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WEDDIN GIND IN THE HAKKA WA
-
作者:暂无
期号:第8期
来源:焦点·风土中国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客家风味,既让我们看到汉族南迁后与岭南百越民族文化上相互吸收、融合的趋势;又能感受到客家婚俗的独特魅力:那就是客家人的婚俗至今还保留着古朴淳厚的婚姻习俗,体现出强烈的中原古风。 从历史上的情况来看,客家人的婚姻礼仪,遵守了中原古婚礼中的纳采(提亲)、问名(夹八字)、纳吉(过文定)、纳征(过大礼)、请期(择日)、亲迎(迎亲)等?? “六礼?? ”(约先秦时代形成的,结婚必经的六道手续)。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原地区的婚礼已经随时代变化,变得简单化和自由化了,但客家的婚礼仍然据中原古礼进行,所体现的中原文化传统甚至比中原地区还要明显。当然,随着时代变化且与当地文化相互融合,现在的客家人缔结一门婚姻,已不再严格恪守“六礼”制,但基本程序还是保留着,如“合八字”“讲彩礼”、“定日子”、“报日子”等,仍是传统“六礼”的延续。“六礼”中的很多仪式我都无缘亲见,只是从当地德高望重的嫁娶理事先生李洪涛那里听来的。但其中最重要、最热闹的迎亲环节我是亲历了,并用图片留下了一幕幕热闹场景。 一大早,古老的江氏客家围屋重又焕发了活力,成了欢乐的海洋,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笑容,每个人嘴里都道着吉祥。大红的喜字、大红的灯笼、大红的喜联,围屋的一砖一瓦都散发着喜庆的气息,迎接那即将在此举行的别开生面的婚庆仪式。穿戴一新的新郎,拜完祖宗,谢完父母,就在几个“车郎”(都是男方本族未婚青年)的陪同下抬着轿子,一路吹吹打打前去迎亲。同时,送“祖桌”和??拜帖到女家,祭拜女家祖宗和祠堂,以告知新娘祖宗他们的婚事,求得同意和祝福。大红的轿子一抬到门口,新娘家人就迎了出来,拜了祖宗以后,新郎进门拜岳父母,并给众亲友敬烟,给新娘的弟、妹和侄子、侄女发红包。此时,新娘也做着出嫁前的最后准备,分“姊妹带”给亲兄弟姐妹,表明自己虽然出嫁,但是姊妹情谊不会因此而改变。吉时一到,迎亲的队伍出发了。走在前面的是由四人扛着的一座古色古香的红轿子。跟在后面的是伴娘和伴郎,他们有的手提礼品、有的肩挑着嫁妆。紧接着是乐队和放鞭炮的队伍,欢快的乐声和劈劈啪啪的鞭炮声响久久地回荡在这个小山村里。迎亲队伍来到老屋前时,新娘子经过摸柑桔、三牵出轿、踏瓦、遮米筛、过炭火等具有戏剧般的婚俗场面后,新娘由新郎牵着,喜娘在旁边撑着红伞,罩着新娘,朝老屋内走去。 跨过门槛时,另一位喜娘拿着装有小杯子和筷子的筛子在新娘头顶上晃的“哐当哐当”响,以把跟随新娘而来的小鬼吓跑。新郎新娘到厅堂后,理事先生点烛烧香,一边点,一边说着吉祥话:“龙烛点起亮堂堂,新郎新娘来拜堂。夫妻两人同下拜,早生贵子进学堂。” 这一切就绪后,就开始拜堂。大厅摆设香案,东边站父母、长辈,西边站外戚,北边站房亲,南边站小辈。拜堂前,外家给新郎挂红,用五尺长的红布披在新郎身上。口念:“手拿幡红五尺长,一心拿来扮新郎,扮得新郎生贵子,早生贵子中个状元郎。”拜堂时,新郎站左,新娘站右,由理事主持仪式: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四夫妻对拜。 拜完堂,接下来就是举行“合”礼,即俗称“饮交杯酒”,客家人又叫“交亲”,俗语有云:“娶老婆,望交亲。”以前这个环节是在入洞房后举行。他们为了弘扬传统婚礼,呈现给大家一个完整的客家婚礼过程,就特地把“合”礼在老屋里举行。这个婚俗过程,当时广西电视台也进行了拍摄。这“合”仪式是这样的:先摆好一张书桌,点亮两盏灯,一壶酒,三个盘子(分别装有槟榔、茶叶、鸡臂蕾,即鸡腿,用红纸扣住),另有装在碗里的已煮熟的两个染红的鸡蛋。新郎新娘并立在桌前,新娘将鸡蛋剥去壳,放回碗里,然后斟两杯酒,请新郎吃蛋饮酒。新娘则侍立一边,以示尊敬,这就是客家传统风俗的“合”礼仪。