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2039)
期刊(725)
学位论文(157)
会议论文(36)
图书(27)
视频(17)
按栏目分组
报纸 (2039)
期刊 (725)
学位论文 (157)
会议论文 (36)
图书 (27)
视频 (17)
按年份分组
2015(17)
2014(972)
2013(399)
2012(408)
2011(394)
2010(303)
2008(156)
2002(3)
1998(2)
按来源分组
其它(177)
嘉应学院学报(8)
神州民俗(6)
福建乡土(4)
广东艺术(3)
对联.民间对联故事:上半月(1)
暂无(1)
学生天地(小学中高年级)(1)
瞭望(1)
中国方域(行政区划与地名)(1)
客家人文 讓您的腳步慢下來
作者:暂无 来源:香港文汇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葉劍英元帥的故居及紀念館坐落於梅縣雁洋虎形村。葉帥故居是座傳統的客家民居,葉帥在這裡度過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時光。故居旁的紀念館,則陳列著3000多件葉帥革命生涯的史料和文物實物。 黃遵憲故居「人境廬」名揚中外,他是近代著名的愛國詩人,傑出的外交家。距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的「人境廬」,建築精巧,佈局
东客家 西广府 薪火相传岭南人
作者:徐松兰牛娜何文琦  来源:深圳商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观澜麒麟:舞了二百五十年$$早在250多年前,当观澜松元厦开基始祖陈振能来到这里时,就有了“舞麒麟”这一喜庆祭奠形式,因为在清代,陈氏族中的“舞麒麟”队伍中,出现了两名武举人和12名武秀才,其人其事在松元厦《陈氏族谱》中可见。$$观澜客家麒麟一般长5至6米,其头部用竹片等扎成,讲究玲珑精致,眼睛可以
赣州、汀洲、梅州、客家文化的差异与闽粤赣边区大旅游
作者:陈广万  来源:第十一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一、粤赣边区客家文化的历史形成客家文化是在唐宋至明清漫长的历史时期形成的。孕育这一产儿的母体就是闽粤赣客家大本营(以赣州、汀州、梅州为中心)。在这一特定的时空范围条件下,诸多因素对客家文化的形成和完善起了作用,笔者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唐末至宋末的移民运动是客家文化形成的直接动因
让客家精神赓续绵延
作者:安裴智  来源:深圳特区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传承客家文化建设文化大省$$日前,一套备受全世界客家人、客家研究者瞩目的客家文化丛书——《客家研究文丛·客家与梅州书系》正式出版。“书系”由梅州市委宣传部与华南理工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深圳市文联客家研究室、嘉应大学客家研究所联合编纂,是国家“十五”重点图书出版项目。有关专家认为,“书系”的出版将会引
台灣苗栗客家火旁龍之研究
作者:吳之惠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苗栗  客家  火旁龍 
描述:苗栗。在台灣最早可追溯到頭新光織布廠的火旁龍過程。四、苗栗客家火旁龍,包括:糊龍、祥龍點睛、迎龍、跈龍、火旁龍,以及化龍返天等六大主題。五、苗栗客家火旁龍包含了文化傳承、感恩祈福、身體活動、團結凝聚
话说客家石桅杆
作者:周继章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在客家上杭县庐丰横岗村的肖祠堂门前,立着一根石桅杆,其顶部为一瓜状石雕,当地人称为“官翎子”。在桅杆三分之二高处,有一四方石斗,因杆部为上细下粗的圆柱体,所以石斗穿杆而不下,底部桅基是四方形,正面刻有“××××进士肖钦立”,“×”是看不清的字。远眺桅杆犹如一官人头戴花翎 ,身着官带,有些目中无人
客家名楼存耕堂掠影
作者:邱德昌 刘少雄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存耕堂全景。 用鱼鳞片做成的屏风。 清代书法家宋湘书写的对联牌匾。 “九厅十八井”是客家建筑的自豪,这源于建筑的恢弘与精美,更源于对家族繁衍的自信。眼前的存耕堂,便是客家建筑文化和客家移民史的微雕。 有200多年历史的存耕堂坐落于上杭县中都镇罗溪村,占地面积达4938平方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红色娘子”——以中央苏区妇女为主体
作者:李雪华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会性别  红色娘子  社会活动  精神世界  中央苏区妇女  结构性形象 
描述:探究中央苏妇女在客家传统文化与苏维埃政权制度互动下的婚姻生活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探究中央苏区妇女在苏维埃政权框架下教育权益、参政权利的落实,以及她们在苏维埃世界里的社会生活,进而揭示她们在苏维埃社会里的精神世界,以期建构“红色娘子”的结构性形象。 通过分析,本文认为,中央苏区“红色娘子”在国家制度范围内参与了社会的改造与建设,从而实现了以往女性所无法实现的“社会人”的权与责,但她们在自身发展上仍存在盲点;她们树立了一种被定格为效仿的“典范”形象,却为之烙下了无法抹去的精神苦难与生理伤残。革命在它可能的最大限度内解放了妇女,而国家却在这一解放历程中完成了对妇女的全面控制。因此,中央苏区“红色娘子”的“社会性别”确定是被动的,她们仅仅是依托外在的制度体系要求“解放”,并非内心“觉醒”而要求“恢复”世界。在革命形势之下,苏区妇女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她们关注的不是自身,而是政治,她们只是搬用男性的斗争形式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培田古村:客家莊園如丹青
作者:暂无 来源:香港文汇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培田近年來因明清故居聞名遐邇,但踏訪過古村的人,又無不被其如詩如畫的意境所著迷,有人乾脆稱其為「畫裡村莊」。走進培田,便覺處處是畫。這裡有高高的灰褐色風火牆,飛簷翹角的威嚴門樓;或花鳥蟲魚或歷史故事或工筆寫意的木刻窗雕、石聯壁畫;深深庭院,幽幽小巷,圭圭稻田,如黛遠山,遙遠連綿…… 培田古村
惠州方言助词研究
作者:陈淑环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方言语法  惠州方言  助词  比较 
描述:、结语和附录五部分。引言主要介绍惠州市区的人文地理概貌、本专题的相关研究现状及本文研究对象、目的和方法。正文共分六章,主要考察和分析了惠州方言的体貌助词、结构助词、语气助词、比况助词及其相关问题。第一章主要描写了惠州方言的语法概貌,包括实词、虚词的主要特点及相关特殊句式,并对惠州方言助词的范围、分类及其成员作了简单的介绍和说明。第二、三章主要讨论惠州方言的体貌助词,着重对表完成(“抛、□[ei55]”等)、持续(“紧、住”等)、经历(“过、来”)、先行(“正”)、重行(“过”)、短时(“啊”)、尝试(“睇过”)等意义的体貌助词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和分析,并对部分体貌助词的来源及相关格式的发展阶段进行了探讨。第四章讨论结构助词,包括“□[k55]”、“□[ei33]”、“□[ei55]”、“倒”、“到”的分布、意义及其用法,并考察了能性述补结构“V得”及其否定形式。第五章讨论语气助词,对惠州方言的语气助词按功能和情态进行了分类,并考察了语气助词共现的顺序及其制约因素;对转述助词“讲/话”、假设助词及话题标记“时”、情态语气助词“唔时/敢/怕”等的意义和用法进行了讨论,并对其来源作了尝试性的解释。第六章讨论其他助词,主要包括比况助词“□[k55]”的来源及其发展;由介词结构虚化而来的加强乞求意味的助词“畀佢”。余论并通过惠州方言与客家方言及广州方言助词的横向比较,讨论惠州方言助词的总体特点,并对其归属提出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