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石城(龙岗)客家方言语法研究
作者:曾毅平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石城  客家方言  语法 
描述:该文描写对象为石城(龙岗)方言的共时语法系统,系客家方言地点性的语法系统研究论题.论文主体部分共12章,约20万字,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共是语法系统的详细描写,包括名词、代词、动词的体、形容词、实词衍音、介词、助词、副词、处置句、被动句、双宾句、比较疑问句
近代梅州客家女子教育
作者:刘淼水  来源:《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暨中国教育史研究六十年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一、近代梅州客家女子教育的兴起和发展梅州客家人具有勤劳、朴实、好学、文明的美德。400多万的客家人长期在梅州的生息繁衍过程中,很注重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其中女子教育也比较发达。究其原因,主要是:第一,梅州客家先民中不少家族是从黄河流
成都客家方言基本词汇的演变方式初探
作者:兰玉英 曾为志  来源:第九届客家方言研讨会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成都客家方言  基本词汇  演变方式 
描述:都官话中相应的词语进行比较研究,揭示出成都客家方言词汇的演变方式,包括交混式、迭置式、替代式和创新式几种。文章认为成都客家方言通过交混、迭置、替代和创新等演变方式来重建了一个基本词汇系统,这个系统表现出传承性、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客家内部的分解与整合——以武平中山为例
作者:钟毅锋  来源: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族群理论认为,族群是个相对概念,我者和他者的界限是随着外界参照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客家的这个概念是比较年轻而新近的,通过这个新构建的符号,由客家精英们推动的客家运动正不断地融合和整合客家族群,客家这个概念也在慢慢的扩大。有学者甚至提出,客家的概念应超出传统闽
畲、客“郎名”探微
作者:董建辉  来源: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郎名是古代畲族、瑶族和客家人中常见的一种命名形式,并经常被作为畲、瑶、汉之间文化上相互融合的证据之一。但是,关于郎名习俗究竟源自何族,它又是如何演变的,学术界并没有比较一致的看法。笔者拟根据手头所掌握的材料,谈点自己的初步想法,敬请方家指正。
试析客家宗族认同心理
作者:周美娇 曹丽华 闫玲玲 李刚  期号:第S1期 来源: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宗族  宗族制度  认同心理 
描述:长期以来,学术界的大多数学者对客家的宗族问题及其相关方面进行了比较透彻的研究,对客家族群的认同心理只稍谈及,没有将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论述,本文即从客家宗族制度的形成与特色入手,结合客家的家谱,家训,族规,从婚姻制度,风俗习惯,语言特色等方面分析宗族认同心理,进而剖析这一认同心理对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客家岁时--《客家史话》选登
作者:刘丽川  期号:第3期 来源: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原文化  客民  中原汉民  中原汉人  习俗  魏晋南北朝  汉族政权  唐宋之际  渊源  吕氏春秋 
描述:客家先民是中原汉人,其文化与中原文化有着血肉联系,存在着相当大的一致性。但客民有独特的迁徙历史,又有不同于中原汉民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背景,所以今天的客家文化又有别于中原文化,有自己独特的内容。本文采用客观描述与历史比较相结合的方法,从客家岁时这一侧面揭示客家文化与中原文化的渊源和差异。
《梅县方言语法论稿》序
作者:李如龙  期号:第1期 来源:语文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方言语法  现代汉语  方言研究  梅县方言  普通话  汉语方言  方言学  古代汉语  客家话  论稿 
描述:前些年,在语言学界,研究汉语方言的人总被认为是比较没有学问的。究其原因大概有两方面:一者,高校里教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的人居多,研究方言的人很少,隔行如隔山,在行外的人看来,方言既是俚俗之物,研究方言的人大概高明不到哪儿去。能读懂古文的人本...
自然环境与客家人文特质的形成——以赣南自然灾害研究为中心
作者:邹春生 朱钦胜  期号:第5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自然灾害  人文特质  客家  赣南 
描述:关于客家人文特质的形成,是学者比较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历史学的角度出发,结合历史文献和地方志书,考察了赣南自然灾害的基本情况;并且认为,客家人所具有的诸如显著的流移性、强烈的宗族观念、浓厚的迷信习俗等人文特质的形成,与赣南地区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客家地区汉语次标准语的形成和特点
作者:林清书  期号:第5期 来源: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地区  汉语次标准语  特点 
描述:客家人所说的那种没有翘舌音 ,没有轻声、儿化的 ,带有浓厚地方色彩和书面语化的普通话 ,实际上就是一种汉语次标准语。它是伴随汉语标准语而来的 ,因为模仿汉语标准语才会产生这种次标准语。分析客家地区汉语次标准语的形成原因、基本特点有助于我们对其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