其桌上摆的东西,每件都有特别的含义:两盏“灯”,必须是新的,以示新添双丁;“槟榔”谐音为“畀郎”,畀,给也,意为从今起新娘就属郎家的人了;“茶叶”,以“茶树”的极强的孳生能力,祝后代繁盛;一对“鸡臂蕾”,以祝夫妻白头偕老,生活幸福,也有夫妻协力,胼手胝足创建家业之意。每一礼仪,都被客家人赋予良好的意义,祝福新人开始甜美的生活。 一对新人礼成之后,婚宴开始了。客家婚宴既是客家人生活风俗的重要见证,也是客家人注重礼仪的重要标志。不懂婚宴礼仪,会被视为没教养。宴席座次一般按辈分,年纪大小或职位高低而论,请外客上座,座次顺序是亲、友、族,大都请外公或舅母坐上席。茶酒先斟给客人,米饭先盛给客人,吃菜请客人和长者先动筷。整个婚宴礼仪习俗过程由乐队指挥着,通过吹打乐把婚礼喜庆的气氛不断推向高潮。在婚宴上,每上一个菜,都要吹上一曲,吹的曲目都不一样。一些内行人或经常参加婚宴的人不用看托盘,听唢呐就知道上什么菜 新婚之日,请唢呐花轿迎亲;在围屋里举行拜堂仪式;举行“合”礼??客家婚俗之中最引人注目、最具人文价值的婚恋仪式,我们都在这百年老屋里一一亲见了,感受到了古老婚俗的传统魅力,感受到了客家人独特的婚俗文化。
-
“闽籍画派”,从梦想到现实
-
作者:暂无
期号:第9期
来源:市场瞭望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的境地。 不过,令人欣喜的是,随着8月8日“锦绣海西——福建当代美术(晋京)大展”在中国美术馆的隆重开幕,画展在京引起轰动的同时也引起了美术界对“闽派”当代艺术的高度关注。那么,福建需不需要一个画派?一个画派的形成又需要具备几方面的条件? “闽派”未来之路向哪走、如何走?带着这一连串的问题,记者参加了画展期间召开的“锦绣海西一一福建省当代美术(晋京)大展学术研讨会”,聆听众多国内著名美术评论家及艺术家热议“闽派”,探索“闽派”实现梦想之路。 “闽派”地域性有“国际范儿” “画派虽是在某个特定时期被大家所认识,但一个流派的形成,是在历史的实践及不断总结探索中自然形成的。不管明不明显, ‘闽派’美术风格应该说是长期存在的。而从中国美术史研究的角度来说,福建地方艺术存在的价值也是有目共睹。”正式提出“闽派”概念的中国美协理事、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王来文表示。 长久以来,闽籍画家人才辈出。从宋、明宫廷画家到清代扬州八怪,以及这期间涌现的张瑞图、黄道周、曾鲸、吴彬、黄慎、上官周、华岩,再到近现代的陈子奋、郑乃珧、宋省予、沈耀初、李耕、李霞等著名画家,无不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但是,由于受到地域和历史的原因,过去,“闽派”美术在对外展示方面较为欠缺,正如其地理位置偏居东南一隅,“闽派”美术有被边缘化倾向。 然而,改革开放后,随着福建经济的不断发展, “闽派”美术的独特风格口益凸显,尤其是漆画、国画、油画、水彩画以及雕塑,在全国更是名列前茅。这其中,一批以当代福建面貌、自然风貌、历史演进和地域风情等为创作题材的“闽派”美术作品,在涵盖了妈祖、船政、畲族、客家、红土地等特色文化的同时,也表现出福建人开放、包容的胸襟,使“闽派”美术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 除了具有地域特色, “闽派”美术作品,也是多元文化交汇的结晶。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前所长王镛说,自己所带的第一个研究生便是福建人,具有鲜明的福建人性格特征,现为美国某高校讲师。在王镛看来,福建人性格中所具有的极强的海外拓展意识时常体现在绘画当中,而这种以中国传统美术为根本,适当吸收借鉴西方美术精髓的表现,不失为“闽派”的一大优势。 持同样看法的还有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他说, “假如不具有全国领先水平,没有国际性视野,那么这个‘地域性’就变得比较狭隘,但是,闽派’的地域性却很‘国际’。” 