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91)
期刊(16)
学位论文(1)
按栏目分组
报纸 (91)
期刊 (16)
学位论文 (1)
按年份分组
2014(32)
2013(17)
2012(22)
2011(17)
2010(11)
2009(2)
2008(2)
2007(4)
2006(1)
按来源分组
梅州日报(25)
三明日报(10)
百花洲(1)
其它(1)
客家研究辑刊(1)
安全与健康(1)
嘉应学院学报(1)
安全与健康(下半月)(1)
炎黄纵横(1)
韶关学院学报(1)
泰国“客家迷”在海外弘扬中华文化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2010年10月,古柏生会长率领一个35人的代表团访问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  【人物】 古柏生,泰 国客家学研究会会长、泰国客家总会副理事长、泰国客家文艺联谊会副会长,被誉为“一个弘扬中华文化的客家迷”。身为泰国华裔第三代,古柏生原本对于祖籍地广东梅县没有任何印记,却在一次偶然机
发挥客家妇女在廉政建设中的作用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肖伟良 客家妇女的传统美德对廉洁思想、文化的教育和推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发挥这支人数众多、普及面广,并且其他力量均无法替代的队伍的作用,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潜移默化、和风细雨式地把廉政清风吹进万家。 一、客家妇女的贤良淑贞是廉洁清风的“滋生地”。客家先民多出书香世家,妇女同样受到儒家礼教的
闽西客家“过大年”的与时俱进
作者:暂无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 何志溪 过春节,闽西客家称“过年”、“过大年”,是一年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外出人员都早早赶回家中团聚。旧时按传统民俗,腊月二十五“入年界”开始,首先是全家里里外外大洗扫、制新衣、做糕米反、买年料。到了除夕日,要先到祠堂或祖墓祭祖;要在正厅挂上祖宗像,摆上供器供品,放上一饭甑上面放有葱、蒜、
刘添桂: 一位客家妇女60年前的新生记忆
作者:暂无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钟茂富 新中国成立前夕,闽西客家村落地瘠民贫,匪霸横行,弱势垂泪,直到解放军的到来,村庄才在一夜之间获得新生。近日,当年的童养媳,而今已年届八旬的退休干部刘添桂,说起60多年前的“村庄记忆”,心里感慨万千。 童养媳抱团取暖 刘添桂是武平县下坝乡大田村人。她1931年出生,出生后不到1
两岸记者在台寻访客家文化(台北传真)
作者:徐蕾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张达京古厝内的“喜”字窗体现客家建筑特色。 屏东县佳冬乡六根村老街的一首客家诗《共样》。 佳冬乡六根村老街的特色墙壁,代表着客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美浓、六堆、土牛 文物馆诉说客家故事 台湾生活着400多万客家人,他们来自同一个故乡——大陆。300多年以前,为了生
唱客家山歌、讲“阿姆话”、交流家乡信息、联络乡亲情谊、关爱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上海客家联谊会最近举行了成立25周年庆典活动,作为上海市在世博会期间的重点外事活动之一,吸引了众多媒体关注的目光。上海市领导会见了曾宪梓、何冬青、吴德芳、余国春等著名客家人士和海外侨领,高度评价这次客家人的盛会。一个民间组织为何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记者在活动现场进行了采访,从中领悟到该联谊会不愧为
“姐妹花”编客家山歌颂生活唱了40多年山歌的杨圣玉杨来珍最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姐姐杨圣玉在舞台上演唱客家山歌。 本报记者陈秀峰 摄 祖籍河源市龙川县的杨圣玉、杨来珍姐妹俩,从10多岁起就开始唱客家山歌,如今40多年过去了,退休后的姐妹俩重新加入到演唱客家山歌的行列中,从中寻找生活的乐趣,也为弘扬这一本土文化艺术发挥着余热。 妹妹杨来珍 自编自演山歌赞陈江颂
客家土楼王——承启楼
作者:暂无 期号:第5期 来源:民族画报·汉文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的重大问题。 承启楼的建造者是江氏家族第15代(最初迁到福建的那代算作第1代)后裔江集成和他的子孙们。建承启楼的主要原因是人丁太多,之前向别人买下的土楼五云楼不够住。 承启楼建成于清代
客家农耕礼俗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谢文娟 客家农耕礼俗起源甚早,它形成于客家地区贫穷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它是客家人的一种精神追求和心理愿望,同时也体现了客家人勤劳、善良、虔诚、朴实的民风民俗。随着人们对传统农耕文化的不断尝试和创新,客家地区形成了以下各种形式的农耕文化礼俗。 打禾秧礼俗 在客家农村,每年清明前就会进行早
山歌里的客家情怀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刘艳芳 不似中原的粗犷雄壮或严肃庄重,也不似吴越的缠绵哀婉或多愁善感,这是一支开朗乐观、明朗如泉的文化支流,一如这里的人们——可爱、可亲又可敬。他们聪明伶俐、勤劳勇敢而又平易近人。在那远久的历史上,生活对于他们来说是那么的艰辛坎坷,然而也正是这一方山水的长期塑造,使他们天性里有了与之相协调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