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2190)
期刊(1934)
学位论文(307)
图书(230)
视频(140)
图片(3)
按栏目分组
报纸 (2190)
期刊 (1934)
学位论文 (307)
图书 (230)
视频 (140)
会议论文 (70)
图片 (3)
按年份分组
2015(140)
2014(2408)
2013(452)
2012(508)
2010(310)
2008(186)
2007(103)
2005(15)
2000(7)
1997(1)
按来源分组
其它(485)
中华民居(13)
福建建筑(9)
建筑(7)
中华建设(7)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三届年会(2)
考试周刊(2)
闽台文化研究(1)
北京:东方出版社(1)
从规划管理角度谈传统建筑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以龙岗客家民居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三届年会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传统建筑文化  客家民居保护  建设用地分区控制  规划管理 
描述:经济发展到今天,人们对社会生活的需求已不仅仅是停留在物质需求上,保护客家民居、延续龙岗传统建筑文脉、继承深圳地域文化,使客家民居传统特色能在新的规划建设中显现,成为龙岗地区城市规划工作的要务之一。
当代宗族组织的传统建构与文化抗争:以K城钟姓客家宗族为中心
作者:周建新  来源:中国社会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当代宗族组织的传统建构与文化抗争:以K城钟姓客家宗族为中心
新竹县北埔老聚落之传统营建匠师
作者:薛琴 张朝博 詹益荣  来源:第三届中华传统建筑文化与古建筑工艺技术学术研讨会暨西安曲江建筑文化传承经典案例推介会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客家聚落  新竹北埔  传统营建技术  文化资产修复  传统营建匠师 
描述:一、缘起新竹县北埔老聚落可谓新竹县内最具有代表性的客家传统聚落,因为聚落内丛聚具有历史意义的传统建筑群、巷弄空间、公共水井、古迹、历史建筑及其它历史性建筑物等,为有形与无形文化资产极为荟萃之地。2005年2月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所大幅修订《文化资产保存法》,除增订了聚落类之文化资产,使聚落保存的议题
闽粤围龙屋建筑剖析
作者:李秋香  来源:暂无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客家  围龙屋  文化  建筑  风水 
描述:演进,以及有关围龙屋的各种风水因素的影响。
广东客家传统民居结构受损研究
作者:李婷婷 杨德跃 练浩 郑茂华  来源: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客家传统民居  结构  受损  保护 
描述:原因和能够经受几十年甚至是几百年自然磨损的成功经验,从而达到发扬与保护客家传统建造文化的目的。
四川洛带客家传统聚落建筑与文化研究
作者:胡斌 陈蔚 熊海龙  来源: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学术年会暨第二届民族建筑(文物)保护与发展高峰论坛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本土建筑文化形态的结合与变迁过程进行归纳与总结,获得对于明清以来四川地区建筑文化“多源流、复合性”特征的充分认识。
客家建筑与城市文明的冲突和协调
作者:潘安 鱼建东 杨伟  来源:第十七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化精华,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如何引入传统客家建筑元素,是对客家建筑形态忠实地还原,还是提炼客家建筑元素符号再创新?本文通过对客家文化历史、建筑元素功能的分析,结合客家文化公园建筑设计竞赛的优秀案例,对二者间的冲突、协调、表现手法方面做了深入研究,希望与读者达成共识.
论中国建筑奇葩-土楼
作者:邓晓婷  来源:第十六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民居建筑  客家土楼  建筑材料  形状特征  夯土墙结构  建筑特色 
描述:个方面探讨了福建客家土楼的建筑特色。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探求龙岗村镇住宅新模式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三届年会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客家民居  保护  推陈出新 
描述:以系统和发展的观点对客家民居进行研究,提出了对它进行动态保护的理念——将传统建筑赋予现代生活的内涵,使之被时代所接纳,从而焕发新的生命力与活力。根据深圳和龙岗地区的实际情况,探求一种集传统文化特色和现代住宅功能为一体的村镇住宅新模式。
不同经济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建筑形态:客家围屋与徽州村落的比较
作者:江盈盈 贾倍思  来源:第八届海峡两岸传统民居理论(青年)学术会议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系在经济和社会文化上的差异的分析,以及若干个具有代表性的客家围屋和围屋群落与徽州民居和村落进行比较,说明在相似的外部客观条件下,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差异会影响两种传统民居的建筑形态,形成各具特色的围屋建筑和村落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