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348)
期刊(174)
学位论文(31)
图书(14)
视频(7)
会议论文(2)
按栏目分组
报纸 (348)
期刊 (174)
学位论文 (31)
图书 (14)
视频 (7)
会议论文 (2)
按年份分组
2015(7)
2014(215)
2013(83)
2012(78)
2011(65)
2010(50)
2009(28)
2008(28)
2007(17)
2000(1)
按来源分组
赣南日报(52)
其它(42)
赣州晚报(20)
侨报(16)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0)
音乐大观(2)
美与时代(上旬)(1)
中国民族博览(1)
东西南北(大学生)(1)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江西宁都中村研究——一项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
作者:张勇华  期号:第1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村  傩戏  非物质文化遗产 
描述:宁都中村无论傩神、面壳、道具、仪式、节目、班组织还是禳神,处处显示出它的古朴神奇,透过这些古朴神奇表象,可探析到其内涵的魅力:祭与的结合,娱神娱人的一致性,去凶纳吉的心理表露,祖先崇拜、生殖崇拜的世俗心理的再现,民间信仰的原始性及庞杂性的体现,仪式的灵活性及完整性安排。
山茶遍地开:海峡两岸采茶研究
作者:钟俊昆  期号:第5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山茶花  海峡两岸  采茶  客家地区  精神生活  非物质文化  民间文化  试种 
描述:,勤劳朴实的客家人于是把采茶歌和茶篮灯以及当地的其他民间艺术融合在一起,蕴育出了独具魅力的赣南客家采茶。赣南采茶俗称“灯子”、“茶篮灯”,亦名“三脚班”。其剧目大多取材于群众的日常生活,反映
广西博白客家采茶戏班调查
作者:徐赣丽 孙宝 莫乔雅  期号:第5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广西博白  客家  采茶戏戏班 
描述:主,并有相对固定的戏路机制。采茶戏班在其表演的过程当中经常伴随着一系列的仪式,这些仪式对于戏班和请人都具有特别的意义。作者最后依据实地调查资料提出,要振兴桂南采茶,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政府应加强对采茶戏班的管理与引导;要充分抓住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好时机,加大保护宣传力度。
现代商业语境中民间文化的脱困之路:以赣南客家采茶为例
作者:肖玉琴  期号:第2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民间文化  草根市场  客家采茶戏 
描述:赣南客家采茶处于“辉煌与没落并存”的状态,当前最大的困境是难以可持续发展.赣南客家采茶应回归草根市场,从本土艺术和地方艺术两个文化标签回归草根市场,这对我国民间文化的发展具有参考和借鉴作用.
台湾客家采茶之剧本类型探讨
作者:邱春美  期号:第5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采茶戏  剧本 
描述:代剧本。最后推测未来转型之可能发展。
30年来赣南采茶研究综述
作者:郭起华 钟俊昆  期号:第5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戏剧  赣南采茶戏  客家人  民间歌舞 
描述: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得到更好地保护、传承与开发创新。
村落环境对地方戏曲的影响:以赣南采茶为例
作者:邹春生  期号:第2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采茶戏  客家文化  赣南村落 
描述:,是当地客家族群人口流动的结果.
客家研究:非物质文化视野
作者:魏志龙  期号:第4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客家地区  文化视野  国家级  国务院  采茶  山歌 
描述:客家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同我国其他地区一样十分丰富,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就有兴国山歌、梅州客家山歌、广东汉乐、闽西汉剧与采茶(赣南采茶、桂南采茶)等5项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
主持人语
作者:钟俊昆  期号:第5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采茶这朵在客家地区盛开的山茶花,从客家赣南试种成功,已植遍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广西等地,成为客家民间文化珍品,进入到民众日常生活中,化作精神生活的重要资源与享乐载体,也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的重要遗产而列入第一批名录中!
客家学研究的新领域:客家文化产业研究
作者:罗勇  期号:第2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客家学研究  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化  新领域  客家人  文化资源  产业化研究  文化内涵  风水文化 
描述:山歌、采茶、口传文学、传统工艺、祖宗崇拜与民间信仰、庙会与节庆活动,等等,这些“活态文化”更能体现客家人的品格特征和精神风貌,更具独特性。在独特的客家文化资源基础上开发的文化产业,在全球的市场竞争中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