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学位论文(269)
期刊(119)
报纸(118)
视频(31)
会议论文(15)
图书(1)
按栏目分组
学位论文 (269)
期刊 (119)
报纸 (118)
视频 (31)
会议论文 (15)
图书 (1)
按年份分组
2015(31)
2014(267)
2012(25)
2010(65)
2009(31)
2008(18)
2007(14)
2006(12)
2005(10)
2004(10)
按来源分组
其它(300)
澳门日报(40)
第九届客家方言研讨会(14)
東吳外語學報(2)
國文學誌(2)
花蓮師院學報(綜合類)(2)
汉语史学报(2)
第38届国际汉藏语会议(1)
花蓮師院學報(1)
中華皮膚科醫學雜誌(1)
客家社团与沟通媒介之研究:以台湾客家教师协会为例
作者:李中敬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社团  沟通媒介  台湾客家教师协会  组织承诺 
描述:流動,但無論何種溝通並不影響對於客家事務的熱忱;然而在社團發展過程中因應政府鄉土言教育的推動,讓台灣客家教師協會在客推動的角色與成立之初有所衝突,因此,客家社團如何在政府推動客家事務的過程相互配合,將資源作最有大的發揮是未來客家社團當務之急要面對的。
我国族群型代表性行政机关的设置及其意涵
作者:孙炜  期号:第4期 来源:台湾民主季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代表性行政机关  族群  文官价值  原民会  客委会 
描述:等,其中有關合議制的委員會的制度設計,可視爲重視特殊團體(族群)或事務的價值與利益,強調代表性價值的行政機關,並由其擔任政策協調與統合的功能,以回應、多元社會的需求。在結中,本文強調我國近年推動民主化
走进路环九澳村
作者:王春芳  期号:第6期 来源:澳门月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更鮮有人踏入過澳門僅存的原住民村落。本文在此要介紹的就是澳門現今最僻靜的客家村──位於澳門離島路環東北部的九澳村(葡萄牙稱:Vila de KáHó)。 由澳門地圖可見,九澳村毗連澳門路環島北部九
台湾客家运动之研究(1987-2000)
作者:曾金玉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运动  新的客家人  社会运动 
描述:題:
(一)客家文化的弱勢:特別呈現在言的使用上。
(二)眾多的客家人為孤立的個體:除了傳統客家聚集地,大多數的客家人為孤立的個體,彼此缺乏聯繫,阻絕了客家活力。
二、客家運動的訴
当前客家宣教之分析:以中坜地区客家教会与信徒为对象
作者:林恩铭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文化  宣教策略  客家宣教  文化诠释  教会  祭祖 
描述:地方教會之比較;第四章主要是探討信徒的信仰歷程;第五章以1.族群文化與基督教文化之詮釋;2.客家族群不易信主因素探討等兩個部份來分析受訪者所做的闡述;第六章是結論,藉由回應本文的待答問題來做綜合說明本
屏东六堆地区的稻米文化
作者:刘秀俐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稻米文化  客家  集体记忆 
描述:飲食習慣和文化層面的實質意涵,最後則探討六堆客家俗諺中稻米或米食的文化意涵。第五章是以稻米為探討核心,以婚姻禮俗、生育禮俗、喪葬禮俗等主題,來分析客家人與米所形成的文化形態。第六章將本論文作出歸納結
苗栗園感受客家文化
作者:黎溢康  来源:澳门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豐富的展品引領着遊人認識客家文化及其魅力 苗栗客家文化園區展館內的遊 覽線,讓遊人輕易參觀不同展區 場地。 展館內各種農具用品反映客家 人的勤奮與智慧 台灣客家族群過往的漆器工藝進一步發揚光大 客家人的好客本色由來已久 “全球館”展現各地客家人不同時期
客家文化節弘傳統文化
作者:暂无 来源:澳门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三方代表簽署合作協議 主禮嘉賓品嘗客家傳統小食 一連三天漁人碼頭會展中心舉行 客家文化節弘傳統文化 【本報消息】由澳門客屬總會、澳門廣東興寧市同鄉會、廣東客屬海外聯誼會、港澳各客屬社團聯合主辦的“第二屆澳門客家文化節”,昨起一連三天假漁人碼頭會展中心舉行。主辦方冀藉一連串活動,
客家博物館心靈家園
作者:   来源:澳门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每年都有不少海外遊客到訪中國客家博物館 館內售賣客家人製作的衣物 圍龍屋的建築特色 從中了解客家人的婚嫁傳統 博物館旁有個客家匾額館 進入中國客家博物館大門,可發現一個大大的“(亻+厓)”字。 客家人的生活用具 盡錄民系產生發展遷徙過程 客
《土樓神韻》演繹客家風情
作者:暂无 来源:澳门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土樓神韻》演繹客家風情 千百年前,五次大規模的南遷,使中原民背井離鄕,成了南中國的客家人。他們用自己的足跡寫下了浸透血淚辛酸的遷徙史詩,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建造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客家土樓。土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