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76)
期刊(48)
学位论文(9)
视频(3)
图书(1)
按栏目分组
报纸 (76)
期刊 (48)
学位论文 (9)
视频 (3)
图书 (1)
按年份分组
2015(3)
2014(55)
2013(14)
2012(12)
2011(17)
2010(19)
2009(5)
2008(9)
2006(1)
2005(1)
按来源分组
其它(12)
嘉应学院学报(2)
大众文艺(2)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戏剧之家(上半月)(1)
老区建设(1)
歌海(1)
文学界(理论版)(1)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1)
音乐时空(1)
《客家山歌唱腔与创作》出版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记者刘军)为传承客家文化,弘扬客家精神,从挽救民间文化艺术、培养山歌演唱后续人才的战略高度出发,嘉应学院音乐学院、梅县新城中心小学最近编印了由汤明哲主编,丘小宏、邱国锋任总顾问的《客家山歌唱腔与创作》一书。 该书为方便读者研究、探索,内容的编排按山歌的内容、性质,分为少儿篇、传统篇、发展篇
惠州东江戏承袭紫金花朝戏神韵 两剧种同为客家唱腔 花朝戏
作者:暂无 来源:东江时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1963年,周总理(右一)在广州接见《苏丹》剧组人员。左一为剧中杨桂嫂的扮演者严银香(现居惠州)。 花朝戏剧目题材多取自民间传说。 惩恶扬善、忠贞爱国是花朝戏宣传的主题之一。 2008年对张向阳来说是值得期待的一年。这位有着20多年戏龄的“老花朝”、紫金县花朝戏剧团团长日前从一则消
客家木偶戏《文武魁》
作者:暂无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正月初六晚,连城县北团镇文峰村迎来了数十年后重演的首场客家木偶戏《文武魁》,台下数百位老少村民看戏、听戏如痴如醉,台上县木偶剧团老艺人忙前忙后传授提线、唱腔等非遗技艺。图为当晚,已退休的客家木偶非遗传承人李明卿、杨滴萍等,正在台上现场传授年轻艺人表演艺术的情景。  通讯员 罗展阳 罗懿 摄
粵客家山歌大典發行
作者:暂无 来源:澳门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客家山歌反映客家文化 粵客家山歌大典發行 由廣東省文化廳出品的《廣東客家山歌大典》,日前正式出版發行。這是廣東繼《粵劇大典》、《潮劇大典》出版後的又一經典力作,歷時五年完成。 廣東省文化廳負責人表示,客家山歌源於古代中原,是中華民族音樂的一朵奇葩,伴隨着客家祖先的遷徙落戶廣東,歷經千年
《广东客家山歌大典》发行
作者:周豫  来源:南方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南方日报讯(记者/周豫)1月3日,由省文化厅出品、广东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发行的《广东客家山歌大典》正式上市。它以音像的方式搜集并归类整理了广东省内流传的大量客家山歌,也是广东文化界继《粤剧大典》、《潮剧大典》出版发行后的又一经典力作,历时5年完成,是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成果。《大典》即日
客家旅游节将举行
作者:暂无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福州电(严群星)以“海峡客家·欢乐龙岩”为主题的2012年海峡客家旅游欢乐节暨客家民俗大汇演,将于9月8日至10日在“客家祖地”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举行。 连城是客家人聚居和发祥地之一,有被誉为“天下第一龙”的姑田游大龙、“乡村狂欢节”的罗坊走古事和客家十番音乐、汉剧唱腔、四堡雕版印刷技艺、芷溪
《客家意象》广州首演
作者:暂无 来源:南方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南方日报讯(记者/李文龙)“千里漂泊身是客,只留中原在梦乡……”节目引子的一曲《南迁》,道尽了客家人跋涉迁徙的千年沧桑。昨晚,我国第一台以汉族民系生活为题材的大型舞台歌舞表演节目《客家意象》在广州首演,拉开了“梅州客家文化之旅”珠三角巡演的序幕。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华华,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谢强华等
樟木頭客家山歌韻味新
作者:暂无 来源:澳门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樟木頭客家山歌韻味新 廣東東莞市樟木頭鎭因吸引香港等地外來投資較多而有“小香港”之稱,從民間藝人了解到,該鎭客家山歌創作隊正嘗試利用已有千年歷史的客家山歌素材,創作具有客家特色的通俗歌曲和藝術歌曲,從而讓客家山歌更具時代氣息、更易在民衆間流行。 客家山歌與時創新 “樟木頭我的好家鄕,南連香港太平洋,
“汤腔”:创新和发展客家山歌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演唱客家山歌而形成的客家山歌音乐唱腔。 “汤腔”以字引声、以字行腔、字里含情的艺术手法来演唱客家山歌,
《八子参军》:客家风情的艺术集成
作者:暂无 来源:赣州晚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记者刘青 特约记者欧艳芬 激越的唢呐声破空而来,大幕在《十月怀胎歌》的“孕”舞中轻轻拉开。“公婆吹”、做肚兜、纳鞋底、送郎调,矮子步……在《八子参军》中,每一个场景、每一个曲调都是那样熟悉和亲切,《八子参军》可谓客家风情在舞台上的艺术集成。 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薛若琳评价道:“《八子参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