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塔坝———风光依旧的海外客家村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李国泰
印度,是世界东方一个神秘的国度,是佛教诞生地,也是佛教的寂灭之地。去年12月上旬,我作为梅县客家杂志的记者,从昆明登上了飞往印度东部加尔各答的飞机,去采访那些为中国改革开放和公益事业做出了贡献的印度华侨们。
来接机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曾投资梅县新县城“文化城”的侨领钟雪芳
-
台湾客家桐花祭的由来与历史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他山石]
提要:自2002年台湾推出第一届“客家桐花祭”以来,一年一度一主题,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规模从小到大,层次从低到高,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越来越多样,从简单的一项祭祀祈福活动,发展成为集文化体验、生态旅游、休闲娱乐、产业发展为一体的系列活动,到现在已经成为台湾最具知名度、最具活力、最具品
-
她让我们从此害上了相思,吸引着我们一去再去…… 品读美丽: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大埔,这是一个传统与现实、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想家园,蕴涵着沧桑之美、传统之美和文化之美。那里天蓝水绿、风光旖旎、天地澄明、风情如诗,被誉为“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
大埔位于广东东北部,梅州东部,居韩江中上游,东邻平和,北界永定,西连梅县,南接潮汕,面积2467平方公里,总人口5
-
150余名记者共同见证盛会 市委、市政府和大会筹委会昨举行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本报讯(记者丘利彬特约记者罗伟章刘海祥通讯员钟伟光)全世界客家人共同瞩目的第五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今日拉开帷幕。此次盛会引来中央、省、市和境外共50多家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新社、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广东电视台、凤凰卫视、南方卫
-
盛会撬动绿色的经济大发展 山歌为媒、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第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市委副书记、代市长朱泽君和嘉应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梁亮胜共同签订战略投资合作框架协议书。(钟小丰摄)
第四届中国(梅州)国际客家山歌文化节,山歌为媒、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是一届畅叙乡情的盛会、文化飘香的盛会,更是一届撬动发展、推动绿色的经济崛起的盛会,为世界客都经济腾飞注入了巨大
-
客家蓝衫--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象征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压题图片:台湾职校生创意设计的客家女性“蓝衫”
女装"大襟"
男装"对襟"
男装"琵琶襟"
[服饰]
提要:客家文化主要包括客家方言、客家习俗、客家人文、客家建筑、客家饮食、客家服饰和客家意识等。千百年来,大家对客家文化的研究、传承和宣传、推广做出了积极贡献,取得了丰硕成果,而对于保留有千年
-
客家乡村社会的变与不变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郑渝川
客家人、客家文化近几十年来在中外学术界已涌现出许多的学术研究成果,客家学已成为带有浓郁中国本土文化色彩的人文学科。再追溯到清代后期和民国时期,我们可以看到,客家文人学士著书立说,为汉族客家谱系的建构作了文化谱系方面的准备,促进了客家族群意识的觉醒,使得客家人真正获得了追求了几百年的生
-
泰国“客家迷”在海外弘扬中华文化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2010年10月,古柏生会长率领一个35人的代表团访问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
【人物】
古柏生,泰 国客家学研究会会长、泰国客家总会副理事长、泰国客家文艺联谊会副会长,被誉为“一个弘扬中华文化的客家迷”。身为泰国华裔第三代,古柏生原本对于祖籍地广东梅县没有任何印记,却在一次偶然机
-
加尔各答:客家人的求存与融合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郑渝川
在海外华人之中,海外客家人尤其值得关注。相比来源或祖籍地为国内其他省市、广东省其他地区的华人而言,海外客家人群体表现出更强的组织性,社区秩序井然,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十分明显。而与之同时,海外许多国家也形成了相当悠久、拥有丰富实证和理论传统的客家学研究学科。将海外客家学的研究成果介绍到国
-
客地特写:以油纸伞为代表的客家风华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的学者们在美浓
无烟囱的美浓,手工艺极负盛名,其最为“光彩夺目”的客家风华是油纸伞。
对客家人而言,油纸伞除了遮阳挡雨的作用,更是吉祥的象征:伞面张开后呈圆形,有“圆满”、“缘分”的涵意;“油纸伞”中的“油”,用客家话读来极像“有”字;“纸”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