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987)
期刊(196)
学位论文(10)
视频(8)
会议论文(5)
图书(5)
人物(1)
按栏目分组
报纸 (987)
期刊 (196)
学位论文 (10)
视频 (8)
会议论文 (5)
图书 (5)
人物 (1)
按年份分组
2015(8)
2014(305)
2013(176)
2012(195)
2011(152)
2010(151)
2009(96)
2007(29)
2002(1)
按来源分组
梅州日报(302)
其它(20)
海峡导报(13)
客家研究辑刊(6)
客家(3)
民俗(2)
广东党史(1)
北京:气象出版社(1)
华声(1)
青岛:青岛出版社(1)
把关西客家围打造成旅游最亮点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美娇 关西客家围是我们的祖先留下的最好旅游资源之一。现已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何把她打造成龙南旅游最亮点,提出如下思路: 一、加大宣传力度。从多方面、多角度加大对关西客家围的宣传。通过报纸、广播、拍电视等不同媒体,把关西客家围的建筑风貌、建筑规模、建筑工艺,风土人情,客家文化等进行大规模的
架起闽台客家文化交流桥梁 ――武平县政协着力打
作者:钟德彪 钟茂富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今年7月19―20日,闽西客家联谊会、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在龙岩共同举办“海峡两岸定光古佛与民间信仰”学术研讨会,有关领导和海内外客家学专家学者80人参加了研讨会。此次学术研讨会共收到论文30多篇并结集出版。与会专家学者从定光古佛信仰的形成和传播、台湾定光古佛信仰与中原文化的关系、 汀州定光古佛信仰
8旬夫妇成惠州新客家 两老为照顾外孙女从新疆来惠生活七年
作者:暂无 来源:东江时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丁泽林(右)、王德芳夫妇本报记者范春莉 摄 ■ 本报记者范春莉 在惠州的“新客家人”中,有不少这样的老人——— 为了能与子女一起生活,从家乡来到惠州。家住市区东平长湖苑年近八十的丁泽林王德芳夫妇就是这样的 “新客家人”。2000年,丁泽林、王德芳老人为了照顾出生不久的外孙女,从新疆来到惠州。
“低盐”并非越低越好在粤菜和客家菜菜系中,“清淡”是主要特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食盐有“百味之母”的美称。它不仅仅是人们日常饮食不可缺少的调味品,同时还是维持人体正常发育不可缺少的物质。在广东人的饮食习惯中,“清淡”是其主要特色,这符合现代健康学的低盐要求,但健康营养专家提醒,“低盐”并不是越低越好。适当控制好盐的摄入量,将其保持在一定的控制范围内,才是科学健康的“
4大民生市政项目促和谐发展市区江北一经适房工程奠基;合生大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本报讯 (记者孙晓说 李朝荣)昨日的惠州喜事连连,4项民生、市政项目接连进行奠基开工等活动:江北45号小区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奠基,合生大桥合龙,《客家女》雕塑揭幕,金山分区市政设施BT项目开工。市领导黄业斌、李汝求、杨有义、黄仕芳、黄锦辉、吴卫华、易敬典和市有关部门、惠城区及相关企业负责人出席活
凉帽带“牵”不动时尚的手? 客家凉帽带和围裙带淡出市场,邓
作者:暂无 来源:南方都市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村民罗桂芳代替视力欠佳的邓英莲演示凉帽带编织技艺。本报见习记者蔡宝春摄 邓英莲79岁,福田区上梅林村居民,因擅长客家凉帽带、围裙带编织技艺而被推举为深圳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17岁时已精通凉帽带编织技术,年轻时编织的凉帽带难以计数;如今她已年近耄耋,视力模糊,无法再做费眼力的手工活,但她仍
“在广州买了间能住十几人的新房” ——— 外来女婿牛气
作者:程颖仪  来源:羊城晚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新新人类 年前,回乡参加了高中同学聚会,得知班长春晖先拔头筹,抱得美人归,注册登记了。不仅如此,还跻身“有房一族”。在寸土尺金的广州城当业主,还是个三十未到的外乡人呢,此等美事直教旁人艳羡不已。而他号称新房可是“能住10来人都没问题”。牛死了。 追溯春晖的情路历史,可谓有惊无险,大难不死必
“客家文化节”刮起创意旋风
作者:暂无 来源:深圳特区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正值“创意12月”各项活动举行得如火如荼之时,又一项极具创意的大型活动拉开大幕。由深圳市委宣传部、市文联、深圳大学、深圳广电集团、深圳报业集团、深圳各区委区政府联合主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等单位承办的第三届“客家文化节”将于今晚隆重开幕。本届客家文化节的主题是:承接“新的传统”,创建“活的文化”,打造
新老客家排练京剧《沙家浜》江苏的“阿庆嫂”、东北的“刁德一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汤连秀(右一)和市老年大学的学员排练京剧《沙家浜》。 本报记者魏云鹤 摄 开栏语:包容的惠州一直秉承着“老客家,新客家,来到惠州就是一家;本地人,外地人,在惠州工作就是惠州人”的理念,让新客家人有主人翁意识。在新客家人中,有一群特殊的老人,他们随子女移居惠州。老年离家,到一个新的地方
破天荒第一首以“鸭汤”为由的美食民谣;第一首以汤代酒的客家
作者:劳毅波  来源:羊城晚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波波觅食 图、文/劳毅波 喜满屋嘿笑满堂, 不敬美酒敬鸭汤。 酒喝多了伤脾胃, 白鸭滋补身健康。 喝上这碗美味汤, 冠豸美景记心上。 喝上这碗友谊汤, 相聚虽短情谊长。 喝上这碗祝福汤, 事业有成庆吉祥。 敬汤敬我客家情, 情深意切一口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