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东江时报>  惠州东江戏承袭紫金花朝戏神韵 两剧种同为客家唱腔 花朝戏

惠州东江戏承袭紫金花朝戏神韵 两剧种同为客家唱腔 花朝戏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15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0405版(感谢惠州·感...)

【入库时间】20110825

【全文挂接】

【全文】

1963年,周总理(右一)在广州接见《苏丹》剧组人员。左一为剧中杨桂嫂的扮演者严银香(现居惠州)。

1963年,周总理(右一)在广州接见《苏丹》剧组人员。左一为剧中杨桂嫂的扮演者严银香(现居惠州)。

花朝戏剧目题材多取自民间传说。

花朝戏剧目题材多取自民间传说。

惩恶扬善、忠贞爱国是花朝戏宣传的主题之一。

惩恶扬善、忠贞爱国是花朝戏宣传的主题之一。

2008年对张向阳来说是值得期待的一年。这位有着20多年戏龄的“老花朝”、紫金县花朝戏剧团团长日前从一则消息中看到了曙光:县长发话了,春节后每人每月工资提高到1000元。

在此之前,因为剧团经营困难、人才流失等问题,作为广东省四大稀有剧种之一的紫金花朝戏濒临消亡。在紫金县花朝戏剧团,每人每月薪水400元,实在让人担心还有谁会把花朝戏演下去。

早在2006年2月,就有一阵“东风”从北京吹来:花朝戏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何借风驶船,无疑是张向阳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

发 源

明清时期的“神朝”仪式

据《紫金县志》记载:明清时期,乡人为驱妖镇魔或安神祝福,凡新建庙宇、祠堂落成或神明寿诞,均请巫师设坛朝拜祷告。巫师跳神时,在乐声中边歌边舞,向神拜祷,有一整套 “请神”、“颂神”、“驱邪”、“慰神”、“送神”等表演程序。这种向神朝拜的表演,乡人称之为“神朝”。

花朝戏正是源于这种 “神朝”仪式。紫金花朝戏用客家话演唱,流行于广东省东部客家地区。为了取悦观众,艺人们常在做完“神朝”后用小曲演唱轶闻趣事。人们很喜欢,称之为“花朝”。清末民初,艺人叶春林组织 “定长春”班专门演出 “花朝”,逐渐形成花朝戏。

辉 煌

周总理接见剧组人员

花朝戏最盛时,紫金县有19个戏班共100多名艺人,其中较著名的戏班有定长春、紫华春、庆祥春、定华喜等,演出遍及粤东近10个客家方言县。花朝戏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上百个传统剧目,代表剧目有《秋丽采花》、《卖杂货》、《三官进房》、《过渡》等,其曲浅白易懂,常用俚语、歇后语、双关语等。

建国后,当地文化部门即着手组织农村业余花朝戏剧团,并于上世纪50年代编演了享誉省内外的《八十老翁跳花朝》。1960年12月,在原紫金县文工团的基础上成立紫金县花朝戏剧团,演出剧目日渐丰富,除了整理演出《卖杂货》、《秋丽采花》、《园中会》、《三看亲》、《双双配》等传统剧目外,还创作了 《苏丹》、《紫云英》等现代戏,移植改编了 《刘三姐》、《巧姻缘》、《冰娘惨史》、《花烛泪》等大批剧目。

1963年,紫金县花朝戏剧团在广州演出《苏丹》,剧组人员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饰演苏丹、杨桂嫂的女演员邓观云和严银香如今生活在惠州。

1988年团庆时,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曹禺将花朝戏誉为 “山沟里的山茶花”。

荣 耀

去年获全国大赛优秀奖

进入21世纪,这朵“山沟里的山茶花”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大放异彩。

2007年11月,紫金县花朝戏剧团选送的《卖杂货》节目,在张家港市举行的第二届“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暨第二届全国小戏小品大赛中勇夺优秀奖,“从全国近3000个小戏小品中脱颖而出”。张向阳回忆说,当时很多评委对剧团的“身份”表示诧异,“一个县里的小剧团也能在全国大赛的舞台夺奖”?

