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7390)
报纸(6263)
图书(1552)
学位论文(1243)
视频(433)
会议论文(359)
图片(44)
人物(2)
按栏目分组
期刊 (7390)
报纸 (6263)
图书 (1552)
学位论文 (1243)
视频 (433)
会议论文 (359)
图片 (44)
人物 (2)
按年份分组
2015(446)
2014(9430)
2012(1311)
2009(697)
2008(570)
2007(358)
2004(126)
2003(96)
2001(37)
1990(7)
按来源分组
其它(2428)
客家研究辑刊(587)
北京:作家出版社(18)
闽西职业大学学报(7)
四川统一战线(3)
散文(3)
写作(2)
特区文学(1)
当代党员(1)
课外语文(教研版)(1)
华侨与侨乡社会变迁:清末民国时期广东梅州市个案研究
作者:肖文燕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华侨  侨乡  梅州  社会变迁 
描述:上,从华侨与侨乡社会变迁(即群体与大社会的结合)的视角,以个案的方式深入考察华侨在侨乡经济、教育文化、民俗等领域的活动情况,试图揭示华侨影响下的侨乡社会变迁以及华侨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并分析客家华侨所具有的一些特质。本文认为,对于僻处山区的侨乡梅州而言,华侨在其近代发展变迁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是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经济领域,华侨通过多种形式的努力,或投资家乡各项经济事业,为家乡经济转型注入了新的活力,或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经营理念,推动梅州企业经营日趋近代化。同时,在传统与近代共生共荣的交通、金融业中,也无不显示出华侨的牵引拉动作用。正是华侨这一重要资源,催生出侨乡梅州近代经济发展新因素(新技术、新人才、新品种、新的经营方式)的成长,从而有力地推动其经济变迁与近代化进程。在客家侨乡梅州教育文化...
梅州古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研究
作者:高珊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古村落  保护  历史文化  传统  规划 
描述:史特征与深厚的文化内涵;蕴藉了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和谐文化、宗庙为先敬祖秩序的孝道文化、延师劝学厚德载物的重教文化、古朴醇厚多彩丰富的民俗文化。 其次,本文以梅县茶山村为例,对茶山村传统村落现状进行了介绍与分析。村中三四十座气势恢弘的古、近代民居建筑群目前尚保存完整,现代民居较少又多建造在传统民居群落以外,对传统村落的发展脉络没有直接影响。传统建筑群落景观完整、罕见。这些历史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山脉、溪水、风水林)融为一体,形成特有的客家传统人文生态环境。茶山村空间演变脉络清晰,是研究客家古村落空间形成和演变的典型案例。 最后,本文通过对茶山村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研究,针对有利于传统民居保存、古村落的保护和传统元素遭受破坏的原因,在科学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该村规划与保护的有利方法,发扬有效的保护措施,避免古村...
村民间民事纠纷解决机制考察
作者:王华文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民事纠纷解决机制  实证分析  因素  构建 
描述:解农村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的现状就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意义。本文以一客家族聚集县为考察对象,以调查实践和法律文本分析为方法,力图揭示村民间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的现状和特点。本文正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部分。此部分的写作目的主要是为了说明在农村,维持社会秩序、调解民事纠纷的社会规范不单单是国家法律,而是一种国家法律和由社会风俗、习惯等组成的民间社会规范共同影响的局面。首先笔者在简要叙述了民事纠纷解决机制概念、其解决纠纷恢复社会秩序的功能后,对我国学界公认的四种民事纠纷解决方式作了一个简评。随后,笔者对我国农村社会的民间社会规范进行了分析,重点论述了民间规范在农村社会发达的原因及其特点。第二部分:客家地区村民之间的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的实证分析。本部分是对笔者实地走访调查结论的一个分析总结。...
