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州客家文化之旅”巡演活动昨晚拉开帷幕,黄华华谢强华李嘉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强烈震撼的视觉和听觉冲击让全场观众如痴如醉。
精彩演出展示出浓郁的客家风情画卷。
演出结束后,黄华华、谢强华与省有关部门、梅州市领导等一起对成功演出给予高度评价。
本报广州讯(特派记者钟洁华钟小丰通讯员刘建丰)独特的客家文化魅力再次倾倒羊城观众。
-
用心书写客家文化的 “音乐符号” ——闽西客家原生态山歌手
-
作者:暂无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图为许开聪、李银兰在演唱。 曾志明 摄
□张锋育
“敢久唔前唱山歌,声音又哑痰又多;敢久唔前见哥,情较少来忆较多……”不久前,在“龙岩市首届客家歌曲创作演唱大赛”上,由上杭县选送的客家原生态歌曲《歌有情妹有意》从众多实力强劲的参赛歌曲中脱颖而出,被评为十大金曲的第三名。听过这首歌曲的人
-
从客家先民的背影中寻找生命和精神的价值
-
作者:暂无
来源:南方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记者:你这次是“跨界”执导舞台精品,是什么契机促成了这次的合作呢?
陈小奇:这是一个双向选择的结果。这台节目的打造,体现了梅州市委、市政府在“文化梅州”战略构想上高度的文化视野与文化自觉。最终选定我们这个主创团队,我想无非是几点原因:一是当地政府对我们比较了解,知道我们的能力、影响力及对艺术的
-
粤台客家乡亲联谊活动昨在新竹举行吴伯雄会见参加相关活动的李
-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吴伯雄会见李汝求一行。 图片由罗川山提供
本报新竹专电 (特派记者田铁流通讯员胡显记 罗大彬)打麻隓、磨擂茶、包粽子……昨日下午,2010“台湾·广东周”活动来到第三站——— 台湾新竹县,粤台客家乡亲联谊活动在这里隆重举行。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新竹县有关人员等参加联谊活动。惠州
-
冯大利四角楼有160多间房屋是迄今全县发现的单座占地面积最
-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冯大利四角楼一角。 本报记者赖金朗 摄
惠东县白花镇田洋村有座建于清代同治年间的客家古围屋,当地人称之为冯大利四角楼。该屋占地面积9557平方米,房屋达160多间,是迄今该县发现的单座占地面积最大的客家古围屋。
为研究惠东客家民居建筑提供实物资料
冯大利四角楼原名原田新居,为
-
参加中博会的梅州企业把文化渗透进产品中提升品位和档次 用独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本报讯第七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暨中澳中小企业博览会于15日在广州开幕,梅州36家参展企业集中在梅州展区,在这个以绿色为主调的参展企业之家,在展示产品的同时,也把浓厚的客家文化融入其中,让展区和产品穿上文化的外衣,提升展区品位,提高产品档次,吸引了更多客商前来洽谈合作。
记者在“广东民企名品馆”
-
客家奇俗――过半年
-
作者:暂无
来源:三明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在农历六月的酷暑里过年,没听说过吧?
在建宁县客坊乡中畲村,就有这么一个奇特的民俗,每年过两个“年”。除了传统的春节外,还在农历六月十八,在酷暑里“过半年”。
客坊乡中畲村位于闽赣两省三县六乡结合部,自古是由赣入闽重要门户之一,是重要的战略要地,至今仍有古寨、
-
梅州“客家大嫂”走俏深圳
-
作者:暂无
来源:深圳商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回家过年的钟点工还没回来,如果有新人我们会联系您。”深圳中家家政公司业务总监艾小雄一边忙着给客户回电,一边接受记者的采访:“尽管春节期间我们推出了200多名,但过节到现在,依然供不应求。由于钟点工严重短缺,工资比以前高出不少。”
有特长钟点工受欢迎
“我们将‘客家大嫂’当成品牌来做。中家家政钟
-
《客家意象》不炫技很催泪
-
作者:暂无
来源:广州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总制作人陈小奇全面解密 由陈小奇领军打造的大型风情歌舞《客家意象》将于3月19日、20日登陆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并将于27日、28日在惠州市文艺中心,4月2日、3日在东莞玉兰大剧院,4月9日至11日在深圳南山保利大剧院分别献演。昨日,陈小奇向本报记者全面解密了这一省内首个名片式的旅游文化巨制。 撰
-
百岁老人穿针引线做女红每天早餐必吃客家黄酒煮鸡蛋
-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寿星简介:黄招娣,1910年生,100岁。
长寿宝典:每天必喝客家黄酒,早餐吃鸡蛋酒。
每个高寿老人都有自己的长寿宝典,记者昨日采访了一位喜食客家黄酒的老人——— 黄招娣,她每天早餐都要吃鸡蛋酒,饭后也喜欢散散步,呼吸新鲜空气。老人身体硬朗,更让人称奇的是,这位100岁的老人还能穿针引线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