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梅州日报>  唱客家山歌、讲“阿姆话”、交流家乡信息、联络乡亲情谊、关爱

唱客家山歌、讲“阿姆话”、交流家乡信息、联络乡亲情谊、关爱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24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2版:梅州新闻

【入库时间】201209001

【全文挂接】

【全文】

上海客家联谊会最近举行了成立25周年庆典活动,作为上海市在世博会期间的重点外事活动之一,吸引了众多媒体关注的目光。上海市领导会见了曾宪梓、何冬青、吴德芳、余国春等著名客家人士和海外侨领,高度评价这次客家人的盛会。一个民间组织为何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记者在活动现场进行了采访,从中领悟到该联谊会不愧为客家游子温暖之家,充分展现了客家人的良好形象。

在沪客家人的“家”

客家人尊祖崇宗,客家游子思乡恋故土,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难忘“阿姆话”。当年,以李国豪院士为首的一大批知识分子落户上海,他们经常在周末、节假日聚会。1985年,成立“上海嘉属各校校友联谊会”的提议得到大家的赞同,这就是上海客家联谊会的前身,直属上海市委统战部领导。此后,联谊会几经更名,经历了上海嘉属各校校友联谊会、上海梅州知识分子联谊会、上海客家知识分子联谊会、上海客家联谊会四个时期,成为上海客家人唯一合法的市级法人社团,会员范围也扩展到在上海工作、生活、学习的客家人。他们唱客家山歌、讲“阿姆话”、交流家乡信息、联络乡亲情谊……

2005年,该联谊会根据来沪经商的客家人日益增多的情况,在内地率先成立客家商会组织——上海客联商会,随后又成立了客家青年委员会,目前联络会员800多人,凝聚力不断增强,知名度不断提高,影响力不断扩大。上海客家联谊会被会员亲切地称为“在沪客家人的家”。客家侨领乡贤曾宪梓、田家炳、何冬青、吴德芳、余国春、梁亮胜、李有权、李建华等应邀担任永久名誉会长、名誉会长等,为海内外客家社团所羡慕;更让人羡慕的是联谊会本身精英荟萃,会员包括三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五位梅州市发展战略顾问。这在客属社团中也是少有的。

情牵家乡人和事

上海虽然离家乡梅州千里之遥,但联谊会却时刻牵挂着家乡的人和事。当年联谊会成立不久,就专门成立了“嘉友科技经济服务部”,专门为梅州提供科技信息服务,派出技术人员帮助梅州建工厂和培训技术、管理人员;在嘉应大学创办以及申请专升本的过程中,李国豪院士和上海客家联谊会想方设法帮忙推进各项工作。

每年秋季召开的“欢迎考入上海的客籍大学生以及在沪客籍大学生座谈会”是联谊会的年度重大活动之一,联谊会的李国豪院士、江欢成院士、廖万清院士以及上海知名人士童从奇教授、丘峰教授、陈立侨教授等长辈,以他们的亲身经历谆谆教导学子们刻苦学习、努力成才、学成报效祖国。联谊会还专门设立了“彭淦波奖学金”、“李国豪院士奖学金”等,得到了曾宪梓等乡贤的大力支持,至今已为200多名客家学子颁发奖学金。2009年,获悉家乡柚子难销售的信息后,联谊会特地从梅江区城北镇等地购入大批金柚,3天便销售一空,第四天就把销售款汇回给村里的农民,家乡农民非常感激上海乡亲帮了大忙,了却了他们的一桩心事。

 塑客家人良好形象

上海客家联谊会既是客家游子温暖的“家”,更积极参与社会各项公益事业。联谊会开通了由上海市侨办主管的官方网站《客家之音》,创下了点击率最高达到106万人次/天的纪录,展现了客家人良好的形象。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第二天,联谊会立刻发动会员捐款捐物,三天之内便筹集8万多元交给上海有关部门,表现出客家人的爱心。天下客家一家亲,来沪找到联谊会就像找到亲人!有几位孤单老人病重,联谊会花钱请人护理;老人病逝后,联谊会为其操办后事,感动了他们在海内外的亲属。一位海外人士来沪旅游时突发急病,联谊会吴月兰女士积极帮忙联络医院、陪送就诊并帮助护理,当其因病情危重医治无效去世后,吴月兰女士还为其主持料理后事。

(本报记者刘军刘世锦)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