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175)
期刊(397)
学位论文(71)
图书(29)
视频(10)
会议论文(6)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175)
期刊 (397)
学位论文 (71)
图书 (29)
视频 (10)
会议论文 (6)
按年份分组
2015(11)
2014(569)
2013(216)
2012(227)
2011(211)
2010(179)
2009(86)
2008(74)
2007(54)
2006(35)
按来源分组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7)
臺灣戲專學刊(4)
中州今古(3)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
河洛春秋(2)
东方艺术(2)
民族音乐(2)
大美术(1)
决策探索·下半月(1)
华商(1)
再出发,“文化立市”战略再发现
作者:暂无 期号:第10期 来源:黄金时代(社会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文化”的高台上凭栏眺望,总会不由自主地回首过去,展望未来。 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上,深圳展区的主题是“中国梦想试验场”。30年前来,谁也没有料到,一个资源极其匮乏的小县城,竟能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奇迹,在短短30年间崛起成为全球瞩目的国际大都市。深圳特区建立30年来,创造出无数震惊世界的奇迹—一这里是中国人看世界的“窗口”,是创业者最大的“梦工厂”,无数内地英才抱着梦想来到这方热土,演绎着一个又一个辉煌与骄傲。 有人说,中国的现实与未来,也许都滥觞于特区。接下来的30年,深圳凭借什么继续承载“中国梦想”?深圳能否再给中国、给世界一个新的惊喜?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9月6日上午在深圳举行,胡锦涛出席庆祝大会并就经济特区发展提出五项具体要求,其中,第三项要求是:继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努力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良好文化条件。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魂,也是一个城市的根。文化部部长蔡武说过,“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核心,没有文化的城市就不再是一个城市。”我们也知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个城市的文化也不是仅花30年就可以影响四海的,如果真的存在“深圳文化”的话,根基尚浅的深圳文化还能承载起未来的“中国梦想”吗? 深圳精神特质未能升华到“文化”高度 对于一个人而言,30岁意味着成熟,但对于一个城市,却可能太年轻。30岁的深圳,用“活力之城、时尚之城”来称呼毫不为过,各项经济指标在全国名列前茅,喜欢彰显自我,因此深圳特别渴望拥有足以雄视千年古都的文化软实力。 我们追溯深圳的文化脉络,不难发现耳朵听得起茧的描述是:深圳毗邻香港,是改革的“先锋官”;深圳领创新风气之先,是开放的“试验田”,此外还有“杀出一条血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实干兴邦”等等响当当的深圳名片……30年来,无数口号和时代词汇从深圳叫响全国,铭记着这片土地上那些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见证了一代人打拼、奋斗、奉献的燃情岁月。经济上与精神上的强势,使得深圳渴望文化上的快速提升,无论是十多年前争取进入“历史文化名城”行列的动机,展开“深圳精神”的大讨论,还是2000年提出“文化立市”战略、2004年确立“文化立市”战略,都表明深圳人想热切地证明一个经济成功的新城市,人文水准可以与经济发展一样同步提升。 深圳原本是个半广府、半客家的地方,西部地近珠江,地势较平缓,是广府民系聚居之地:东部多山地,濒临大鹏湾、大亚湾,是客家民系聚居之地。如今。深圳“土产”的广府话和客家话已经式微得不能再式微,深圳几乎是中国最大的没有方言的城市。世界各地的移民城市,都因不同文化的碰撞和“混血”而格外有活力,深圳也不例外,可是令人遗憾的是,深圳的精神特质始终未能升华到“文化”的高度。 “文化十科技”弥漫着不自信的情绪 回顾历史,经济建设成就无疑是推动文化发展和进步的基础,但并非唯一的基础。 30年来,深圳失去了一些机会。在一张白纸上绘图,原本可以画得最美,突破一窝蜂的水泥森林与玻璃幕墙。多年来各地流行兴建大型文化艺术场地、大型歌剧院之类,一切都要大要豪华,要请西方名牌建筑师设计一些外型奇特的地标建筑,就建筑空间对文化创作的具体影响而言,这些“硬件”严重缺乏具体而深入的研究,更缺乏可持续的文化蓝图。我们常听见“创意经济”、“时尚之都”、“文化市场”等口号,外表多元,实则空洞。深圳竟也未能免俗,文化场地的规划、设计、兴建和经营,多被市场利益和形象宣传主导,比如,卖力推介的“设计之都”、“图书馆之城”等众多城市文化形象,又比如,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深圳在文化创意领域的探索和贡献,宣扬“文化+科技”不仅是一个概念也是一个国际趋势,宣扬现代文化产业包含诸多科技元素,大型舞台表演的舞美、灯光,以及动漫设计、网络游戏的运行等都同科技密不可分,深圳华强文化集团的动漫产业和腾讯QQ本身就是高科技网络时代的产物。 难道动漫、网络游戏、QQ就是“文化+科技”?也许,我们不该苛责深圳人急于打造“文化软实力”的拓荒牛精神,但又有谁能否认深圳本可以做得更好一些!今天的深圳正走在十字路口——以什么样的价值观,来面向世界:以什么样的文化,来承载蜕变疾行中的“中国梦想”?显然,“文化十科技”的背后,弥漫着一股焦躁不安的不自信的情绪。 “文化立市”战略 先“硬”后“软”存局限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人文特质和历史属性,任何重大的发展和规划,都应建立在对城市的深刻了解以及相关专业领域的多方交流上。 