明清时期粤东北流民与社会变迁
作者:周伟华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粤东北  流民  客家  生态 
描述:的认同,通过参与科举、组建宗族等方式,极大提升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并逐渐取得了地方社会的控制权。随着流民群体社会地位的提升,直至完全“土著化”,流民群体开始拥有了书写自身历史的权力。这也促使粤东北地区的区域认同意识进一步得到强化。而这正是十九世纪出现“土问题”之后,“客家人”认同意识产生的历史根源。
市档案局打造“三大”工作品牌 做好经济建设档案、“红
作者:陈良锦 邱丽平 洪正阳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  近日,市档案局工作人员深入新罗、永定,先后采集了廖水泉、吴兆先、卢太英等3位老红军的口述档案,征集了他们一些宝贵的资料。老红军们的口述档案将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史料。这是市档案局解放思想、先行先试推出的一项工作品牌,为全省首创。 市档 案局是我省设区市中第一个被省档案局认定为AA级的档案
正月摆“添丁酒”一天天逼近,望着破败的荣槐楼,守楼人满腔无
作者:鲁钇山  来源:羊城晚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清朝客家围屋的稀有典范荣槐楼,应该列入省级文保单位”,在上月的广东省“两会”上,政协委员温良如是建议。 “荣槐楼真的该修了!”谈起这件事情时,小雨打在守楼人温新源脸上,仿佛泪水。 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的荣槐楼,位于五华县三源村,占地8000平方米,迄今已存在450年。它是一个半圆形的客家围
4大民生市政项目促和谐发展市区江北一经适房工程奠基;合生大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本报讯 (记者孙晓说 李朝荣)昨日的惠州喜事连连,4项民生、市政项目接连进行奠基开工等活动:江北45号小区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奠基,合生大桥合龙,《客家女》雕塑揭幕,金山分区市政设施BT项目开工。市领导黄业斌、李汝求、杨有义、黄仕芳、黄锦辉、吴卫华、易敬典和市有关部门、惠城区及相关企业负责人出席活
鐵道文化產業整合行銷傳播之研究─以三義舊山線為例
作者:徐毓宏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三義舊山線  鐵道文化產業  整合行銷傳播  地方文化產業  客家文化 
描述:透過整合行銷傳傳播理論之運用,以行銷傳播工具、地方文化產業資源、利害關係人等三大構面之整合,來探討民間與政府推動三義舊山線鐵道文化產業所遇到問題為何,俾利進一步提供未來整合行銷傳播的發展方式。研究設計係以利害關係人為主,透過文獻分析、深度訪談與問卷調查,冀望綜合歸納鐵道文化產業整合行銷傳播發展的策略規劃模式。研究的主要發現,三義舊山線鐵道文化產業之內涵,係以鐵道文化為核心,加入客家文化、人文地景與自然生態,以及其周邊因鐵道文化而興起的商業行為,形成密不可分的產業。且經由前述本研究的三大整合構面,依Michael E. Poter所提出「價值鏈分析模式」為依據,可進一步發展三義舊山線鐵道文化產業之整合行銷傳播的價值鏈模式圖,其主要以客家文化、鐵道文化及自然生態景觀的為根基,而由行銷傳播工具、地方文化產業資源及利害關係人等整合構面為支援的基礎上,來創造優異的行銷績效。最重要的是此種整合之過程,是以「文化」為鐵道文化產業最大的加值元素。
龙川佗城承载2200余年沧桑 南越王赵佗引导中原人与南越
作者:暂无 来源:东江时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佗城的考棚。 佗城内修缮一新的学宫。 龙川孔庙大钟。 越王井至今保存完好。 上世纪90年代初,一场关于赵佗龙川故城究竟在双江牛颈岭上还是佗城的学术讨论在广东省史学界激烈地进行着。10多年过去了,这场争论的最终答案已经勿庸置疑。从那时起,广东省的龙川县,就以其独特的人文魅力
绿珠传说与民众的信仰生活
作者:蒋敏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传说  信仰生活  绿珠 
描述:用。最后,民间传说有助于我们理解乡土文化和继承优秀的道德品质。我们可以从地方风物传说中激发自己对故土的热爱之情,从人物传说中学到可贵的品质。传说的这些价值让我们不能忽视它的存在与研究。2006年11月份在博白县举行了客家文化节,我有幸参加了这一活动。在活动期间,我了解到了当地关于绿珠的传说,并亲自到绿珠祠的所在地珠江村进行了踩点。当地浓厚的绿珠信仰氛围引起了我的关注。绿珠传说是如何产生的?有着什么样的功能和内涵?他们又怎样塑造了绿珠这一地方保护神?其功能有哪些?关于绿珠的祭祀活动的过程是怎样的?这种信仰的形成和传承的状况又怎样?基于上述思考,本研究将从民间叙事这个角度入手,通过对绿珠相关的传说和祭祀仪式来考察传说与民众信仰生活之间的关系。文章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在这一部分里介绍了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