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2879)
报纸(2342)
学位论文(1191)
图书(738)
会议论文(116)
视频(84)
按栏目分组
期刊 (2879)
报纸 (2342)
学位论文 (1191)
图书 (738)
会议论文 (116)
视频 (84)
按年份分组
2014(3940)
2013(465)
2012(521)
2011(579)
2010(510)
2009(334)
2007(221)
2006(107)
2005(51)
1988(2)
按来源分组
其它(1573)
南方日报(108)
神州民俗(8)
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7)
经济与社会发展(4)
师道·教研(2)
惠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
中国高新区(1)
让客家菜更养生更有特色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在我市最近举行的一次旅游文化活动中,厨师们在进行客家菜厨艺比拼。(钟小丰摄) ●本报记者 李少凤 近日,梅州网网友“美食家”发了一篇题为《要弘扬客家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的帖子,对大胆创新、弘扬客家菜阐述了独到的见解,引起网友们的关注和共鸣。来梅客人、亲朋好友相聚一堂,难以忘怀的是客家菜
紫砂壶功夫汤 文艺范客家菜
作者:符芳晓 田飞  来源:南方都市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客语豆腐 功夫汤 嫩滑猪红 非一般腐竹 曾经的老南瓜 面包诱惑 我反对那些卖弄小资的伪文艺,也不认同对于朴素市井的一味追求。互为补充,共成镜像,才是生活张弛有度的宽容大气。归位于文艺餐厅,它应该有不做作、不矫情的张扬,又要有接地气的坚持,如同多棱镜一般,你在不同的位置,都可以窥视出不同的
鳌湖老村: 一座客家村落的 艺术蜕变
作者:吴永奎 张彦惠 柯遵群  来源:南方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鳌湖老村里聚集了众多艺术家工作室。 南方日报记者 何俊 摄 走过苔痕斑驳的青石路面,李毅在一座外表略显破旧的小屋前停下了脚步,他看到了独特的一幕:一双废弃的高跟鞋,被装了土挂在墙上,里面长出了绿色的植物。李毅顿觉一股艺术的气息扑面而来。 这里是观澜鳌湖老村,深莞交界之地一座有着百年之久的客家村落。
天下客家第一漂:漂出刺激 漂出清凉
作者:暂无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钟丽琳 都说汀江水美,这个夏天,爱吃爱玩的你不妨去长汀庵杰漂流一夏。天高水长,阳光普照。7月12日,由市旅游局、长汀县人民政府主办,市自驾休闲旅游协会策划及承办的“追溯汀江源、千行你我他”首届汀江源漂流暨自驾休闲旅游节开幕。同日,位于庵杰乡的“天下客家第一漂”
养好旅游大母鸡梦里客家客涌来
作者:黄蔚山 赵映光 王志成  来源:羊城晚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年轻人大聚会在梅州景区 梅江樱花谷樱花盛开,游人悠闲 平远天道景区吸引了大批游客游览 桥溪古韵盛装迎客来 策划:许志权 黄蔚山 王漫琪 文/图 黄蔚山赵映光王志成 马年春来早,梅州市旅游迎来大旺季,客家山山水水到处人头涌动,车马奔流。 正月初六上午,记者邂逅来自汕头游客李先生
A WEDDIN GIND IN THE HAKKA WA
作者:暂无 期号:第8期 来源:焦点·风土中国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晃的“哐当哐当”响,以把跟随新娘而来的小鬼吓跑。新郎新娘到厅堂后,理事先生点烛烧香,一边点,一边说着吉祥:“龙烛点起亮堂堂,新郎新娘来拜堂。夫妻两人同下拜,早生贵子进学堂。” 这一切就绪后
南台湾的古迹(一)
作者:暂无 期号:第44期 来源:台湾周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间,台湾设一府三县,云林属诸罗县;光绪年间,云林单独设县;日据时期,云林改设斗六厅;1950年,云林重新恢复县级设置。清朝时期,大量福建漳州、泉州及客家移民来到云林地区垦殖,从现存的庙宇可见一斑。例如在云林一带有不少三山国王庙,就反映了客家移民信仰;又如开漳圣王庙,即为漳州人的信仰象征。这里比较著名的古迹包括朝天宫、振文书院等。 朝天宫。北港朝天宫建于清康熙33年(1694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香火鼎盛为全台寺庙之冠,是台湾的妈祖信仰中心。相传康熙年间,大陆一位树璧和尚奉湄洲祖庙妈祖神像来到台湾古笨港。当地民众有感于妈祖的灵佑,于是捐款建庙以供膜拜,并且请树璧担任主持,从而开启了朝天宫的历史。 来朝天宫除了虔诚朝拜,祈求妈祖庇佑外,还可在此欣赏保存完好的艺术佳作。一进入朝天宫大门,就会发现整个庙埕铺满石板。这些花岗石板称为“磐石”,据推测应为清代往来北港与泉漳地区的船只运来,也就是所谓的“压舱石”。