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土楼王——承启楼

作者: 日期:2014.11.17 点击数:9

【摘要】就是这一文化的重要标志。有人说,土楼是客家人从南方高山密林向中原故地深情回望的眼眸,是客家人对客居地激情拥抱的臂膀,寄托着客家人所有的光荣与梦想。 位于永定县高头乡的客家土楼承启楼建成于清代康熙年间,因为动工时间都艳阳高照、天公作美,所以又被称为“天助楼”。同时,承启楼是福建现存的最高大、古老的圆楼,也是文化内涵最丰富的一座土楼,所以又被称为“土楼王”。 2010年春节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在福建考察参观承启楼等永定土楼时强调: “客家土楼是中华文化瑰宝,是大家庭、小社会和谐相处的典范,希望一定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遗产守护好、传承好、运用好。” 方圆之间三百年 1986年,中国发行了一套“中国民居”邮票,其中福建民居是一座环环相扣的土楼,看起来像是一座城堡。这座土楼就是如今闻名遐迩的圆楼之王承启楼,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天刚放亮,晨雾还没来得及聚拢,承启楼里的人们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忙碌。豆腐师傅头顶着放豆腐的案板给附近餐馆送新鲜豆腐;肉铺师傅在楼正门里支起桌子开卖起来,妇女们肩挑着两筐青菜,往集市赶,守庙人也打开了保生大帝庙庙门,上香,敬茶…… 朝阳给天空涂上一层淡淡的红色,雾气依依不舍地在村子里游荡,将一切变得朦朦胧胧,若隐若现。承启楼的身影也变得淡淡的,隐隐约约,仿佛一切又回到从前。 人丁兴旺的历史 除了娶进来的媳妇,承启楼里的人都姓江。他们祖籍在河南“济阳”,祖上是明末元初从河南辗转迁到福建的客家人。在当时兵荒马乱的年月,他们只得采取家族聚居的方式,互帮互助,解决温饱、防卫等直接关系生存的重大问题。 承启楼的建造者是江氏家族第15代(最初迁到福建的那代算作第1代)后裔江集成和他的子孙们。建承启楼的主要原因是人丁太多,之前向别人买下的土楼五云楼不够住。 承启楼建成于清代康熙年间,花了三年时间盖成,因为建造期间都艳阳高照、天公作美,所以这座楼又被称为“天助楼”。同时,承启楼是福建现存最高大、古老的圆楼,所以又被称为 “土楼王”。承启楼从外到里由四个同心圆的环形建筑组成,外高内低,楼内有楼,环环相扣。外环楼直径73米,周长几近300米,共4层,总高12.4米。生土夯筑墙体,底厚1.5米,顶厚0.9米,每层用抬梁式木构架镶嵌泥砖分隔成72开间。第一、二层外墙不开窗,只在内墙开窗,从天井采光。第一层主要做厨房、膳厅,第二层主要用于储藏谷物。第三、四层做卧室。各层均以内向挑出的环形走廊作通道,并有四道楼梯,对称分布于楼内四个方向,作为楼层间上下的通道。第二环为两层楼,每层设40个房间,为会客的场所。第三环为单层,设32个房间,为私塾。第四环为中堂。 土楼,是客家人从闽西南高山密林向中原故地深情回望的眼眸,是客家人对客居地激情拥抱的臂膀,寄托着客家人所有的光荣与梦想。承启楼里建筑的诸多 “讲究”也隐藏着江集成和子孙们的诸多期盼。地理位置上,背靠大山,面向溪水,为上风上水之地,希望入住后人丁兴旺,人才辈出;总体设计上,根据后山山脉走向设计成椭圆,达到与大自然和谐之效.具体布局上,按五行九宫、八卦原理设计,整栋楼就是一个八卦之城;楼内有阴阳两井,象征阴阳调和;排水设计也暗藏玄机,污水顺着三条明沟和一条暗沟先从南大门往东流出,再往西流去,楼主希望以此来表示花钱有计划。 承启楼全楼有400个房间、占地5376平方米,鼎盛时期曾经居住着80多户600多人。后来,承启楼也住不下了,又在五云楼和承启楼之间建了世泽楼。五云楼和世泽楼为方楼,承启楼是圆楼。方圆之间共同见证了江氏家族集成公这一支人丁兴旺的历史。 承前祖德与启后孙谋 作为一个农民,江集成一生先后买下和建造了规模如此宏大的土楼,这在农村实属罕见。至今,高头乡还流传着江集成治家有方、克勤克俭、善用心计的故事。一日,友人托儿子来找江集成借钱。当看到一身补丁衣服的江集成时,穿戴入时的后生大为惊讶。饭桌上,面对后生难以下咽的蒸红薯,江集成捡起最大的连皮一起吃了。经过观察,江集成觉得把一大笔钱交给大手大脚的后生不放心,最后决定让他父亲亲自来取。 生前,江集成请了当地的一位学究,为承启楼的大门和祖堂各撰一副楹联,作为对儿孙谆谆训教的箴言。