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787)
期刊(560)
学位论文(193)
图书(25)
会议论文(18)
视频(5)
按栏目分组
报纸 (787)
期刊 (560)
学位论文 (193)
图书 (25)
会议论文 (18)
视频 (5)
按年份分组
2015(5)
2014(688)
2013(155)
2012(169)
2011(182)
2010(153)
2009(66)
2008(81)
2006(24)
2001(2)
按来源分组
其它(211)
热带地理(4)
商场现代化杂志(3)
教育研究与实践(2)
科技广场(2)
房地产导刊(1)
中国广播(1)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
黎明职业大学学报(1)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下旬)(1)
新历史条件下客家文化如何创新发展?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首席评论] ■杨宏海(梅州市发展战略顾问,深圳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战略目标,大大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文化创造热情。全会也提出了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指出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与此不谋而合的是,上月,省委书记汪洋在梅州考
河源地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作者:鞠文平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河源  地方文化  地方语文课程资源  开发和利用 
描述:、理论依据和价值导向;通过问卷法、统计法、访谈法、文献法、实地调查法等理清了河源地方语文课程资源存在和分布状况、开发和利用现状,并据此提出了形成联动机制、提供开发便利,整合课程资源、突出地方特色,根据
福建永定客家土楼旅游品牌整合营销传播研究
作者:肖汉华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永定客家土楼  旅游产业  整合营销传播  品牌传播 
描述:,以及多元的物质、精神文明成果。因此,解读客家土楼,就是解读客家文化。   本文以品牌传播的视角,通过对永定客家土楼旅游资源的实地调查和实证分析,以现代整合营销传播理念导入针对永定客家土楼的旅游产业
客家地区民间文化与高校美术教育的整合及实践方法
作者:张海华 肖俊  期号:第30期 来源:文教资料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地区  民间文化  高校美术教育整合  文化创意产业 
描述:客家地区民间文化与高校美术教育的整合意义、可行性以及方法是本文主要探研的问题。两者整合有利于帮助优秀的客家民间文化培养传人,为文化创意产业培养创意型人才;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民间情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实现素质教育。
浅谈客家文化资源库及资源服务平台的建设
作者:王建雄  期号:第30期 来源: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数据库建设  资源服务平台 
描述:阐述了客家文化资源库建设的必要性,介绍了资源库建设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并提出了资源服务平台的系统设计方案。
点金客家文化游 梅州要造“世界客都”
作者:暂无 来源:南方都市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广东旅游的金字招牌是活力广东,而梅州旅游的金字招牌是世界客都。”广东省副省长万庆良近日在广东省旅游局、梅州市人民政府、广州市旅游局在省旅游局大楼举行“客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客家文化生态旅游基地”共建协议签约仪式上表示。打造客家文化生态圈已经成为梅州市未来一个工作重点。对于苦于已经游遍广
客家内部的分解与整合——以武平中山为例
作者:钟毅锋  来源: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族群理论认为,族群是个相对概念,我者和他者的界限是随着外界参照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客家的这个概念是比较年轻而新近的,通过这个新构建的符号,由客家精英们推动的客家运动正不断地融合和整合客家族群,客家这个概念也在慢慢的扩大。有学者甚至提出,客家的概念应超出传统闽
台北市客家餐廳整合行銷傳播之研究
作者:葉韋岑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整合行銷傳播  客家飲食  客家餐廳  台北市 
描述:台北市客家餐廳的業者與消費者,採用質化方法的深度訪談與量化方法的問卷調查蒐集本研究所需的資料。因此,本研究之目的:(1)瞭解台北市客家餐廳的經營現況;(2)分析台北市客家餐廳業者運用整合行銷傳播工具的情形
村落视野中的乡村社会整合―广东梅县书坑村的个案研究
作者:杨小柳  期号:第4期 来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社会整合  乡村变迁  村落共同体 
描述:广东梅县客家村庄书坑村利用村落共同体的整合因素,发动群众和外出华侨乡贤改善村庄基础设施,而成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通过此实例,展现了乡村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在改革开放30年巨变过程中的延续和创新,并探讨了这种延续和创新对于当代乡村社会整合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