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10607)
报纸(6265)
图书(1673)
学位论文(1279)
视频(436)
会议论文(365)
图片(44)
人物(2)
按栏目分组
期刊 (10607)
报纸 (6265)
图书 (1673)
学位论文 (1279)
视频 (436)
会议论文 (365)
图片 (44)
人物 (2)
按年份分组
2015(452)
2014(12738)
2013(1284)
2012(1321)
2009(701)
2008(571)
2006(186)
2005(92)
2004(128)
按来源分组
其它(2509)
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46)
韶关学院学报(42)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8)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6)
语言研究集刊(4)
民族语文(2)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族群通婚中的性別文化與權力配置
作者:鍾佳玲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家庭決策權  家務分工  族群婚姻  性別文化 
描述:關係,以期發現影響婚姻性別關係的結構因素及運作模式,並且試圖與國內外的家庭社會學理論開展對話。研究中以20位年長世代的客家女性作為訪談對象,其中10位是客家內婚的女性,10為與第一代外省族群通婚的女性
冯大利四角楼住过“一家”300口位于惠东白花镇田洋村,是迄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冯大利四角楼外景。 本报记者赖金朗 通讯员罗日新 邓晓君 摄 古围屋墙上有不少图案。 本报记者赖金朗 通讯员罗日新 邓晓君 摄 惠东县白花镇田洋村有座建于清代同治年间的客家古围屋,当地人称之为 “冯大利四角楼”。该屋占地面积5752平方米,房屋达160多间,是迄今为止
台湾客家文学中的“移垦社会”生存形态与中原文化根基:解读台
作者:樊洛平  来源: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台湾客家文学中的“移垦社会”生存形态与中原文化根基:解读台
族群、產業與社會資本:以屏東檳榔業「行口」為例
作者:林育建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之間建立信任關係,作為降低風險以及經營策略的一種方式。本研究選擇萬巒鄉1位閩南行口與客家行口駐點觀察,以每年的4月開始到9月為觀察期,為期3年,期間以滾雪球的抽樣方式,針對這兩個行口的交易網絡(包括往
台北市語傳承計畫評估之研究
作者:黃先光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政策評估  客語傳承計畫 
描述:推動語計畫之決策參考。本研究之研究流程,重點在研究架構先有明確骨架組構後,按序依文獻探討所得資料,利用評估指標及研究方法之技術,蒐集資料並加以判斷分析,得出結論提供建議,做為政策制訂參考。關鍵詞 : 語傳承計畫、政策評估
清代广东移民与广西的社会变迁:以桂东南地区为重点
作者:邵华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广东移民  桂东南地区  社会变迁 
描述:地矛盾的不断升级以及土之争,大批移民开始不断地进入与之相邻的桂东南地区,形成了移民潮。与前代相比,清代的广东移民以经济型移民为主,迁入时间要早于进入广西的其他地区的时间,客家移民所占比例大,广东移民多于其他地区的移民也是桂东南地区移民的一大特点。第二部分主要探讨广东移民对桂东南地区社会变迁的影响。影...
地域文化与中国山水画
作者:周华平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地域文化  中国山水画  南北宗  湖湘文化 
描述:的文化和画派,如:北方草原游牧文化(黑土地文化)、楚文化(湖湘文化)、巴蜀文化、西部边塞文化(西域文化)、闵粤文化(岭南、客家文化)、齐鲁文化等等。 本课题将通过对这些地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山水画进行
泰华文学的潮汕文化特征
作者:杨广宝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泰华文学  地土  情感  信仰  语言 
描述:研究一探泰华文学的独异风采。首先,潮汕文化是在中原文化、客家文化、闽台文化和粤文化的融合与影响中形成发展的。潮人的地根情结使泰华文学具有浓浓的中国情和强烈的根性,表现出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精神
中西文化之间的韩素音
作者:杨亚东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韩素音  认同焦虑  双重立场  跨文化困境 
描述:证、全面的认识。因介绍研究的视角不同,韩素音相应呈现出三种不同的形象:客家文化名人、爱国人士及跨文化之桥。通过深入探讨这三种误读产生的原因、方式及结果,我们认识到:第一,韩素音强烈的文化认同感的内在
家族記憶與族群邊界:以台灣彭姓祭祖儀式為例
作者:廖經庭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家族記憶  祭祖  儀式  族群邊界 
描述:展演過程中,探究台灣彭姓族人如何在祭祖的儀式中,形塑「客家」與「福佬」族群邊界的流動界線。為回答上述問題,筆者將著從田野現場觀察祭祖儀式,並配合口述訪談之方式採集資料,藉此陳述北埔彭家祠祭祖與南寮彭氏祖