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舞剧《大围屋》背后的客家文化
-
作者:暂无
来源:深圳特区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客家”是什么?“客家”就是“客户”,是相对于当地原有的土著居民而言的,后者应该是“主户”了。“客家”一词在客家语与广东方言中均读作“哈嘎”(Hakka)。舞剧《大围屋》就被翻译为“Hakka dance drama”。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是汉民族在我国南方的一个分支。客家人的主
-
《大围屋》,客家开拓者的心灵史
-
作者:暂无
来源:深圳特区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本报记者 王俊/文 齐洁爽/图 悲怆激越的音乐中浮现着客家山歌的音调,充满情绪张力的舞姿演绎着客家先民的传奇,一个感天动地的故事映射出深圳这座移民城市的精神,近日,作为深圳献给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的重点文艺精品剧目,一台气势恢宏、凄美动人的大型客家原创舞剧《大围屋》正在龙岗文化中心内如火如荼地排练。
-
弹丸之地常牵深港浓情 盐田区沙栏吓村与香港为邻,客家民风数
-
作者:暂无
来源:南方都市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1976年,沙栏吓村青年女民兵在村口放哨。吴天其供图
沙栏吓村民在海上围网捕鱼。吴天其供图
我没有看过地理沙盘上的沙栏吓村,常住盐田的很多人都说没看过。这个只有0.05平方公里的自然村,也许从来没在稍微正式的地图上被放大或细描过。弹丸式的毫不起眼,却一点也不影响我这样的外乡人对它的好奇。
-
打响客家品牌 做强文化产业
-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钟荣荣记者李伟明龚文瑞郭远/文记者刘凯/图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朝阳产业”。赣南如何利用文化资源,特别是如何利用历史悠久、灿烂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来发展文化产业?由赣南日报社专刊编辑中心、赣州市政协办公厅宣传信息处主办,赣州五龙客家风情园承办的赣州客家文化产业发展论坛
-
高扬红色文化旗帜 拓展客家文化内涵 ――我市文
-
作者:钟德彪 董静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2007年,我市文化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主动融入海西重要增长极建设大局,坚持项目带动品牌带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为建设文化强市,促进文化与出版工作做出了贡献。
――抓好文化精品创作。30集电视剧《客海往事》拍 摄工作有新进展。该剧是市委、市政府
-
“客家文化节”刮起创意旋风
-
作者:暂无
来源:深圳特区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正值“创意12月”各项活动举行得如火如荼之时,又一项极具创意的大型活动拉开大幕。由深圳市委宣传部、市文联、深圳大学、深圳广电集团、深圳报业集团、深圳各区委区政府联合主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等单位承办的第三届“客家文化节”将于今晚隆重开幕。本届客家文化节的主题是:承接“新的传统”,创建“活的文化”,打造
-
广州城区也有“客家山” 洪桥客家山歌申报中国“非遗”
-
作者:暂无
来源:侨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广府文化发源地广州城区也有“客家山”?粤语环绕的城区还能以客家山歌申报中国非物质遗产?洪桥“三眼井”、“豆腐寮”等见证了客家人在广州创业聚居历史。昨日,记者了解到,昔日广州人说的“东豪西富,南穷北倔”,其中“北倔”是指聚集在小北门附近(今洪桥地区)客家人倔强生活写照。越秀山脚“三眼井”山水
-
新客家“围屋”惠及大家 金沙洲的“围屋”正吸引五湖四海的“
-
作者:暂无
来源:南方都市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金沙洲,广佛交界处的新型居住区,一栋外圆内方的“客家围屋”正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南漂新客家”,其名万汇汇楼。
这栋由万科企业集团出资兴建的“土楼”,将展开为期三年的实验期,以探索中低收入人群的居住模式、自治模式以及及共同发展模式,为广州建设“宜居”的首善之区提供一个样板实例。目前,万汇
-
客家花灯话田村
-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关照 赣县田村是个客家古村,也是江南久负盛名的“灯彩之乡”。田村的花灯历史悠久、品种繁多,自唐代传入至今已有1300多年,最早传入的只有五彩灯笼、宫灯、走马灯几个品种,后来逐步发展有花篮灯、风景人物故事灯、宝盖灯、牌楼灯、龟纹灯、麒麟灯、狮灯、象灯、云灯、莲灯、架花灯等25个品种。鼎盛时期,田村的
-
龙南:让客家精神永驻校园
-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叶伟贤徐丽芸文/图 今年以来,龙南县大力开展“客家文化进校园”活动,走出了一条客家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三者相结合的新路子。 客家元素融入校园文化 走访龙南各中小学校,随处可见客家文化宣传长廊、展览室、标语横幅、黑板报、班牌,还有专门的客家文化课程、课外活动、文艺表演、游戏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