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梅州日报>  加尔各答:客家人的求存与融合

加尔各答:客家人的求存与融合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9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6版:闲情·读书

【入库时间】20130930

【全文挂接】

【全文】

郑渝川

在海外华人之中,海外客家人尤其值得关注。相比来源或祖籍地为国内其他省市、广东省其他地区的华人而言,海外客家人群体表现出更强的组织性,社区秩序井然,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十分明显。而与之同时,海外许多国家也形成了相当悠久、拥有丰富实证和理论传统的客家学研究学科。将海外客家学的研究成果介绍到国内,毫无疑问可以扩展国内同类学科的视野,弥补不足,更重要的是,可以将海外学者、外国居民对客家人为代表的华人、华人社区、中国文化的看法引介给国内读者,就上段提到的问题带动更深入的思考。

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2001年启动了“海外客家研究译著特别项目”,最近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了《血汗和麻将:一个海外华人社区的家庭与企业》一书。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哈佛大学博士、美国佛蒙特州明德大学社会人类学系教授欧爱玲(ellenoxfeld)。欧爱玲分别在1986年和1991年对多伦多和印度加尔各答的华人社区开展了深入调研,对客家人为主体的华人族群在加尔各答的生存发展状况给予了描述,介绍了华人异国融合过程中的家庭生活(状况、模式)、办厂经商和文化传续。

加尔各答位于印度东北部,在1911年前是印度首都,也是该国重要的商业、工业和知识中心。据可信史料记载,早在18世纪80年代,加尔各答的华人群体就结成了社区居住并从事经商,此后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的中印边境冲突,当地华人群体的数量不断增长。这里的华人包括客家人、广东人和湖北人。欧爱玲开展调研时,加尔各答客家人的祖籍均为广东梅县。

加尔各答客家人、广东人、湖北人长期以来与特定的职业联系在一起,客家人集中在制鞋和制革业,广东人主要从事木匠,湖北人从事牙医。这三个印度次群体在所参与的行业内都获得了令人瞩目的商业成功,一方面可以证明海外华人对异国华人的适应能力,足以驳斥那种想当然断论中国文化和民俗与商业不兼容的观点,但另一方面也多少带有无奈——前述三个行业是印度本土主要族群居民拒绝参与的“贱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海外客家人等华人在印度扮演的角色,与犹太人20世纪及之前很多年内在欧洲一些国家所获得的地位相当,欧爱玲引入马克斯·韦伯的提法将之称作“贱民资本家”。这方面颇显残酷并让人感到无奈的事实,提醒着今天的中国人,“走出去”要尽可能了解所在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传统,积极利用发展机会,但要谨慎处理文化差异等问题,避免引发严重冲突。

加尔各答客家人对华人、客家人、祖籍地梅县的认同意识非常明确而强烈,这一点甚至不会因为他们中的一部分后来移居到加拿大多伦多而发生改变。他们通常把自己称为“梅县人”,忠实的延续着神灵、宗族祭祀等中国民俗传统;允许客家人成员参与麻将娱乐乃至小赌怡情,但社区传统坚决排斥那种嗜赌如命的成员;客家人在加尔各答建立制革企业,会得到其他家庭成员、客家人社区的大力支持,家境稍差的客家年轻人可以在同胞开办的制革厂当学徒来一点一点积累自己开厂的财富、技术和人脉,而这一点是当地其他华人社区所不具备的。

加尔各答客家人的家庭准则和结构都保持得颇为完整,这其中的奥秘就在于将之与家庭企业组织结合了起来。欧爱玲1991年在加尔各答的调研就通过大量访谈和背景调研,捕捉到了此项特点。《血汗和麻将:一个海外华人社区的家庭与企业》这本书有多个章节就此展开叙述和分析。加尔各答客家人家庭的几乎所有家庭成员,都会依照能力、性别、家庭地位等安排在家庭企业组织内,女性特别是年长女性在这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欧爱玲总结认为,加尔各答客家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体现出“整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复杂组合”,也反映出海外环境、金钱关系与种族角色、中国文化传统多重因素的巧妙嵌合。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