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惠州日报>  冯大利四角楼有160多间房屋是迄今全县发现的单座占地面积最

冯大利四角楼有160多间房屋是迄今全县发现的单座占地面积最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81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A5版:惠州时政

【入库时间】20111230

【全文挂接】

【全文】

冯大利四角楼一角。 本报记者赖金朗 摄

冯大利四角楼一角。 本报记者赖金朗 摄

惠东县白花镇田洋村有座建于清代同治年间的客家古围屋,当地人称之为冯大利四角楼。该屋占地面积9557平方米,房屋达160多间,是迄今该县发现的单座占地面积最大的客家古围屋。

为研究惠东客家民居建筑提供实物资料

冯大利四角楼原名原田新居,为长方形围龙屋,通面阔89.1米,通进深64.9米,建筑面积5782.6平方米,除部分横屋用泥砖砌筑外,其余均由三合土夯筑,平面中轴对称。前后及左右横屋均倚附围墙而建,将正屋围拢,之间有天井相隔。平面四角处各设有三层高的角楼,角楼上建镬耳山墙。正面设3个大门,外为拱门,内为方门,中间大门门首镶嵌一块青麻石,阴刻楷书“原田新居”四字,两侧大门门首镶嵌“双凤”,正屋为三进,沿中轴线设上厅、中厅和下厅,上厅为祠堂,供奉冯氏祖先牌,中厅为扩大空间,为抬梁式与穿斗式混合梁架,是族人聚集议事的地方。冯大利四角楼属于城堡式客家围龙结构,是目前惠东县发现的单座占地面积最大的客家古围屋,为研究惠东客家民居建筑提供了较好的实物资料。

雨天环绕古围屋走一圈不会被雨淋

冯大利四角楼呈“回”字形,四角有4个对称的角楼(其中一个角楼于1962年被风雨吹塌,后经冯氏后代修复。),结构独特。从前面到后面,整座房子有5列,再加上两侧的两列房子,整座屋呈长方形。古围屋的屋檐均伸出一部分,雨天人们可以不带雨具环绕古围屋走一圈而不被雨淋。古围屋有一口水井,虽然只有3米多深,但井水终年喷涌,即便在当地旱情最严重的1963年,井里的水仍够人们取用。

房子前面3扇大门非常牢固,每扇大门由3根大石条组成。正门两边的两根大石条各有11个孔,用来架横闩,上面那根大石条则有7个孔,用来放置直闩;进入屋里,还有一根大横木,有7个孔,用来放置7根直闩。大门关上后,这7根直闩直接将门关严,所有门闩均由屋里的机关控制。由于年代久远,如今大门只剩下横闩,机关也近乎失灵。

每扇大门上面还设有水槽,可以蓄五六立方米的水,以防火灾;大门两侧和每面墙都设有枪眼和炮眼。据介绍,1942年,侵华日军进入田洋村时,到处烧杀抢掠,村里人全部躲到古屋内。日寇便弄来许多火把,想烧掉大门。村里人立即往大门蓄水槽倒水,日寇放火时,他们就拉闸放水,鬼子毫无办法,折腾了3天3夜也无济于事,只得把大门烧得黑乎乎的,然后气急败坏撤走。

古围屋鼎盛时期住过300多人

冯家祖先冯应贵在冯大利四角楼定居后,繁衍的人口越来越多,目前其后代有900多人,但大部分已外迁,村里在籍的冯氏村民仅200多人,而且大部分住在古围屋外,目前古围屋内住的人不多。上世纪70年代,古围屋内居住的冯氏后人达300多人,是古围屋的鼎盛时期。 本报记者赖金朗

本栏目将全面介绍惠东的秀美山川、风土人情、特产美食等。欢迎读者踊跃投稿。邮箱:RAWMDHD@126.com;传真:0752-8812822。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