领军人物是关键 那么, “闽派”是否仅仅凭借其历史文脉和地域特征便可形成?创作队伍中的领军人物是否对“闽派”的确立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答案是肯定的。 一个画派的领军人物是决定一个画派能否发展和延续的关键因素,这是研讨会上几位专家的一致意见。对此,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刘龙庭就这一观点做了具体的阐释。刘龙庭将此次福建省当代美术(晋京)大展的参展作品,用“密、浓、稠、重”四个字进行了概括。他表示,以此次展出的国画为例,三位著名闽籍国画家林容生、翁振新和王来文的作品“就好比炒菜放的香油,很提味!”。其中,翁振新的作品代表了一个“密”和一个“浓”,而王来文的作品简约却不乏厚重,文人气息浓郁,可谓是“稠”和“重”。 江苏省著名画家喻继高也十分赞同“领军人物说”,他说, “画派形成必然有一个旗帜,大家都跟着学。所谓派,是指创作思想、手法、风格相近,才能形成一派。” 从历史上来看,任何一个被称为流派的群体,均是由群体组成,同时具有领军人物。如长安画派,从早期的赵望云、石鲁,再到他们的学生,都是以表现黄土高原那种苍茫厚重的景象为主,形成了大西北特有的雄浑、古健的艺术风貌。 对此,王来文告诉记者, “在历史上,或者在当下,没有一个群体,就无法形成一个画派。而这个群体在创作的主张、理念、艺术趣味,乃至风格和技法等方面也具有趋同性,同时这种趋同性也需要持续相当一段时间。” “晋京”亮相只是第一步 “这个群体是否成熟, ‘闽派’领军人物能否被业内广泛认同还有待时间考证,但可以肯定地说,此次展览让不少人对‘闽派’的特色艺术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王来文说,在本次参展的各个画种里,漆画占了比较大的分量,设立了一个单独展厅进行集中展示,这就是福建美术特色之一,也是“闽派”的特色。 针对“闽派”美术特色种类漆画,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刘曦林这样告诉记者, “如果说‘闽派’这个概念成立的话,可能是以福建的漆画来打头!”他坦言,就当代美术水平而言,福建与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一些美术强省还存在着一些差距,处于第二梯队向第一梯队迈进的过程当中。但他认为这个过程是可以完成的,此次展览已向大家显示出“闽派”所具有的综合实力, “闽派”是“在这个档次上的”。 当记者向王来文转述刘曦林的此番评价时,他认为此评价十分中肯。王来文表示,漆画是“闽派”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保持特色,并不断强化,同时“闽派”中的国画、油画、水粉、雕塑等也都要保持不断的探索前进。 记者曾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段对于“闽派”国画家的描述:这个群体在姿态上是“低调”的,但是他们的学术目标却是“高迈”的。他们苦苦探索,试图找出一种清晰的、符合八闽山水特质的笔墨语言,为形成具有鲜明风格的“闽派”风格甘作“吃螃蟹的人”。 不论是漆画、国画,还是油画、水粉、雕塑。一个流派的形成牵涉到人文、地域、历史等诸多因素的积淀与传承,要得到社会的公认极为不易。而就目前而言,福建省美术创作无论在学术理念上还是材质运用的探索上都有突破,逐步形成了以“智、仁、秀、灵、雅”为特色的独特风格。 “‘晋京’展是福建美术界在新时期迈出的坚实脚步,是一个新的开始。今后,我们仍将继续开展以推人才、出作品为核心宗旨的美术活动,加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让我们“闽派”的风格更加凸显。相信通过这次‘晋京’展,福建的美术同仁们将以更加自信的胸怀和开放的理念,共同走向国内美术界前沿。”王来文充满希望地说。
-
李庄古镇:寻找消失了的爱情
-
作者:暂无
期号:第5期