庙埕前石柱上立了四尊海龙王石像,人物及坐骑姿态各异,立于庙口护卫大门,增加了整体的艺术气氛。朝天宫从一庙演进成三庙并列,前后四进,形成雍容大度的宏观气象,这种平面布局更是全台首创。此外,朝天宫各殿由不同年代的大木匠师建造,呈现出不同的建筑风格。走一趟朝天宫,就像经历一段历史之旅。 朝天宫前后共为“四落八殿,一埕七院”。整体而言,在大木构造、雕刻、彩绘、剪贴、泥塑及陶艺等建筑及装饰艺术方面的内容相当丰富,展现出杰出的施工技术。庙内拥有代表岛内龙柱雕刻史上不同年代的三对龙柱。其中立于观音殿的龙柱属于清乾隆时期的作品,不但是庙史的证物,其古拙雄浑的雕琢风格更是台湾早期典型龙柱的见证。第二对八角柱盘龙立于正殿前的拜亭,保有清代中期的特征。第三对立于前殿,具有清末的特征,构图丰富繁杂。 一般庙宇中的“御路”多采“单龙”,但朝天宫文昌殿前的石御路采“双龙戏珠”的造型,十分罕见。而朝天宫凌虚殿的窗扇木雕则运用了“螭虎团字”,以成双成对的螭虎构成“功参造化,德配乾坤”的联句,造型出神入化,雕工细腻,堪称赏心悦目的艺术品。 朝天宫的正殿、拜亭及三川殿仍保存台湾陶艺大师的杰作。正殿有小部分为清末交趾陶名匠柯云的遗作,拜殿则有其传人洪坤福的人物交趾陶作品,三川殿及龙虎门则有洪氏高徒江清露的许多剪贴作品,师徒三代均留存杰作在同一座寺庙里,亦为艺坛佳话。可以说,朝天宫是欣赏台湾剪贴作品的艺术重镇。在彩绘部分,现在的前殿及龙虎门仍保存著名台南名师陈玉峰及其子陈寿彝的作品。另外,聚奎阁门扇24节气彩绘也是罕见的题材,值得仔细鉴赏。 除了上述的建筑特色外,观音佛祖殿前石阶上所竖立的“孝子钉”,也别具教育意义。相传在清道光年间,有一萧姓孝子,与母亲从大陆渡海来台寻父,却不幸于中途遭遇海龙而失散。后来,萧姓孝子奉香祈求妈祖寻找父母;若蒙妈祖允诺,铁钉当能贯入石中,其后铁钉钉入坚石,不久果真骨肉团聚,因此名为“孝子钉”。 朝天宫后方的文物大楼,现在成了游客重要参观景点。四楼的文艺走廊内,收藏了各式各样的古文物;顶楼的“妈祖景观公园”则为一处仿颐和园的亭园造景,园中的妈祖石雕像高40.5米,如今已成为北港地区的新地标。 振文书院。清代在云林地区有四大书院,如今只有西螺的振文书院存留下来,是相当珍贵的文化资产。振文书院在当时设立了诗社、学堂,修文讲学,文风盛极一时。目前虽已失去其功能,不过留下古色古香的建筑,亦令人发思古之幽情。 振文书院原为文昌帝君祠,兴建于清嘉庆二年(公元1792年)。早期设有振文社、义孚社等社团,是喜爱吟诗作对的文人雅士的聚会场所。后来社团成员提议成立书院,经地方绅士踊跃捐款兴建完成。拜亭的梁上悬有一清嘉庆十八年的古匾,上书“千秋书祖”,为书院最具历史价值的文物之一。 书院的格局简单,共分5幢单体建筑,正殿与东西厢房间以过水亭相互联系,形成“工”字形的配置形态。为避免简略的门厅空间造成入门时视觉上的突兀,建筑者遂在正殿配以拜亭,延长主轴的纵深长度,形成空间层次的高低变化。振文书院无论在建筑外观或梁柱雕饰方面,皆与道教庙宇不同,每种雕饰皆有其特别意涵,儒学气息浓厚。走近书院,可看到书院大门两旁的石鼓装饰,石鼓又称抱鼓石,石面纹路呈螺纹状,作用在防止门柱滑动,为书院特色之一。书院旁有一座字纸亭,由于古人对书写文字的纸张相当重视,不敢任意丢弃,而是将捡拾到的字纸拿到字纸亭焚烧,字纸亭的设立代表着古人对文人的敬意。 此外,书院的屋脊两端以及正殿梁柱下方皆有鳌龙装饰,象征着文人金榜题名,独占鳌头之意,此种装饰多在文昌祠或是书院才看得到。振文书院为明理教化的场所,所以在装饰上以淡雅为主,木雕与彩绘是表现的重点。正殿着重透雕的表现,拜亭则以细腻的浮雕为主。彩绘以青绿色为主色,装饰题材偏于文场的选择,大致不外乎忠孝节义或虫鱼花鸟等图案。正殿的壁书多为勉励生徒的警句,象征书院的教育理想,同时亦带有道德教育的意味,充分显示出培育健全的道德人格,为当时书院的教育主旨。 (摘自吴汉恩等:《台湾的古迹——南台湾》,台湾远足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3月版)
养生历
作者:谭新  期号:第5期 来源:健康大视野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炒扁豆15克,北芪12克,白术10克,猪排骨200克。 做法:先用水浸泡淮山,扁豆、薏米用锅炒至微黄,猪排骨洗净血污并斩件,茨实、北芪、自术用清水洗净,然后将全部用料放进汤煲内,用中火煲1
全国第三届扇面书法艺术展评审结束
作者:暂无 期号:第6期 来源:青少年书法·青年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评审工作。本次展览共评出一等奖5名,二等奖1O名,三等奖15名。包括获奖作者在内,共456人人展。 此次评奖在兼顾不同风格、不同取法的基础上,强调创新与学术意义;关注有实力、有成就、有潜力
粤人视“务实”二字力重千钧
作者:暂无 期号:第8期 来源:黄金时代(社会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作者在新民晚报发表了《说上海是没有文化的表现》 一文,引来上海市领导过问此事,责任编辑被停职。有趣的是,广东省民革副主委、省政协常委刘纪显在广东省第十届二次会议上提出:30多年来,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