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566)
期刊(137)
学位论文(18)
视频(9)
会议论文(4)
图书(2)
按栏目分组
报纸 (566)
期刊 (137)
学位论文 (18)
视频 (9)
会议论文 (4)
图书 (2)
按年份分组
2015(9)
2014(202)
2013(122)
2012(117)
2011(103)
2010(77)
2009(39)
2008(31)
2007(22)
2004(3)
按来源分组
梅州日报(139)
闽西日报(70)
三明日报(30)
侨报(27)
其它(27)
海峡导报(18)
台湾周刊(10)
海内与海外(3)
岭南文史(2)
韶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20城记 宁化开办客家小吃培训班
作者:刘才恒  来源:福建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 (通讯员 刘才恒) 经过为期5天的系统培训,6月底,宁化客家小吃首期学员培训班的30余名学员圆满结业。这些学员结业后,将外出发展宁化客家小吃,成为推广客家小吃的一支生力军。 作为客家祖地的宁化,小吃品种繁多,具有浓厚的客家风味。近年来,由于缺乏运作和专业化包装策划等因素,大大制约着宁化客家
首届客家文化艺术节网站(页)开通运行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首届客家文化艺术节网站(页)(http://ysj.gdmzwh鄄lytsq.com)今日开通运行。该网站(页)由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管委会主办,是首届客家文化艺术节对外发布报道和各类信息的平台,是对外展示客都梅州形象的窗口,也是与公众联络和交流的桥梁。网站设置有活动资讯、客家文化、客家风情
“客家文化研究”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四海客风] 不久前公布的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第三批)招标评审结果,以赣南师院为牵头单位申报的“客家文化研究”课题获准立项,实现了赣南师范学院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国家级重大项目零的突破。据了解,该课题以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主线,以客家文化研究的难点、重点、热点和空白点为主要研究对象。
赣南客家围屋入选世遗预备名单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四海客风】 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于11月17日在北京公布,赣南客家围屋跻身名单之列。据悉,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申报、审查、考察、评定由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有严格的程序,首先必须有完整的保护规划,符合规定的申报文本与省级以上文管部门推荐。从去年起,赣州市正式启动赣南客家围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且
客家温泉镇掠影
作者:暂无 来源:广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丰顺温泉资源丰富,千江温泉是四星级温泉度假村。 龙归飞瀑。 文/记者陈薇薇 本期目的地:梅州丰顺 时间:2天1夜 目的地特色:丰顺是著名的侨乡,温泉资源相当丰富,是广东省内唯一各镇辖区内都有温泉的一个县。丰顺县东南西北都有泉,尤以汤坑镇的温泉流量最大。丰顺也是梅州客
以最好状态迎客家文化艺术节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记者朱庆强实习生张兰)首届客家文化艺术节即将开幕,各种“文化大餐”正等待着和大家一起分享。连日来,我市各群文团体加紧节目排演,力争用最好的状态迎接这个盛大的节日。昨日,记者走访了我市部分群文团体,了解他们的节目排演情况。 “一二三四、二二三四……”一清脆的拍打声从市文化馆里传出。原来,是
客家池塘文化里蕴含的人文智慧
作者:暂无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今年6月,我飞抵台湾,参加第四届“海峡百姓论坛”。 当我们一行搭乘的飞机明显在下降的时候,我不由得透过舷窗鸟瞰,只见海岸线清晰可见,心里好一激动,心想终于看到了宝岛台湾。海岸线渐渐远去之后,映入眼帘的是桃园县无边无际的平畴,能够清晰地分辨出哪是田野,哪是乡村,那一口口池塘就像一颗颗珍珠点缀在
江冬桂:四堡客家锡艺首位女传人
作者:吴林增  来源:海峡导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江冬桂在进行锡器加工 “叮叮咚咚”,小巷子里传来锡器的打击声。可你走近一看,这锡匠,不是一个大汉,是一个“巧妇”。 今年49岁的江冬桂,是连城、长汀及邻县清流、宁化等周边客家乡镇小有名气的四堡乡第一位女锡匠。 锡器,是客家嫁女儿必备的嫁妆。打锡工艺在当地传承500多年,已被纳入福建
这里是四川省屏山县楼东乡,有“长江上游最后一个客家小镇”之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古镇风貌 小镇最常见的生活镜头 孩子们在小镇奔跑玩耍 在小镇的最后留影 [采风] 书说楼东 楼东原叫书楼乡,缘自附近书楼村,此村出一秀才名声鹊起因而得名。但美名雅称终敌不过穷乡僻壤的盗匪肆掠。过去土匪出没、袍哥当道,怪不得民居、会馆形态,成色那样严峻,原
客家妇女的头帕
作者:邱金湟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客家妇女因为经常要去山里砍柴、采摘油茶、野果,为了避免树枝、荆棘勾乱头发,伤及头皮,头帕便应运而生了。慢慢地便成了客家妇女不可缺少的佩戴服饰。 说起头帕,在瑞金还有个传说。一天,罗隐秀才路过正在插秧的稻田,他下马问农夫求对:“莳田郎,双手不停,莳出多少行?”那位农夫答不出。回家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