来源:四川画报·旅游人文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人影,使李庄白肉在“形”上达到最佳,给人以美感。片出的白肉必须肥瘦均匀,晶莹剔透,每片长20厘米,宽10厘米,厚1至2毫米,肥而不腻,爽口化渣,无穷回味。文昌官坐落在李庄古镇附近石牛山上的文昌宫闻名遐迩
-
粤人视“务实”二字力重千钧
-
作者:暂无
期号:第8期
来源:黄金时代(社会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民的尊重,又不掩饰自己的观点,给人印象深刻,其“广东人优点是务实,缺点是太务实”之论,不也是求真务实作风的真情流露吗? 法国史学家、哲学家丹纳认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 吾粤务实之风由来已久,“务实”作为粤入主要价值观,吸收了中华文化实事求是的养分,且受欧风美雨浸润,有自身的地理环境、历史和传统之根撑着。 离开缔造文化的人群而谈论文化特性,无异于在沙滩上建造高楼大厦。追溯岭南文化务实之风的根源,最好从人的因素开始说起。 岭南的第一代移民,无疑是岭南文化的“开山祖师”。这群“开山祖师”,就是2200多年前秦始皇的数十万南征大军。他们绝大多数是来自中原的赳赳武夫,少数人是随军文书、官吏、工匠、工程技术人员,而非耍笔杆子的文人雅士或者著书立说的诸子门生;他们远离故土,深入当时生产力十分落后的野莽之地岭南,秦朝灭亡后他们归家无望,只能跟随统帅赵佗在岭南落地生根:他们白手起家,首要任务便是解决生存问题,也就是解决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问题。 我们不妨设身处地,站在南下秦军的角度去思考其处境,当时岭南地区的物质条件之恶劣,让广东最早的移民们深深体会到生存的艰难,因而这帮军人只能务实而不可能务虚,他们只能讲究实在,而根本不可能追求游离于物质之外的一切“虚”的东西。 所谓物质决定精神,创始岭南文化的人群和岭南文化的基因,从一开始就打上了“务实”的烙印。 务实精神为粤人骄傲 2200多年来,岭南文化的血管里顽强地流淌着“务实”的血液。不管环境和时代如何变迁,粤人始终固守着务实之风。 古时交通落后,岭南与中原天各一方,且有五岭阻隔,一道皇帝圣旨从京师加急送到广州,中途不知要累死多少骏马。这种“山高皇帝远”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岭南受中原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像其它地域那样深且广,加上岭南文化在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之前便己成雏形,因而“儒性”相对淡薄,儒家文化中注重形式、讲究等级出身等“务虚”观念对粤人的影响不大,也自始至终没有成为粤人的思想枷锁。 从明清到近代,因广东处于大陆与海洋的交接点,又由于对外贸易频繁,西方人的坚船利炮总是从这里打开缺口。饱受屈辱的经历,也使粤人更懂得“务实”的价值远在“务虚”之上。 粤人信奉并践行务实精神,实在是人群、环境与时代相互作用的结果。粤人的务实,既是环境与时代造就的,也是血泪熬出来的。 有人认为,粤人天生缺乏一种务虚的“政治素质”,而搞经济建设、商品经济,务实的粤人个个是无师自通的行家。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在近代与现代,中国的变化,总是从南粤开始,不管变化是政治的还是经济的。广东是中国近代先进思想、革命理论、文化、教育、科技、民族工业、民族资本主义的策源地、发源地、先驱、先行者和大本营! 近代以来,正是源自广东的先进文化思想、变革和革命,辐射全国,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中国,对中国的革命、思想、文化、科技、经济等方面的贡献之大,影响之深,任何一个省市不可比拟! 为什么中国近代政治的改造与思潮的变革由广东的有识之士掀起狂潮呢?