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园中坜警界刮起学客家语之风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四海客风】
“您好,有什么事情需要为您服务的吗?”桃园县中坜警界的民警于近日掀起热烈学习客家问候语之风。据悉,中坜市设籍人口已达37万多,其中客家籍人口占一半。当地民警为落实在地化及拉进与客家乡亲距离,于5月下旬敦请中坜小学特聘客语老师,教导学习客家问候语,他们的学习意愿非常高,纷纷主动报名参加
-
客家文化书法展在河南博物院开幕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四海客风】
近日,由河南省文化厅、外事侨务办公室、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办,河南省博物院、河南省客家联谊会承办的“张万庆客家文化书法展”在该省博物院开幕。本次展览用书法的形式讴歌一个族群的古今史话,分为客家史诗、客家圣地、客家名人、客家建筑、客家习俗、客家妇女、客家文艺、客家教化和客家精神九个部分、五十
-
智能手机让我贤惠的客家老婆变成懒婆娘
-
作者:暂无
来源:南方都市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话说俺的老婆,本来是声名在外的勤劳贤惠的广东客家妹子,自幼挑水洗衣做饭带弟妹样样精通,长大以后也是手脚麻利勤快无比。以前家务基本不需要我做的,过年过节回娘家都是她自己下厨,1个小时不到就可以整出一大
-
广西贺州八步镇语言生活调查研究
-
作者:朱格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贺州市 八步镇 语言使用 语言能力 语言态度
-
描述:法对其进行分析探讨。力求以详实的数据为基础,通过多层次分析,得出较为科学的分析结果,为多民族、多族群地区的研究提供案例,对制定民族语言工作中一些列实际问题提供一定依据。文章以语言态度理论、语言能力理论以及言语社区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获得调研数据,运用Access数据库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辅以录音纪实、访谈、入户调研以及实地观察的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补充、验证,确保结果有效。研究结果表明:贺州八步镇语言生活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在年龄方面,学生群体(7—12岁)对母语忠诚度、母语使用以及语言能力上均比成年人群体(22—76岁)低。学生群体的语言态度随着年龄减小显著降低,低年级的学生在家中普遍用普通话与父母交谈,部分人甚至认为普通话比母语更亲切。成年人群体中,语言能力、语言态度与年龄呈显著的正相关,多语多方言现象在成年人群体中表现的更为明显。在族群方面,贺州市八步镇各族群语言接触频繁,族群之间相互认同度较高,多语多方言现象显著。语言能力方面,八步镇各族群中都人的多方言能力最强,能熟练听说一种以上其他族群语言的比例为贺州八步镇所有族群中最高的,与之对应的是客家人的多语多方言能力是所有族群中最弱的。语言态度方而,客家人自我认同及被其他族群的认同度较高,本地人在母语是否好听的调查中,选择十分好听的比例是最低的。贺州八步镇各族群之间的相互认同,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出了语言的强势与弱势之别。结论:语言使用者对语言的态度和评价主要取决于语言的社会功能、使用人数和使用地域等因素。具体表现为:强势语言影响语言使用者的语言态度;家庭环境对语言使用者的语言能力和语言态度有显著的影响;不同年龄、性别的语言使用者的语言能力及语言态度有明显不同。
-
两岸客家文学同根同种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冷剑波
对话人物简介
古远清教授出生于梅县梅西大坪镇西山村赤岭头,1953年毕业于大坪程风中学,1959年毕业于梅县高级中学,196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曾任香港岭南大学客座教授,现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中文系教授、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主席、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在国内
-
《客家足迹行》:书写客家影像志
-
作者:暂无
来源:侨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百集大型系列节目《客家足迹行》以记者行走体验的形式,采用“纪实+体验”的“快速纪录片”拍摄手法,探寻客家迁徙历史,发现客家文化传承,反映客家作为中华民族一个独特民系的迁徙历程、文化传承以及当下的生活状态。
俗话说:“有阳光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客家先民历尽艰辛,以其独特的生
-
主场未能晋级,球迷不离不弃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主队球迷呐喊助威
梅县队庆祝进球。(钟小丰摄)
昨日下午三时,记者来到曾宪梓体育场时,已有3000名球迷陆续进场观战梅县客家足球队对青岛鲲鹏队的足协杯首战,比赛开始后,依然有不少球迷陆续进场。从参与维持赛场秩序的民警那里了解到,本场比赛入场球迷约有5000人。而足球名宿容志行、前国脚马明宇也来到
-
客家“路趣”
-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钟瑞华
笔者的老家在兴国的农村,昔日,有一路景,蛮有看头。
老屋临近大路,每逢圩日,早晚总能看见熙熙攘攘的人群,清一色的男性在前,女性在后,前边的嘻嘻哈哈,后边的叽叽喳喳。若偶有一小伙回望,立即有一少女(少妇)脸红,此少女(少妇)便成了被人取笑的对象。临近圩口,少了空旷,多了拥挤,两套人马很自然
-
客家人的风俗
-
作者:暂无
来源:赣州晚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赣州市红旗二校五(5)班 曾姝瑜
朋友,当你们乘坐K2公交车时,就会很有亲切感,因为每当车子经过一站时,就可以听到三种语言的提示语,第一种是建议推广的普通话,第二种是世界通用的英文,最后一种就是亲切的客家话了。假如你是客家人,听到自己家乡的语言,你一定会觉得有种家的温暖在你身边。
一千多年前,
-
客家人的“二人转”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花朝戏是流行于东江流域紫金、五华、河源、龙川、惠阳等客家话地区的一个地方小剧种。它用客家话演唱。其鲜明特点是客家民间音乐语言和客家民间文学语言的有机结合,唱腔清丽悦耳、朴素健朗、通俗易唱;唱词和道白运用诙谐,隽永的双关语和歇后语,形象生动;表演载歌载舞、气氛热烈,以表现客家山区农村生活见长,为群众所
上页
1
2
3
...
8
9
10
...
23
24
25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