困 境

人才青黄不接 经费极为困难

农村城市化和多种娱乐方式的兴起对整个戏曲行业形成强大冲击,稀有剧种一般都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低,经费自然投入不足,剧团的生存相当艰难。

说起剧团的困难,张向阳的苦衷不外乎两个:一是人才青黄不接,二是经费极为困难。副团长池永泉说,尽管剧团经常受邀到深圳、惠州等地演出,但演员大多为三四十岁的中年人,年轻演员少之又少,再这样下去,花朝戏有可能要断代了。不仅如此,观众老龄化也是花朝戏前景黯淡的另一主要原因。

至于经费,张向阳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剧团目前共40多人,全年财政拨给的经费加上演出所得只有30多万元,除去社保费、医药费、车辆费、办公费等支出,人均每月领取工资仅400元左右,“基本上没有创作、排练的经费”。

发 展

借“非遗”东风创更大空间

在如此艰难的生存环境下入选“非遗”,可想而知这对紫金县花朝戏剧团来说是何等重要。用张向阳的话来说,这相当于给剧团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但机会稍纵即逝。

2007年7月,文化部正式确定紫金县花朝戏剧团为花朝戏的责任保护单位,具体承担花朝戏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有了政策和保护经费的保证,张向阳终于可以大展手脚了。他首先在全县范围内进行了一次有关花朝戏情况的普查,普查项目包括花朝戏源流史料、戏班、老艺人、传统剧目、音乐唱腔、民间职业剧团现状等。在全团的努力下,一个颇具规模的花朝戏展厅应运而生。除此之外,剧团还有计划地对花朝戏的传统剧目、传统音乐唱腔、创作改编剧目等分期分批结集出版,并把重点剧目制成音像制品发行。

为解决剧团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在当地有关部门的配合下,以花朝戏为特色的乡土教材进入学校,从小培养花朝戏后继人才。同时在数间中小学校开展花朝戏剧种常识讲座、形体功训练和舞台演出等活动,为花朝戏的普及打基础。

至于演员的工资问题,张向阳已经放下了心中的大石。县长“每人每月1000元”的保证,让他有信心重新整合出一支精干高效的演出队伍,真正担负起传承发展花朝戏的重任。

相关链接

花朝戏:客家话演唱的民间戏曲

花朝戏是紫金县土生土长的民间戏曲,以客家方言演唱。其鲜明特点是民间音乐语言和民间文学语言的有机结合。唱腔朴素健朗,通俗易唱;唱词和道白常运用诙谐、隽永的双关语和歇后语,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表演载歌载舞,气氛热烈,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花朝戏属曲牌体,唱腔曲牌有100多种,主要由“神朝”腔和民间小调构成。唱词以七言四句一阙居多,全部用本嗓演唱。演唱特点是一人领唱、众人帮腔,唱念结合、灵活自由。道白口语化,常将快板穿插其中。

随着历史的发展,花朝艺术也有了变化。在音乐唱腔方面,现在男女均用平喉,尾句常有帮腔。“曲调联缀”方面也进行了大胆革新,同时辅以板式变化,既保留了传统和风格,又克服了旋律单调、板式贫乏的状况。

花朝戏表演程式源于劳动生产,从生活中提炼出上山、下坡、涉水、过桥、碾米、推磨、纺棉、织麻、采花、摘果、挑担、洗衣等一整套优美轻快的、富有生活气息的表演程式。其表演手法以及台步、身段都区别于其他剧种。如比较固定的砻心脚、丁点步、穿心手和扇花、滚巾、圆手、采花、转步等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动作纯朴、粗犷。

花朝戏脸谱也有特色。根据客家人的穿戴和风俗习惯,演员的化装别具一格,如旦行脸谱一般为线眉凤眼,肤色颇深润,头戴花帕或凉帽;丑行脸谱虽然多种多样,但大多为白鼻梁加个“半”字,头戴宽大的加笃帽;腰系长围巾。

花朝戏常见的舞台人物有村夫、农妇、财主等人物,花朝戏老戏班中有“官高不过七品”的说法,就是主要舞台人物的概括。

花朝戏的传统剧目题材多取自民间传说,大都宣扬惩恶扬善、忠贞爱国、婚姻自由等积极主题。客家人所崇尚的儒家思想及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等人文观念在花朝戏中得到充分展示。因此,花朝戏在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