不能不说,这种改造与变革是由务实精神推动的。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27年北伐,广东是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的前线、新事物传入的窗口、近现代维新、革命的策源地。近代中国被迫打开国门之后,一直被视为边缘文化的岭南文化显示出强大生命力。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粤人得风气之先,在中国大部分地区还受困于浓厚的封建思想时就已主动向西方学习现代科学与民主思想,寻找救国强国的真理,从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到孙中山,广东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得到革新发展的岭南文化从广东辐射全国,在近现代中国现代化民主化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务实”二字,力重千钧 在改革开放年代,粤人的务实精神更多地体现为“敢为天下先”。从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看来,广东变成什么样子,将是中国未来变化的重要指标。 广东文化名人徐南铁说过,广东的务实之风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吻合,是对虚夸时代的反驳,是社会从政治至上转向经济为先的需要,是破解计划经济困局的良药。由于广东在改革开放中所取得的突出成就,“务实”就作为广东的经验而成为整个中国对粤人的概括和赞赏。 粤人很少扎堆谈论国家事务,或关注和议论他人生活,他们脑中想的多是我得做什么,而不是我得去想什么。“务实”二字,力重千钧。欲当大任,须是笃实。搞建设,谋发展,须有实事求是之心,无哗众取宠之意,兴求真务实之风,戒形式主义之弊。在改革开放的最 大“实验场地”,粤人将岭南传统文化中的“务实”因素发挥到极致,创造了“多干少说”、“只干不说”、“先干后说”等发展经济的原则。 比如,当全国大小城镇纷纷大兴土木,兴建政府大楼、花园广场的时候,广东则忙着大搞工业。如今,若从城镇面貌上论断,广东的面子似乎挂不住。但广东人不在乎,只要真金白银到手,管他什么面子不面子。 不久前,一位作者在新民晚报发表了《说上海话是没有文化的表现》 一文,引来上海市领导过问此事,责任编辑被停职。有趣的是,广东省民革副主委、省政协常委刘纪显在广东省第十届二次会议上提出:30多年来,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节目总爱拿广东人的语言来取笑,这种通过语言丑化、矮化广东人的做法对广东人不公平。对此,不少非老广、在粤新客家纷纷为老广们打抱不平,认为春晚节目里的广东人形象偏于负面,若不是歧视,也是一种偏见。而大多数粤人则一笑了之,表示“无所谓”,他们并不在乎别人怎么说,而只在乎自己做成了什么。 这种现象,颇为传神地表现了粤人的务实精神。由于存在主义和实用主义明显地体现在粤人身上,他们的行事作风低调而务实,很少夸夸其谈,或就某件大事大加感慨或评论,也很少有闲情逸致的去抒发情怀,但却会一直关注和关心着。他们面对纷争的态度是用行动来表达,方式很清晰很实在,然后在外人的一片嘈杂声中继续做着实实在在的事情。 这就是粤人,视“务实”二字力重千钧的粤人。
-
叶大鹰 胶片上的红色理想
-
作者:暂无
期号:第9期
