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73)
期刊(52)
学位论文(14)
图书(6)
会议论文(2)
按栏目分组
报纸 (73)
期刊 (52)
学位论文 (14)
图书 (6)
会议论文 (2)
按年份分组
2014(71)
2013(19)
2012(14)
2011(11)
2010(11)
2009(11)
2008(6)
2007(1)
2006(3)
按来源分组
其它(16)
客家研究辑刊(4)
嘉应学院学报(3)
书香两岸(3)
重庆社会科学(1)
台湾客家研究学会(1)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
中国韵文学刊(1)
词刊(1)
中国女性(中文海外版)(1)
明清时期粤东北流民与社会变迁
作者:周伟华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粤东北  流民  客家  生态 
描述:的认同,通过参与科举、组建宗族等方式,极大提升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并逐渐取得了地方社会的控制权。随着流民群体社会地位的提升,直至完全“土著化”,流民群体开始拥有了书写自身历史的权力。这也促使粤东北地区的区域认同意识进一步得到强化。而这正是十九世纪出现“土客问题”之后,“客家人”认同意识产生的历史根源。
文化表述与地域社会:宋元以来闽粤赣毗邻区的族群研究
作者:温春香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表述  地域社会  畲民  客家 
描述:确认的过程,而这影响了明中后期以后长期的族群撰述,反映在闽粤赣毗邻区的地方文献中,则是对畲民典范书写的确立,它反过来又约束了人们对族群的选择与改造。故而,闽粤赣毗邻区甚至东南汉人社会的出现并非简单的汉化
客家名楼存耕堂掠影
作者:邱德昌 刘少雄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存耕堂全景。 用鱼鳞片做成的屏风。 清代书法家宋湘书写的对联牌匾。 “九厅十八井”是客家建筑的自豪,这源于建筑的恢弘与精美,更源于对家族繁衍的自信。眼前的存耕堂,便是客家建筑文化和客家移民史的微雕。 有200多年历史的存耕堂坐落于上杭县中都镇罗溪村,占地面积达4938平方
客家礼簿先生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钟明山 客家人办喜事时,为办得既隆重又不失礼节,让自己的脸上有光彩,均会请来本房宗亲中懂礼仪的长辈,充任“总理”和先生,协助理事,严格把关。在众多环节中,先生为东家写礼簿,也是重要的一环。 写礼簿,客家人又称为登礼簿、上礼簿。在写之前,首要先装礼簿。这装礼簿是有讲究的。办喜事的,要用一张大红纸
文学之笔,历史之殇——试析蓝博洲文学创作
作者:刘津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蓝博洲  小说  报导文学 
描述:湾客家族群、客家社会的书写。第二节从重建历史现场的角度探求蓝博洲关于二二八及白色恐怖历史叙事的意义。第三节考察蓝博洲报导文学中两个基本特色,一是用口述历史的方法创作,二是文本中的庶民视角。第四章分析蓝博
两岸摄影家.两岸行侧记
作者:朱军  期号:第12期 来源:书香两岸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紧紧连接在一起,摄影家们以饱含深情的目光、独到的镜头语言,携手为中华文化和闽台渊源共同书写了“万姓一家,中华之源”的华美篇章。十年来,摄影家们踏遍了两岸的名山大川,跨过了从传统民俗到现代大都市发展
客家祭祖习俗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祭祀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客家人历来重视礼教,把祭祖看作一件非常庄重的事情。 客家人的祭祀分私祭和公祭两种。私祭,也叫家祭,指单家祭礼;公祭指合族、合祠或合房拜祭。 客家人对自己的祖宗非常崇敬,“草鞋脚上,灵牌背上”,即使在漂泊无定的生涯中也要背着祖宗的灵牌随时供奉。为
连城客家木偶戏
作者:暂无 来源:侨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连城客家木偶戏迄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源于清光绪二十四年该县赖源乡人徐象球在乡里创办的“老福星堂”提线木偶戏班,由于不断吸收连城当地方言和连城民间艺术精华,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木偶戏艺术——连城客家木偶戏。 连城客家木偶戏诞生之初,行头极简,仅木偶18个(俗称“十八罗汉”)。戏台则用4根竹柱支撑,
开栏的话—— 以“大客家”办好新“客家”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全新改版后的“客家”栏目与读者见面了!我们有志于在广大作者、读者的热情支持下,把她打造成品牌栏目。通过以“立足‘世界客都’,面向全球大客家”为定位的新“客家”,努力将本报打造成为世界了解客都的重要窗口、传播全球客家文化的重要基地、客属地区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全力擦亮“世界客都”品牌。 改版后的新“
客家婚俗——对轿对
作者:暂无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钟同福 客家乡村的婚礼中,有一种有趣的习俗——对“轿”对,即结婚那天,新郎迎亲的花轿上,只贴一条上联,而下联要由娘家“答对”。如今,喜车代替了花轿,这对子也就贴在喜车上了。 新郎办喜事前,必请一个文化水平高的“先生”为婚礼主持礼仪规程,书写喜帖、喜联等。迎亲的前一天,“先生”召集家族中
上页 1 2 3 ... 7 8 9 ... 13 14 15 下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