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5086)
期刊(4767)
学位论文(899)
图书(372)
视频(160)
会议论文(140)
图片(2)
人物(1)
按栏目分组
报纸 (5086)
期刊 (4767)
学位论文 (899)
图书 (372)
视频 (160)
会议论文 (140)
图片 (2)
人物 (1)
按年份分组
2015(164)
2014(5791)
2013(1025)
2011(1010)
2010(863)
2008(415)
2007(248)
2006(133)
2004(76)
2003(34)
按来源分组
闽西日报(671)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19)
寻根(22)
嘉应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
市场瞭望(2)
对外传播(1)
武夷学院学报(1)
大连大学学报(1)
咸宁学院学报(1)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1)
习惯法的分类及价值判断思考
作者:谢乃煌  期号:第7期 来源:法制博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习惯法  价值  公权力  作用  人权 
描述:习惯法的定义及其研究的意义尚存较大争议.对习惯法宜作宽泛定义,基于此可从七种不同的角度对其分类.公权力作用于习惯法是客观现实;关于习惯法的价值判断标准,“世界人权宪章”(一宣言两公约)统领下的人权公约,庶几可作参照.
仪式认同与民俗展演:兴宁客家花灯文化研究
作者:周云水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仪式过程  客家人  文化研究  花灯  展演  民俗  工艺流程  人的现实 
描述:兴宁客家人普遍流行每年元宵节前后“赏灯”的习俗,笔者通过分析兴宁水口镇几个村落客家宗祠“响丁”的习俗,利用田野访谈和实地调查的方法,记录花灯的制作工艺流程、民间艺人的现实状况、“请灯”、“上灯”及“暖灯”等环节的仪式过程。
从功能论视角浅析仪陇客家婚礼习俗
作者:岳冬冬 金飞宏  期号:第5期 来源:西江月(下旬)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功能论  仪陇  客家婚俗 
描述:仪陇客家一系位于四川东北南充仪陇县。虽然很多习俗已经汉化,但在现实中依然可以看到一些客家人的风俗习惯。婚礼习俗是人生喜事之一,笔者从功能论视角对仪陇客家婚俗进行分析。
客家好媳妇 十年照料五位老人
作者:吴林增  来源:海峡导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导报讯(通讯员 黄水林 记者 吴林增)黄四华用行动诠释:百善孝为先。10年,她悉心照料5位老人,却没有一句怨言。 龙岩连城县莲峰镇姚坪村,这名客家妹子日前被评为连城县2013年十佳好媳妇。 黄四华今年刚刚30岁出头。2003年6月,从邻村的鹧鸪村嫁到姚坪马家时,她还是一个年仅21岁的女孩。 刚当上新
女人
作者:吴克敬  期号:第5期 来源:延河文学月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麻子  花儿  客家  旗袍  灯笼  堡子  男人  开学典礼  工作队  眼睛 
描述:溅血旗袍自然了,麻子太太回老家那日穿的是一身旗袍。乡亲开始不晓得穿在麻子太太身上的衣裳叫旗袍,一街两行的,张嘴瞪眼睛地看着娉娉婷婷一路走来的麻子太太,忘记了问候和说话。
客家人“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的多维解析
作者:唐金培  期号:第5期 来源: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人  不卖祖宗言  由来  多维解析 
描述:客家精神及客家文化的传承创新都有重要现实意义。
坚忍卓绝客家人
作者:周开文  期号:第12期 来源:中华魂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人  太平天国起义  王安石  王阳明  欧阳修  洪秀全  张九龄  范仲淹  文天祥  石达开 
描述:即是客家人);
客家话单位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视频 关键词: 按时燃放的  客家话  单位 
描述:[客家话单位 ]安慰
展现客家人的历史沧桑
作者:何启治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缪俊杰的这部60多万字的《烟雨东江》,是由《天龙镇》、《风雨桥》和《九曲水》三部组成的长篇小说,作者以冷峻的目光审视了20世纪中华大地风雨如磐、波谲云诡的历史,用小说艺术笔法描绘了中国南天一角的百年沧桑。小说通过赣粤闽三省结合部一个“鸡鸣三省”的山区小镇,真实地描绘了曾、穆、廖三个家族几代人的不同命
生命的张力——评黄发有的随笔创作
作者:刘彩霞  期号:第6期 来源:当代小说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随笔创作  文化底蕴  个体生命  乡愁  底色  印迹  客家族群  客家人  基本的  中原文明 
描述:光之箭的轨迹一路成长,而成长, 是一张无法回头的单程车票。结集出版的《客家漫步》并不仅仅是作看慰藉寂寞乡愁和成长印迹的载体,更是一介布衣书生对他身处其中的客家族群的历史陈迹和现实遗韵的安然回望。这使本书游离于一般的个人际遇之上,具备了更深厚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