来源:东方养生·上半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圈里,叶大鹰专注红色题材,却很少借用自己的身份来造势。2009年,叶大鹰的《天安门》在建国大业》的光芒中淹没,其中的情结让人感慨。 红色理想 叶挺英年早逝,叶大鹰本人完全没有对叶挺直观的记忆,他总是重申自己不是高干子弟,不过是一个普通知识分子的儿子罢了。然而红色家族的那种荣誉感,一直围绕在叶大鹰的身心之中。他很小就会背叶挺那首著名的《囚歌》。 作为叶挺的后人,这个身份一度让他觉得肩头很重,“我偷一个西瓜,人家说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是革命后代啊!我上学表现好,人家说,你是应该的,你是革命后代啊!我拍电影,拍革命题材,人家认为理所当然,你是革命后代啊……叶大鹰认为自己从来没有沾过高干子弟的好处,也许原因就在此。” 随着个人的成长,红色子弟的身份一度远离他的生活。1975年,叶大鹰高中毕业后,成了一名四级钳工,“在我的记忆里,那段生活是一生中难得的一段快乐时光,无忧无虑非常开心。在技工学校两年,第一年每月13块钱,第二年15块钱,毕业到工厂就41块啦!有钱得很啊,每月都和工友们出去大吃大喝,轮流请客。好像四五个人吃喝一顿也就不到五块钱。直到1978年恢复高考,我的好日子终于告吹,呵呵!” 高考恢复后,压力也随之而来。叶大鹰方才觉得人生要有个目标,要去奋斗。因为艺术院校不考数学,他就选择了考北影,而当时,几乎所有家人都希望叶大鹰选择物理学科。对于这个意外之选,叶大鹰倒觉得是件幸运的事。他从小到大好像一直在做一种努力,总想把最不现实的梦想,在生活中找一个释放的可能。电影创作这个意外的选择,终于让他有机会把那些不着边际的幻想变成现实。 把那些不着边际的幻想变成现实……其实,这句话隐含了许多期待。 时光回到1927年,在当时的主流力量眼里,共产主义同样属于“不着边际的幻想”,那个时代,叶挺们是用枪杆子证明了不着边际的幻想可以变成现实。 而在今天的和平年代,叶大鹰用胶片来把不着边际的幻想变成了现实,实现了他与红色有关的理想。 最早,他和王朔一起搭档拍摄的处女作《大喘气》,完全与红色电影无关。在公众的视线里,他也一直默默无闻。真正为他带来转变的,是在拍摄《红樱桃》、《红色恋人》后。正是这些红色题材电影为他赢来了声誉。 成长在红色家庭的叶大鹰,拍革命题材电影似乎成了顺利成章的事情。而事实上,叶大鹰自己却总想与主旋律以及“红色后代”的背景“划清界限”。 他没有在任何官方电影机构挂名,他只是一个“个体户”,一直都以体制外的身份从事影视工作。首先,在他的眼里,他拍的红色电影不是主旋律,从根儿里讲都是商业电影。所以,他的红色电影好像总是不够“红”,当初《红色恋人》是这样,现在的《天安门》好像又是这样……在这个过程中,他找到了“红色”之间的差别,真正钻进了红色人物的内心世界。 叶大鹰在一篇博客中写道:“每次读到那些革命前辈的书,听他们的故事,我的心就特别疼,特别想放声大哭!一个政党是有命运的,有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一个过程,所以,当个人的命运和政党的命运交织起来的时候,难免会产生悲剧。很多早期的革命者都有非常不容易的人生经历,所以你看了之后就会痛苦,觉得心特疼。” 2008年,汶川地震。叶大鹰第一次在博客中,明显表述出自己对出身红色家庭的自豪,那是为叶挺独立团在抗震救灾中勇敢的事迹——“你们无愧于铁军的光荣称号!兄弟们,为你们骄傲!向你们致敬!” 飘逸人物 在中国的电影导演圈里,叶大鹰一直以一种另类的生存方式而存在,却并不边缘,他一方面尽量摆脱红色子弟出身带来的光环,生怕与大家疏远;另一方面,他又在明确地享受着品质生活,不再纠结于“因为你是革命子弟啊”的束缚。 事实上,如果我们了解一下中国的革命史,就知道其祖父叶挺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阵营中,也是个飘逸人物,最不在乎规矩。叶挺是一个自尊心极强、性格极倔强的人。广州起义失败后他不服从中央李立三和驻共产国际代表王明的压制,愤然脱党出走。那一次脱党,也让他在共产党阵容中,变得极其特殊。 组建新四军后,叶挺也仍然属于特立独行的个性人物。叶挺仪表堂堂,穿着整洁,平时不是穿黄呢将军服,就是穿皮夹克、西装等便衣,很少穿新四军的深灰色制式军装。到部队视察时,他喜欢以马代步,带的副官、参谋、卫士等随行人员也比较多,前呼后拥一大帮。叶挺单独吃小灶,还从广东带来一个厨师。他的交际活动较多,常叫他的厨师做些广东客家名菜,邀请军部领导同志、来访的国内外人士、国民党三战区驻新四军的联络参谋,以及随他来新四军工作的老朋友一起聚餐。 