大门楹联为: “承前祖德勤与俭,启后孙谋读与耕。”身为农民,江集成无疑懂得创业必备勤劳与节俭品德的重要性。祖堂楹联为: “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必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宜重法人伦。“这副楹联劝导人们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不要计较你我得失,同住一楼,要和睦相处,充分体现土楼重视“兴诗立礼”,渴望“宅焕文明”的思想境界。 正是在楹联的警示和长辈们的教诲下,三百年来,承启楼的子孙们共学堂、共厅堂、共楼梯、共饮水、共走廊、共客厅、共大门出入,和谐共处,共同成就了这一家族的辉煌。据了解,从建楼至乾隆九年间,承启楼有32人考取了进士、贡生和举人,这些有“兄弟选魁”、“世德书香”等牌匾为证。近些年,承启楼还走出了80多名大学生,其中有的还拿到了博士学位。 与跋涉自古老中原的祖上一样,承启楼的后代也没有停下迁徙的脚步,他们很多还踏出国门,走向海外。他们取得成功的同时,也时刻牢记着自己的身世。1962年,从这里走出、旅居海外的华侨在承启楼边捐资建造了一座圆楼侨福楼,这座圆楼是当地最晚建立的一座土楼。 2010年春节期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考察福建,参观了承启楼等永定客家土楼,称赞“客家土楼是中华文化瑰宝,是大家庭、小社会和谐相处的典范,希望一定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遗产守护好、传承好、运用好”。 仰望土楼,初升的朝阳将土楼映照得金碧辉煌。新的时代,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讲究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的土楼,精神将会给更多的人以启示。 生活在土楼 承启楼所在的地区位于福建边远山区,农田不多,除了水稻,山上的柿子树和茶树是这里的主要农作物。以往,农闲时节,土楼里的人家主要是互相串门、喝茶、打牌,一派宁静、闲适的农家生活景象。 然而,随着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游客纷纷慕名而来,这里的旅游业也得到开发。刹那间,深山里的土楼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一下被推到传统文明与现代文化交流的最前端。商业化气息在土楼里弥漫,土楼人的生活方式也悄然发生着改变。但记者深入调查后却发现,表象背后,土楼人勤劳、乐观、闲适、以和为贵的心态依旧。 江友于:新时代的土楼楼长 很早以前,客家人地区就有了族长(年长有威望者)及其管理制度。族长有绝对的权力率领大家,可代表全楼和家族人对外行事,土楼中的祖堂就是行使权力的地方,族长在此主持族人议事、祭祀,安排各种事务,调解各家关系。江友于的祖父曾是承启楼的族长,也是最后—位传统意义上的族长。因为之后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族长制度也随之终止。 2008年7月,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每栋土楼需要选一位楼长来负责本楼防火、卫生、对外联系等方面的工作。选举时,每户1张票。当时,有24户在家参加了投票。今年60岁的江友于当时得到21张选票,以绝对优势当选。 祖父当过族长,他这次被选上楼长,江友于说, “很巧合”。但他认为,当选的原因主要是人缘比较好,处事比较公平,人家也愿意听。这一点和他祖父能当上族长的原因基本相同。 问起族长和楼长的区别时,江友于说,因为承启楼、五云楼和世泽楼都是一个大家族,因此三座土楼只有一个族长;现在,每座土楼都有楼长。原来族长德高望重,管的事务包括方方面面,现在虽然也有人来找江友于帮忙协调矛盾,但楼长职责主要限于维护楼内卫生,另外协助乡政府处理其他事务。 江友于在漳州有一家棉花厂,一般9月份出去,第二年1月份才能回来。现在当了楼长,他说出去的时间少了很多,希望尽职尽责,不辜负大家的信任,将承启楼所代表的客家文化和精神发扬光大。...

【年份】2014

【期号】第5期

【全文挂接】 读秀挂接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