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3842)
期刊(2285)
学位论文(808)
图书(340)
视频(160)
会议论文(63)
图片(1)
人物(1)
按栏目分组
报纸 (3842)
期刊 (2285)
学位论文 (808)
图书 (340)
视频 (160)
会议论文 (63)
图片 (1)
人物 (1)
按年份分组
2015(164)
2014(3036)
2013(776)
2012(834)
2011(764)
2010(667)
2009(379)
2008(334)
2003(25)
1998(3)
按来源分组
客家研究辑刊(136)
岭南文史(26)
广西民族研究(15)
学术研究(12)
华中建筑(5)
广东史志(5)
人民论坛(3)
岭南学刊(2)
警察实战训练研究(1)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
一个客家人的西藏情怀
作者:陈运成  来源:广州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一路欢歌》局部 1350×193cm 纸本水墨 刘济荣 刘济荣 1931年出生于广东兴宁。著名中国人物画家,美术教育家,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岭南画派纪念馆董事,肇庆学院名誉教授,嘉应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皓月松风——关山月、黎雄才造像》 纸本水墨 刘济荣 《踏歌行》 23
风华苗栗畅享客家文化SPA
作者:燕子  来源:海峡导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体验 互动 观赏 拍照 导报讯(记者 燕子 张燕娟 林靖东/文 陈巧思/图)浪漫继续,文化继续。昨天,来自龙岩、厦门等地的客家青年们来到苗栗这个台湾客家文化大本营,感受各种“高端洋气”的多元客家文化推广、行销方式。在充满现代艺术气质的苗栗客家文化园区里,会员们不仅看到了以
客家山歌队活跃社区22年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山歌队的几名队员在西湖边唱山歌。 “涯(我)斗(们)老家人,心里乐开花。唱歌又跳舞,健康享年华……”昨日,一首客家山歌从西湖边传来,吸引了路人驻足聆听。在惠城区江南街道,有一支由70多名中老年人组成的客家山歌队——— 江南祝屋巷夕阳红山歌队,这支山歌队时常会在市区丰渚园里、元妙观旁、祝屋巷社区
浓厚闽南韵味中的客家遗风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客家文化会馆展示台南垦殖史(实物图片展) 台南观光农业产业园区 在谈及客家这个话题时,台南是最少被提及的地方,因为一般人印象中,似乎这里是闽南人的天下,与客家无关,现在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客家聚落。据2004年的统计,台南客家只占总人数的6.8%,其中大部分已经
专注客家本土,创作更显魅力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徯晗简介: 上世纪七十年代生,曾就读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现为广东文学院签约作家。16岁开始文学创作,1989年于 《天津文学》发表十万余字的小说处女作《日落》。迄今已在《收获》、《作家》等文学期刊发表文学作品近300万字。主要作品有长篇《爱是一条温暖的河》、《沁园》;中篇《扒雪》、《温暖的平
凌晓芳:21载潜心收藏客家花帽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凌晓芳展示她收藏的花帽。 戴客家花帽的孩子。 凌晓芳创作的客家花帽油画。 谢利生文/图 她从小受客家文化的熏陶,对客家花帽那精致的图案花纹产生了浓厚兴趣。1992年,大学毕业后的她开始了收藏客家花帽,如今20多年过去,已收藏各式绣花客家花帽2000多件,并引起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
迎大运,客家围屋准备好了吗?
作者:暂无 来源:南方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鹤湖新居是目前龙岗最大的客家围屋。资料图片 每每世界上大型的体育盛会上演时,东道主都会精心组织,将本国、本地区的传统文化呈现在世人面前。今年大运会就将在深圳举办,作为大运会赛事的主要承办地,届时,龙岗能让世界看些什么,又让前来龙岗参赛的一万多名国外运动员、友人看些什么? 客家围屋,俗称土围子
昔日打工妹今成老板娘 “新客家”游小丽来惠20年 自身变
作者:暂无 来源:东江时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上图:20年前初来惠州的游小丽在惠州西湖边留影纪念。 图片由本人提供 左图:小丽想把四川饮食文化在惠阳推广开来。本报记者李芳娟 摄 和志愿者们一起参加各种活动时,游小丽(第一排左一)笑得格外开心。 坐在记者面前的餐馆老板娘游小丽,看不出已近不惑之年。作为一位来惠已20年的“新客家”
70岁老人自费研究客家围屋10年来,叶伟生的足迹几乎踏遍了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看见围屋前面的石狗雕像没有?这就是石狗屋,现在这种马蹄型的围屋已经很少见了。”在惠阳秋长街道办事处,叶伟生老人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每一处客家围屋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