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赣南客家端午节
-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云中野鹤
南迁到赣南的客家人,在过端午节时,保留了中原传统的端午节风俗,也融入了赣南本地人的习惯,如做艾饭、挂蒲和艾、香草烧汤沐浴等,因而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端午节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便是端午节。起初,每月的初五,都可称“端午”。如《太平御览》载:“仲夏端五。端,初也”古代“五”与“午”通用,故
-
深圳“非遗”客家凉帽濒临失传
-
作者:马璇
来源:深圳特区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张航燕现场编织客家凉帽。
深圳特区报记者 马璇 文/图
“深圳哪里能买到客家凉帽?”最近,一位从马来西亚归来的老华侨陈立明致电本报询问此事。他说大约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时,母亲曾在马来西亚买到过深圳生产的客家凉帽,此次来深圳他很想买几顶带回去送朋友,结果走了许多商场超市都没有找到,他还上网查到了
-
探访客家村 体验“活化石”
-
作者:暂无
来源:深圳侨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本报讯 记者杨剑锋、通讯员罗小霞报道:位于坪山办事处坪环社区的大万世居是古堡式客家围龙屋建筑,保留了客家人许多珍贵的历史遗物和文化精粹,是展现客家文化的“活化石”。7月27日,坑梓办事处坑梓社区服务中心组织社区青少年前往大万世居,开展了一场客家文化体验之旅。
活动当天虽天公不作美,但丝毫没有影响到学
-
本是同根生
-
作者:暂无
来源:深圳侨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大鹏凉帽有军旅色彩。
甘坑凉帽。
客家凉帽手工精细。
大鹏凉帽红顶是特色。
本报记者 林琳 文/图
“阿姨,你的大鹏凉帽可没有我们龙岗甘坑的客家凉帽历史久远,而且我们的手工最精细。”
“我们大鹏凉帽可是官方凉帽,有鹏城的时候就有大鹏凉帽。要说凉帽历史谁都比不上我们大鹏凉帽。”
这样的对话发生
-
正在式微的香港客家村落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香港一座名正言顺的客家村落正在式微
已遭停办的永安学校
村中著名大宅"慎德居"是梅县籍印尼华侨梁干臣所建
林文映(香港)
核心提示:在香港新界西北部的元朗小平原,有一座叫“崇正新村”的村庄,它是客家人在香港的最大村落,也是香港一座名正言顺的客家村落。崇正新村内的建筑,既有客家人的传统民居,更多
-
客家饮食谚语
-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王霞
谚语,辞海说是熟语的一种,是流传于民间的简练通俗而富有意义的语句,大多反映人民生活和斗争的经验。如新中国成立前的赣州有几句饮食顺口溜:“西街一茗居,包子生了蛆,柜台霉断脚,清汤老鼠药。”这是居民对一家饮食店的批评,简直比法院判决更严厉,它用简练、夸张的语言述说了西街一茗居极端不讲卫生的情景
-
客家艺术花艳赣南
-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舞》。
表现赣南百姓生产生活的客家高跷。
客家摇篮——赣南,以其保留完整的客家社会形态、精湛的
-
品谈传统风俗弘扬客家文化
-
作者:暂无
来源:深圳侨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本报讯 记者刘娟祝报道:昨日下午,由龙岗区委宣传部(区文明办)、区文体旅游局主办,区图书馆、龙岗读书会、区客家民俗博物馆承办的名作家与你面对面之“品谈客家风俗,弘扬客家文化”——重回我的故乡活动在龙岗区图书馆一楼大堂举行,知名网友、深圳作家幽壹,资深媒体人张学虎及知名网友、知名书评人谌毅兵3位嘉宾
-
民国时期粤北瑶汉关系研究
-
作者:李永超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民国时期 粤北 瑶汉关系 特点成因
-
描述:,西北部汉族(客家)分布相对较少。瑶汉人口分布具有以下特点:瑶汉人口相差悬殊,瑶族人口增长率低于汉族,瑶族人口寿命较短等三方面。第二章主要从生产领域、商品流通以及分配领域等三个方面论述了粤北瑶汉两族间
-
四川官话亲属称谓语研究
-
作者:甘红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四川官话 亲属称谓 辈分
-
描述:母”、“外祖父母”的称谓语“老家”、“家家”、“家公”、“家婆”中,“家”在亲属称谓中保留了中古的见母假摄麻韵二等开口音。特殊的山地地形以及古时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活动形成了一些如“甩担”、“挑脑壳”、“姨
上页
1
2
3
4
5
...
7
8
9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