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4335)
报纸(4265)
学位论文(900)
图书(720)
视频(211)
会议论文(185)
图片(5)
按栏目分组
期刊 (4335)
报纸 (4265)
学位论文 (900)
图书 (720)
视频 (211)
会议论文 (185)
图片 (5)
按年份分组
2015(214)
2014(5514)
2012(961)
2011(912)
2010(741)
2008(405)
2002(30)
2001(17)
2000(23)
1999(12)
按来源分组
其它(1344)
客家研究辑刊(240)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57)
广西民族研究(22)
热带地理(10)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6)
文化遗产(4)
台湾师大历史学报(1)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
全国商情(理论研究)(1)
金山小学唱响客家山歌 汤明哲收70多名教师为徒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专程为该校70多名教师授课。汤明哲就客家山歌的起源、魅力、推广等进行了生动详细的讲解,并现场唱了松口山
文化生态学视角诠释客家文化的形成及特质——评《客地风物—
作者:范家巧  期号:第6期 来源:科技导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化生态学  客家文化  地域景观  生态文化  《客地风物》  书评 
描述:?说文化是构成区域地理环境的一个因素,就等于说一个地方的文化同这个地方的地貌、水文、生物因素一样,都是该地理环境的组成部分。由此看来,文化决不是虚无的,而是实实在在的客体。
六堆客家地区妇女对国中子女教养方式与教育期望之研究
作者:罗栩淳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六堆  客家  教养方式  教育期望 
描述:後,所得量表的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檢定、變異分析等統計方法加以處理。 根據研究,結果針對六堆客家地區婦女國中子女養方式與教育期望歸納結果如下:一、出生序、家庭狀況、子女數、母親年齡、母親教育程度與
宙合方圆——中国客家土楼
作者:黄岳 赵娟 邵驭旋 C.S.Eigenmann Malik PHD  期号:第4期 来源:大美术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闽粤赣  西山区  客家土楼  进取精神  客家人  世界  神话  溪流  修竹  建筑 
描述:在闽粤赣交界的闽西山区,在崇山峻岭、溪流河畔和茂林修竹的青翠世界中,有着让世界都感到震惊的神话般的山居建筑。那里,生活着一群敬祖爱宗、崇文重、勤劳坚毅、热情好客和富于开拓进取精神
黄氏如龙法师行迹与赣西北民间如龙公信仰
作者:杨永俊  期号:第2期 来源:宜春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如龙公  民间信仰  宗族 
描述:特色为主色调。作为一种家族与宗族信仰,如龙公信仰之所以能顺利完成由黄氏家族信仰向赣西北湘赣边乡村区域社会信仰的转变,是因为它适应了当今社会农村居民精神生活相对贫乏的现实。
红色·绿色·金色
作者:伍依丽 陈其树 陈平  期号:第3期 来源:中国老区建设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红色旅游  农民新村  叶剑英 
描述:2008年新年伊始,记者来到粤东革命老区叶剑英元帅故里雁洋镇的长村,访问这个在国内外客家人中特有美誉的雁南飞茶田度假村,满目一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气象。
第四届客家方言学术研讨会
作者:暂无 期号:第1期 来源:方言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方言  学术研讨会  词汇  语音  语法 
描述:州市政协主席、梅州客家联谊会理事长何万真出席开幕式,市政协及客联会秘书长廖运生致开幕词,广东省语言学会会长詹伯慧
乡村新人物
作者:吕啸天  期号:第7期 来源:黄金时代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人物  乡村  珠三角  月光族  过年  老师  同学  初二 
描述:下做老师收入太低,每月2000元不到的死工资,除去吃的喝的穿的,就是“月光族”,混得远不如马代跑、汤代看、朱代这些人。这几个人脑子活络,运气也特别好,日子过得比在城里打工的乡亲要滋润得多。
惠府文化是东江文化的缩影 兼容性与亲合性让客家文化和广府
作者:暂无 来源:东江时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在东江下游地区,古民居多以梳式布局和醒目的镬耳封火山墙为主要特色,此为位于增城的坑贝古村落。 一个市民在雨中骑着摩托车从东莞桥头的骑楼街穿过。和惠州水东街一样,骑楼是典型的广府文化代表建筑。 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中,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重要。原因很简单,水不仅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源泉,而
客家文化的自觉
作者:暂无 来源:南方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编者按 广东是中国客家第一大省,拥有近3000万客家人。而客家文化作为广东三大民系文化之一,研究者历来众多。在广东本地更不乏长期孜孜不倦致力于其中者。本期向读者介绍两部由广东本土学者从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