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深圳侨报>  本是同根生

本是同根生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9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A08版(侨乡风情)

【入库时间】20130930

【全文挂接】

【全文】

大鹏凉帽有军旅色彩。

甘坑凉帽。

客家凉帽手工精细。

大鹏凉帽红顶是特色。

本报记者 林琳 文/图

“阿姨,你的大鹏凉帽可没有我们龙岗甘坑的客家凉帽历史久远,而且我们的手工最精细。”

“我们大鹏凉帽可是官方凉帽,有鹏城的时候就有大鹏凉帽。要说凉帽历史谁都比不上我们大鹏凉帽。”

这样的对话发生在了大鹏所城。一位老阿姨头戴大鹏凉帽坐在所城里叫卖凉粉,一位客家游客对阿姨的大鹏凉帽忍不住评头论足。老阿姨与游客的凉帽之争引起了众人的围观。在这里,记者一探大鹏凉帽和客家凉帽背后的故事。

大鹏凉帽军旅特色

在大鹏,能看到大鹏凉帽的地方可能就只有大鹏所城。如今的大鹏所城古居保存完好,狭窄蜿蜒、悠长深远的小巷以青石板铺就,宁静而古朴。数座结构宏伟、独具特色的清代“将军第”分布有序,其中最显赫的当属赖恩爵“振威将军第”。

据史料记载,自清嘉庆至道光年间,赖家世代行伍,三代出了五位将军。赖恩爵是抗英名将林则徐的副将,曾成功地指挥了中英“九龙海战”,打响了鸦片战争的第一枪,后升任广东水师提督,官至从一品。如今,虽然物是人非,但“将军第”高大门楣和布满灰尘的雕梁画栋之间,仍不难窥见古城昔日的辉煌。

据大鹏的老人讲,在当地,除了大鹏话,当地服装和民俗也带有古代军旅色彩。在大鹏半岛上,凡是说大鹏话的妇女都戴着一种红顶蓝边的传统凉帽,这就是大鹏当地人独特的、手工制作的凉帽。这种“凉帽”为当地妇女所戴,既遮阳又遮雨,用细竹篾作成。跟客家妇女凉帽不同的是,大鹏凉帽四周用于装饰和遮阳的布料全用蓝色,蓝色是当时军服的颜色,也就是现在所说海军的颜色,凉帽顶部用大红色涂成,凉帽的带子也是红色的,据说这种红顶凉帽是大鹏女人一种身份的象征,表明是古代官兵的眷属,同时大鹏女人也以此显示自己祖先戎马生涯的光荣历史。

大鹏新区是著名的侨乡,大鹏凉帽对很多华侨来说,并不仅仅是一顶帽子,而是盛满了儿时的记忆和对家乡的怀念。在大鹏所城经营旅游纪念品的李先生说,很多老华侨回到这里寻找大鹏凉帽,可是店里仅存了两顶作为珍藏,已经不再出售。因为会制作大鹏凉帽的老人年事已高,已经不再做这种手工活,所以大鹏凉帽可以说越来越少,更倍显珍贵。

大鹏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说,大鹏凉帽是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算起来也有约600年的历史,大鹏凉帽其实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象征着大鹏女人的勇敢勤劳。

客家凉帽手工精美

在深圳与大鹏凉帽齐名的莫过于龙岗区布吉街道的甘坑客家凉帽。问起白发苍苍的客家老人,关于客家凉帽的民间传说可以说出“一箩筐”。

相传几百年前,在连年战乱中,从北方逃来的难民中有位皇亲贵族公主,逃到南方一带的一个小山村,敌兵追杀过来,眼看公主要遭难,这个山村正在织篾的几位篾匠突然灵机一动,将织竹帽的半成品扣在公主头上,旁边的客家妇女用黑布头巾往竹帽上一搭,挡住了公主脸庞,拉她在田里劳作,躲过一劫。竹帽加上黑布,便成为客家凉帽的前身。也有传说客家凉帽由大文豪苏东坡发明。相传宋代苏东坡被贬惠州,一日携爱妾游花园,为了不使爱妾受风吹日晒,特制“中开一孔”的竹笠给她用。“中开一孔”是为了适应爱妾的发髻。当地妇女纷纷效仿,于是成了后世的客家凉帽。

传说如此美好,事实是如何我们无法考证。甘坑的张锐玲老阿姨说,客家妇女戴凉帽,有近1000年的历史。清朝年间,深圳甘坑凉帽村的开村始祖张锦超,学到凉帽手艺后,传给子子孙孙,全村均以织凉帽为生。新中国成立前后几十年,甘坑村民通过外迁把凉帽手艺带到了深圳龙华、大鹏等地,但除了甘坑凉帽村,其他地方没有群体集中式编织凉帽,全都是单门独户编织零星凉帽贩卖。

别看凉帽结构简单,但是里面的功夫却很复杂。居住在甘坑的老客家人讲,客家凉帽光主要工序就有33道,不仅有竹织编制,还有织染缝纫、上帽等复杂工序。客家女以勤劳、智慧著称,这在小小的织篾工艺中也得以体现。据说这在以前属于“童子功”,还没学会做体力活儿的孩子们首先学的就是织篾。甘坑的张锐玲从8岁开始便是织篾能手,竹篾在她灵巧的手中翻飞,在她“三皮囊一皮青”的口诀下“沙沙”作响。据了解,当初的甘坑凉帽厂实行流水线生产方式,在不同工序上每天每人能织帽笪30件、捻布30件、缝线200件、合帽200件,客家人以辛勤的劳动和默契的配合造就了持续20年的辉煌业绩。

上世纪50年代,甘坑凉帽迎来了历史上的黄金时期,作为中国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广东省分公司出口的生产基地,他们每月要生产4500顶凉帽,其中一半出口港澳、东南亚、英国、荷兰等地,深受海外华侨客家妇女喜爱。“甘坑凉帽”的蓝印随着远销的商品而成为华人世界亮澄澄的金字招牌。

深圳凉帽重焕光彩

无论是大鹏凉帽还是甘坑客家凉帽,说到底都是深圳凉帽,是深圳文化的一部分。回想上世纪80年代后,由于市场上帽子款式琳琅满目,凉帽由于过于“老土”而渐渐失去“知音”,导致凉帽产量锐减。加上凉帽是手工制作,生产时间长,有些工艺容易弄伤手,例如织篾将女孩子的双手弄粗糙,长期捻褶布会染黑双手等,年轻人大都敬而远之,导致凉帽工艺后继无人,深圳凉帽的工艺正处在濒临失传的危险。

目前,专家们为此奔走呼号,为了让现代人们了解这种传统工艺的魅力。“以客家凉帽为例,它是客家移民的创造发明,对研究客家妇女摒弃‘女人不抛头露面’的古中原遗风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深圳民俗专家廖虹雷说,“此外,凉帽的图案花纹标志、师徒传承口诀、穿戴风俗无不折射出客家的独特韵味,很有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和经济价值。”而深圳市非物质文化保护办公室的人表示,在未来五年内,将有计划、有目的地保护具有传统技艺的凉帽师傅和凉帽生产,还将组织凉帽师傅在古民居旅游景点举行凉帽表演,传播凉帽工艺和习俗,扩大凉帽的宣传影响。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