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惠州日报>  客家山歌队活跃社区22年

客家山歌队活跃社区22年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15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B1版(惠州新闻)

【入库时间】20121205

【全文挂接】

【全文】

山歌队的几名队员在西湖边唱山歌。

山歌队的几名队员在西湖边唱山歌。

“涯(我)斗(们)老家人,心里乐开花。唱歌又跳舞,健康享年华……”昨日,一首客家山歌从西湖边传来,吸引了路人驻足聆听。在惠城区江南街道,有一支由70多名中老年人组成的客家山歌队——— 江南祝屋巷夕阳红山歌队,这支山歌队时常会在市区丰渚园里、元妙观旁、祝屋巷社区内,唱具有独特惠州味的客家山歌。22年来山歌队一直坚持在社区活动,丰富社区群众文艺生活。为了山歌队的发展,队伍里的老队员积极努力教队员唱歌,此外还拉拢一些年轻的山歌爱好者加入,为山歌队注入新力量。

西湖畔传来动人山歌声,吸引路人驻足聆听

“嗬嘿,惠州是个好地方哎,人杰地灵百业旺哎……”昨日,在市区下角美丽的西湖畔,伴随着柔柔的清风,飘扬的柳叶,传来阵阵美妙的歌声和竹笛声,悠扬的声音在洒满阳光的秋日早晨,显得特别有生机和韵味,惹得湖畔前过往的行人都纷纷驻足细细聆听。

3位歌唱者唱了一曲《惠州是个好地方》,接着又唱了一曲客家味更浓的山歌《好媳妇婆婆夸》。只见其中一位老人拿出快板,眉飞色舞地边打边唱,几个人唱起歌来中气十足,声音洪亮,“媳妇系家庭生活介栋梁,家中事务料理好,饭菜做得甜又香……”一曲客家方言快板演唱,充满了惠州本地的独特韵味,让人回味无穷。

“我们已经唱了几十年客家山歌喽。”老人刘莲英乐呵呵地说道。刘莲英和其余两名伙伴林冠琼、曹记来均来自江南祝屋巷夕阳红山歌队 (下简称山歌队)。这个山歌队有22年的“队龄”。今年77岁的刘莲英住在下角祝屋巷,22年前从单位退休后就加入了山歌队,一直坚持唱山歌至今。刘莲英是山歌队的副队长,对唱歌有着深深的喜爱,她所在的单位同事、邻居等都知道她是个唱歌能手,正是如此被当时山歌队的创办者相中而加入山歌队。如今,她在山歌队担任老师角色,教队员们唱山歌,教出的徒弟有几百人。“曾经有一位来自梅县的游客,听到我们的山歌唱得好听,还特意跟队员要歌词回去自己唱。”

山歌队拥有自己乐队,过节时进社区表演

山歌队刚成立时就拥有70多个成员,随着不少队员的老去、逝去,还有新成员的加入,如今的成员仍旧维持在70多人。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成员,因为对客家山歌的共同喜好而聚集在一起。山歌队还拥有自己的乐队,这个乐队有20多人,弹扬琴、拉二胡、吹箫、吹笛……一应俱全。

山歌队的山歌多是队员们自编自创的。他们创作出来的曲谱就有厚厚的几大本。《惠州的山啊 惠州的水》、《家庭和睦万事兴》、《全民健身乐洋洋》、《四个老太婆唱红歌》……队员们创作的歌曲主题都以歌颂惠州美好生活、倡导积极健康生活态度为主。这些歌曲,有的甚至唱出了不小的名气。比如年过7旬的队员张尧洪创作的山歌《惠州是个好地方》就几乎传遍了整个惠州。

大多队员每天上午8时至10时都会坚持唱山歌,山歌队目前在排练约10首歌曲,包括客家山歌,形式有小组唱、个人独唱,准备在今年重阳节时上台表演。据了解,每年的春节、国庆节等节假日,山歌队都会在社区表演,丰富社区群众的文艺生活。每次表演前,队员们都会根据当时的国家形势、主题情景来进行针对性创作,到现在,他们创作的歌曲已有上百首,而他们创作的歌曲在演出中获得的奖项更是数不胜数。

队长到市区各个地方挖掘新队员

今年56岁的曹记来在2000年冬天加入山歌队,如今是山歌队的队长。他说惠州有不少唱山歌的队伍,之所以选择这支队伍,是因为一来自己喜爱客家山歌,山歌队的前辈们虽然年纪大,但大多是本地人,唱出来的惠州人文气息更浓、更具特色;二来山歌队里的队员大都是70多岁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中有不少人腿脚也不灵活了,如果不注入一些年轻的力量,很难坚持下去。

加入了山歌队后,曹记来便热心、急切地“拉拢”起新会员来。经常在早上7时左右就到市区各个地方去“挖”人。西湖边、丰渚园里、九曲桥上……只要有人唱歌跳舞的地方,他都去找。虽然符合要求的人并不好找,但在不懈努力下,曹记来至今已挖掘到了40多名新队员,新队员的年龄在50至60岁之间。

器材场地有限,队员盼政府更多支持

多年来一起唱山歌,队员之间都有了深厚的感情,大家感觉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每年,每名队员都会捐出50元作为经费,哪个队员有困难了、身体欠佳了,其他队员就会上门慰问。有人离世了大家就去悼念。“我们能坚持下来这么多年,是因为大家相处得很和睦,大家都爱这个集体。”还有一些人因身体原因虽然离开山歌队了,但对山歌队仍充满惦念,如年过八旬的李华,现在仍旧坚持每年为山歌队提供1000元的资助。

山歌队除了有队员们的努力,还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帮助。江南街道社区工作站为队员们提供了免费的排练场地,并且给予了一定的物资、资金支持。“客家山歌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它能很好地传承下去。”江南街道文化站站长陈小云说道。

不过,山歌队仍旧面临着经费和场所的困难,曹记来告诉记者,队员们的演奏乐器都是自己购买的,平时演出的服装也都自行准备。队员们演出缺少锣、鼓等较大型的乐器,也缺乏如扩音器等设备,而山歌队排练的场地也因队伍日益壮大而显得拥挤,队员们希望能够得到政府和文化部门更多的支持。

文/图 本报记者朱如丹 陈春惠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