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闽地客家区陈靖姑信仰存在形式与特性
-
作者:蔡登秋
期号:第1期
来源: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福建 客家地区 陈靖姑 信仰
-
描述:,而明溪、宁化的北路陈靖姑信仰,则表现为一般性保生护幼的诉求;其中南路的夫人教信仰,还保留了浓烈的福建古代信仰巫文化,并且与民间的小戏表演融合为一体,尤其是傀儡戏对夫人教的影响(或对闾山教的依托);但无论如何,客家人的陈靖姑信仰附有很强的神秘性、娱乐性和诉愿性的文化功能。
-
根在中原的客家人
-
作者:谢钧祥
期号:第3期
来源: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原人 南迁 客家人 河南
-
描述:越受到海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
河南人的南迁入闽及其向外再移民
-
作者:黄英湖
期号:第5期
来源: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再移民 中原文化 福建 移民后裔 中州 客家文化 文化研究 南迁 河洛文化 居民
-
描述:国内外学者、侨胞愈来愈多。这均表明客家文化研究不仅已在众多学术研究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而且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联络海内外中华儿女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鉴于此,当第九届河洛文化研讨会召开之际,我刊特邀几位学者撰写特文,有目的的对中原文化与客家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以求促进中原文化及客家文化的再研究。
-
试论客家人形成于明代
-
作者:杨海中
期号:第5期
来源: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人 客家方言 中原文化 客家民系 明代中期 中原汉人 客家文化 客家先民 文化研究 俗语言
-
描述:国内外学者、侨胞愈来愈多。这均表明客家文化研究不仅已在众多学术研究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而且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联络海内外中华儿女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鉴于此,当第九届河洛文化研讨会召开之际,我刊特邀几位学者撰写特文,有目的的对中原文化与客家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以求促进中原文化及客家文化的再研究。
-
略论海外客家人的寻根意识与文化认同
-
作者:罗勇
期号:第5期
来源: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人 客家文化 寻根意识 中原文化 文化研究 客家民系 客家研究 文化认同 客家方言 血缘认同
-
描述:国内外学者、侨胞愈来愈多。这均表明客家文化研究不仅已在众多学术研究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而且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联络海内外中华儿女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鉴于此,当第九届河洛文化研讨会召开之际,我刊特邀几位学者撰写特文,有目的的对中原文化与客家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以求促进中原文化及客家文化的再研究。
-
客家人“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的多维解析
-
作者:唐金培
期号:第5期
来源: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人 不卖祖宗言 由来 多维解析
-
描述:客家精神及客家文化的传承创新都有重要现实意义。
-
客家日常生活秩序的法律建构
-
作者:曾晓林 钟俊昆
期号:第3期
来源: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故事传说 行为方式 文化模式
-
描述:、协作、报恩、团圆等观念,使客家人在日常生活中建构起预防冲突、化解纠纷、友睦相处的心理期待与行为准则,客家社区得以在相对稳定的秩序中运行.
-
南朝“地下”流民社会与客家形成初探:兼谈客家形成过程中的“
-
作者:崔振俭 戴吉强
期号:第2期
来源: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南朝 “地下”流民社会 客家形成
-
描述:南北朝大分裂时期,出于政治经济等原因,使大批北方下层百姓南下,成为南朝地下流民的主体。他们在与当地的土著文化融合中,形成汉民族中一个全新的支系——客家人。而这些客家民系带有光州固始的符号意义。
-
南朝“地下”流民社会与客家形成初探
-
作者:崔振俭 戴吉强
期号:第2期
来源: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南朝 “地下”流民社会 客家形成
-
描述:南北朝大分裂时期,出于政治经济等原因,使大批北方下层百姓南下,成为南朝“地下”流民的主体。他们在与当地的土著文化融合中,形成汉民族中一个全新的支系——客家人。而这些客家民系带有“光州固始”的符号意义。
-
论客家传统文化的当代困惑与传承创新
-
作者:唐金培
期号:第5期
来源: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传统文化 当代困惑 传承创新
-
描述:任何一种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面临传承、创新与发展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富有地方特色的客家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惑。只有从提高思想认识、加大研究力度、完善保护措施、培养文化传承人、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等几个方面探寻新的发展路径,才能实现客家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