2000年,深圳提出了“文化立市”战略,把文化发展摆在现代化发展战略全局的突出位置。2004年,深圳对实施“文化立市”战略进行全面部署,先后制定了《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等文件,并在“十一五”期间由财政设立总额为3亿元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按照权威人士的解读,我们不难看出,促进“文化产业”是深圳实施“文化立市”战略的重中之重,是先“硬”后“软”的模式。 虽然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都具备商业元素,但硬件的规划是基于“软件”(文化发展)的需要。例如西方规划“硬件”博物馆之前,必先着手文物购藏政策与定位的“软件”研究,确定购藏与营运模式之后,才进入“硬件”规划的研究;兴建表演艺术场地,也是先理顺和确认其艺术定位和运作模式,才进行有关硬件的规划和设计,亦即以“软件”规划为先,“硬件”随之而进行。“软件”规划,需要大量不同类型的人才,由学术人才、管理人才、创作人才共同配合才能成功。这,也正是西方文化长期处于“强势”的主要原因。深圳作为一个国际城市,“硬件”十分现代化,但在文化蓝图的规划上,仍然缺乏更多元和更具远见的视野。 “文化与经济”必须融合“远见”与“思考”,这样的思维策略才能令“文化资产”成为活水源头。
五都选举蓝绿各施所长
作者:吕子言  期号:第33期 来源:台湾周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教训”。在力拼新北市的同时,蔡还不得不费很大精力用于南二都党内整合,可谓“蜡烛两烧”。近日,蔡通过绿营大老安抚台南市长许添财,但至今未见明显成效。 大台中市 胡志强方面。一是派系
城变 洛带古镇:娱乐化的客家婚礼
作者:暂无 期号:第9期 来源:中国西部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爹娘。 这个花轿我不坐, 坐了花轿要改姓。 哭嫁的唱词中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骂媒”—— 媒人是根大黄狗, 这吃了那头走。 又说主家饭
浓浓客家意 深深红土情
作者:暂无 来源:赣州晚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赣州银行员工向市民宣传金融知识。 ○谢贵芳 文/图 编者按:近年来,我市立足实际,着力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赣州银行积极融入,坚持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坚持服务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小微企业,加快推动转型发展、稳健发展、创新发展,打造了赣州本土良好的金融品牌。本报自今日起推出“赣州
大义大爱客家女大德大孝树楷模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在我所见到的任何一族的妇女,最值得赞赏的当推客家妇女了。”美国传教士罗伯·史密斯如此评价客家妇女。无独有偶,英国学者爱德尔也在他所著的《客家人种志略》一书中说道:“客家妇女是中国最优美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客家妇女的吃苦耐劳、聪慧勇敢、贤惠忠贞,在国内向来是有口皆碑的,而在英、美等外国人眼中
客家音乐创作自信回原乡寻找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近日,第二届客家流行音乐金曲榜颁奖盛典在我市举行,在活动举办期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采访了祖籍大埔县的台湾客家情歌王子游兆棋。随着大陆原乡的客家歌手越来越多,他期待联合原乡客语歌手壮大两岸客语音乐的力量,让客家歌曲越来越出彩。 游兆棋简介: 台湾客家人,祖籍大埔,早期以国语、闽南语
产业扶贫 力推茶叶产业上台阶
作者:苏启兴  期号:第9期 来源:老区建设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茶叶产业发展县”的机遇,推动茶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1、自然条件优。铜鼓地处赣西北边陲,属中亚热带大陆性季风型湿润气候区,冬无严寒,夏少酷暑,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6.2℃,空气质量达国家一级
龙岩:蛟龙冲山起 腾飞正当时
作者:暂无 期号:第8期 来源:福建画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代节拍,发扬勇立潮头的时代精神,着力加快建设生态型经济枢纽和海西重要增长极,高奏推进龙岩老区又好又快发展的“红色交响”。 “在革命战争年代,闽西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胜利和新中国建立付出
客家妹钟雯的美丽人生
作者:暂无 期号:第11期 来源:黄金时代(社会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客家文化节”上,钟雯在渔人码头唱响一由她自行创作的《新月光光》“妹把门打开,客人请进来,问哥哪里人?哥从中原来”这同样也是寻求突破客家文化传播模式的一种大胆尝试,澳门客家精英反映热烈。钟雯的演出得到广泛
吃客家美食知客家“人品”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本报记者 曾秋玲 “开学餐”饱含祝福与期望 开学了,家住梅城的兴宁籍邓女士特意给上小学一年级的小孙子欣欣做了一顿简单而又特别的早餐:一份腌面,一份瘦肉蛋花葱蒜芹菜汤。她一边疼爱地看着欣欣香香地吃着喝着,一边念叨说:“吃哩鸡春,春春光光;吃哩葱,聪明伶俐;吃哩蒜,会划算;吃哩芹菜,读书勤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