流行于丰顺、揭西、陆河、饶平等地;圆顶竹笠则主要流行于梅县、兴宁、蕉岭、平远等地。后者则为男女老少所通用。
编织竹笠需青竹(或称黄竹、慈竹,主要编织上坯)、硬头篁(竹子名,主要编织底坯
-
遊客家花蕚樓
-
作者:暂无
来源:澳门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遊客家花蕚樓
土樓除了集中在福建,廣東和江西也可發現其蹤跡。這個自宋朝起出現的客家建築,在廣東省內保留得較完好的要數花萼樓。花萼樓位於廣東省梅州大埔縣,建於一六○六年,在紀念成立四百周年的二○○八年中,已被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名單。花萼樓雖然歷史悠久,但大致保存完整,內有十多戶客家人仍然居住。
相傳
-
旗杆石:独特的客家人文景观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梅州一特]
▲梅江区城北玉水村的旗杆石
▲丰顺县建桥镇建桥围的旗杆石
▲大埔县百侯镇侯北村的旗杆石
▲梅县梅西镇宜塘村的一对旗杆石
行走在梅州农村,偶尔会看见在一些宗祠或老祖屋门前,屹立着一对甚至更多的独具一格的旗杆石,不屈的身躯直指蓝天,既有几分威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