所以,新四军组建初期,项英主内部训练,叶挺主外部沟通,争取各方力量支持,这与他的飘逸性格很登对。 与祖父同出一辙的是,叶大鹰在生活中也喜欢格调。比如,他喜欢高尔夫,最初是自己打,偶然的机会知道了全明星高尔夫球队,他像找到组织一样乐坏了,立刻加入,从此多了许多打球的理由和机会,跟着球队四处奔走。叶大鹰同样有祖父那种敢想敢做敢说的气势,出于对美感的追求,他邀请张国荣来出演共产党员,开了请港台演员出演红色人物的先河。 叶大鹰直言,“我是在替主旋律电影背黑锅,它们内容干巴巴的,长期给观众形成了一种不好看的印象,那不是创作,是生产,事实上它们跟追求,跟政治理想都没关系。《天安门》尽管在市场上被冷落,但‘人民万岁’的主题是这个片子不同于其他献礼影片的关键。在影片里,我们同样充满了对开国领袖的一种情感,不一样的是,我们用普通百姓的故事来讲述,突出的是最后毛主席那句话:人民万岁。”
-
红色绿色客家行梅县旅游马当先
-
作者:黄蔚山 翁尚华 刘洪桥 王志成
来源:羊城晚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雁鸣湖游客爆棚
雁鸣湖游客玩乐,当地盛产柚子
游客也能体验采茶忙
策 划 许志权 涂戈峰 黄蔚山
文 / 图 羊城晚报记者黄蔚山
通讯员 翁尚华刘洪桥王志成
梅州市这些年来旅游发生的变化是当地政府呕心沥血的结晶,谈起梅州旅游,自然让人联想到梅县旅游的发展变化。2013年撤县设区后,这
-
客家缘·土楼情
-
作者:暂无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卢基莹
核心提示:第四届海峡客家(永定)风情节徐徐落下帷幕。这次风情节,永定县以“客家缘·土楼情”为主题,按照以特色活动留住记忆,以展陈成果留下景点,以经贸活动体现成效,加强策划,注重实效,取得丰硕成果,嬴得各界一致好评,为海峡两岸嘉客留下深深印记。
永定历来注重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并得到中央
-
打造闽台客家研究新高地
-
作者:暂无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本报记者 钟德彪
【记者】邹院长,你好,祝贺你担任龙岩学院闽台客家研究院第一任院长。你能否介绍闽台客家研究院创建的有关背景?换句话说,为什么要创建这个研究院?
【邹宇】谢谢!学校要我来担任第一任闽台客家研究院院长,说明学校对办好客家研究院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创建闽台客家研究院意义
-
帮对客家山歌促成情侣一对
-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廖次祥要将客家山歌歌词写来下留给后人。
客家山歌是用客家方言吟唱的山歌,山歌继承了《诗经》中的传统风格,受到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影响,同时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优秀成分,千百年来,在客家地区广泛流传,久唱不衰。惠州客家山歌,流传于惠州市域客家族群居住地。
博罗县退休干部廖次祥是拥有中级职称的
-
鲜活的客家读本
-
作者:暂无
来源:三明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詹昌政
客家,作为汉民族极为独特的族群,历时千年,觉醒却是近代的事。如果不是专家的发现与强调,这些迁徙者的后代,也许“泯然众人矣”——说过这句话的王安石,正是客家人。然而,他们毕竟与众不同:语言特点、风俗习惯、文化趣味、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社会环境……无不与周边的族群保持着差异性,显示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