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4044)
报纸(2989)
学位论文(725)
图书(637)
会议论文(202)
视频(133)
图片(1)
按栏目分组
期刊 (4044)
报纸 (2989)
学位论文 (725)
图书 (637)
会议论文 (202)
视频 (133)
图片 (1)
按年份分组
2014(4975)
2013(656)
2012(678)
2011(662)
2010(543)
2008(286)
2007(183)
2006(97)
2004(59)
2000(13)
按来源分组
其它(1033)
龙岩学院学报(45)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2)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11)
艺海(10)
艺术百家(9)
中华民居(8)
青春岁月(5)
民族艺术(4)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3)
突出客家元素
作者:暂无 来源:深圳侨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客家茶果备受市民青睐。本报记者 眭建来 摄 本报讯 记者眭建来、通讯员唐伟成报道:11月2日,市第七届公园文化节坪山办事处分会场系列活动在大万世居拉开帷幕,1000多名市民品客家黄酒、尝客家茶果,一起欣赏富含地方特色的文艺汇演。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黄正勤宣布活动开幕。 坪山
客家青瓷入选省陶艺展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本报讯 笔者从梅州市收藏家协会获悉,日前由广东客属博物馆提供的梅州客家青瓷一组入选《广东省民间艺术成果大展》系列活动之“岭南藏真”陶瓷艺术展,获得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民间艺术院和广东省民间艺术成果大展组委会共同颁发的证书。 水车窑青瓷是唐代古梅州文明的有力见证,客家先民融合中原文化
听竹板山歌 品客家咸茶斗门民间艺术巡游明年2月10日上演
作者:暂无 来源:南方都市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巡游之中。 大巡游斗门区协调会透露,本届艺术大巡游将分为7大板块,共有17个方阵参与表演。往届相比,
关于语言文化研究的思考
作者:陈建民  期号:第4期 来源:汉语学习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语言与文化  民俗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  文化语言学  结构主义语言学  杨成志  跨文化问题  徐松  国语  边缘科学性 
描述:林的《客家研究导论》、徐松石的《粤江流域人民史》、张东荪的《知识和文化》,都有不少地方涉及语言文化的内容,材料丰富,而且有一些独到的见解。四十年代,我国一些语言学家在西南地区大规模调查少数民族
客家人的祠堂文化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邱金湟 据历史记载,具有地方民俗文化特色的祠堂,远在几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便开始萌芽,到宋代才形成较完备的体系,明、清时才发展到高峰。客家人迁徙到南方定居后,在居室方面,不但创建了集宜居安全于一体的客家围屋,而且继承和发展了祠堂的构筑艺术。从遍布城乡的大小祠堂便可知道,结构宏伟、工艺精美,大多
客家民居文化研究
作者:刘红红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民系  客家民居  客家文化 
描述:该论文从民系的角度研究客家民居的特征,以客家民系形成发展的历史文化现象为线索,系统研究了客家民居、客家文化客家民系组织之间的关系,表明了客家民居的基本形式客家文化及客家民系组织之间存在着不可割裂的联系.
河洛文化客家文化
作者:安国楼  期号:第3期 来源:中州学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河洛文化  两种文化  世界文明  河图洛书  区域文化  河洛地区  移民特征 
描述:力,促进和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无不具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基于此,“河洛文化民族复兴”这一课题便应运而生。就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而言,其主要之点有:(1)探讨河洛文化闽台文化、客家
餜──客家食俗考略
作者:严恩萱  期号:第5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地区  中原地区  食俗  民间文艺  系列食品  《东京梦华录》  客家民系  赣南客家  制作方法  《史记·货殖列传》 
描述:■──客家食俗考略严恩萱我们日常食品中有“饼”“”。这两种食品在今天的确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但对这两种食品做一番追本溯源的功夫,却可以引出一段客家食俗史话来。众所周知,客家先民原在中原地区,他们的主粮以麦类食物为主,南迁入地百越地区的主粮却以稻...
浅析客家山歌的发展对策
作者:钟玲  期号:第4期 来源:嘉应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山歌  发展  对策 
描述:2006年客家山歌被审定为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的代表作,探究客家山歌的传承,并分析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相对滞后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首先保存起来提升对遗产的崇敬和尊重,其次再保护它进行更好地传承发展,让新颖、鲜活的艺术形式把客家山歌的音韵之美流芳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